•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內(nèi)在的人

      2013-11-15 14:50:51謝有順
      小說評論 2013年2期
      關(guān)鍵詞:內(nèi)心小說人生

      謝有順

      如果我說,這是一個不斷向內(nèi)轉(zhuǎn)的時代,或者說,這是一個內(nèi)心覺醒的時代,很多人肯定不會同意。但我堅信,如何發(fā)現(xiàn)、重塑一個內(nèi)在的我,不但是現(xiàn)代文學的主題,也將會是現(xiàn)代人不可回避的人生話題。盡管這些年來,隨著商業(yè)主義、消費主義的興起,人類似乎一直在向外轉(zhuǎn),一直在和物質(zhì)、消費達成某種默契,但我覺得這只是一個短暫的現(xiàn)象,那個沉睡著的內(nèi)在的我,總有一天會蘇醒過來。

      這一點,我可以從文學之外找到旁證。大約是在一個月前,我受托邀請臺灣的胡因夢女士來廣東演講,她從身、心、靈發(fā)展的角度提出,這十年,恐怕是人類內(nèi)心最混亂、最迷茫的時期,重心幾乎都在外面,所以世界一片喧囂,精神卻日益貧乏。度過了這個時期之后,人類會走向一個注重內(nèi)心生活、不斷向內(nèi)探索的時代。而這個時代的來臨,是以女性為精神先導的。這似乎不難理解,因為在兩性之間,女性確實更注重內(nèi)在的生活,更愿意傾聽內(nèi)心的聲音,對自我的敏感與守護,也比男性顯著。據(jù)胡因夢介紹,現(xiàn)在社會上有很多靈修班,學員也都以女性為主,她們借此釋放壓力,開始對身外世界有疏離感,甚至是厭倦感,她們都想停下來,聽聽內(nèi)心的聲音,過一種看似簡單、卻有內(nèi)在深度的生活。

      不可否認,這正在成為一種潛在的時代潮流。事實上,精神意義上的這種內(nèi)在變化,不過是呼應了文學中早已有之的探索。熟悉現(xiàn)代小說的人都知道,現(xiàn)代小說最醒目的一個特點,就是不斷地向內(nèi)開掘、探索自我,著力于考掘、辨析現(xiàn)代人內(nèi)心里不同的細微體驗。有人說,如果要給二十世紀以來的小說找一個主角,那它的名字只能叫“內(nèi)心”,確實如此。西方從卡夫卡開始,中國從魯迅開始,小說寫作的一個重要路徑就是自我勘探,它對于深化人類對自我的認識,重釋人與世界的關(guān)系,都異常重要。

      內(nèi)心覺醒的文學表現(xiàn),首先就是塑造有現(xiàn)代意識的個人,并關(guān)注個體的存在。

      魯迅《狂人日記》的發(fā)表,可以看作是現(xiàn)代中國的一個文化開端。盡管就整體而言,中國文化更多表現(xiàn)為一種集體主義,個人在這一文化體系中,一直處于次要的地位。但這個狀況,隨著現(xiàn)代中國的興起,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像“狂人”這個形象,明顯是具有現(xiàn)代意識的個人,他用自己的現(xiàn)代意識來重釋歷史、省悟自我,所以,《狂人日記》用了不少篇幅來寫人物的內(nèi)心生活,甚至他的幻想和夢囈。這樣一種轉(zhuǎn)變,就使小說書寫的重心發(fā)生了偏移,它不再是寫社會的、民族的、倫理的人與事,而更多的是呈現(xiàn)人的內(nèi)心與精神。

      《祝福》里有一個大家都熟悉的場景,也許更具象征意義。“我”回鄉(xiāng)時碰到了祥林嫂。這時的祥林嫂,在魯迅筆下是這樣的:“五年前的花白的頭發(fā),即今已經(jīng)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她一手提著竹籃。內(nèi)中一個破碗,空的;一手拄著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她分明已經(jīng)純乎是一個乞丐了?!边@是一幅經(jīng)典的肖像,面對這樣一個人,“我”是預備好了等她來討錢的。令我意想不到的是,祥林嫂只是想問“我”一個問題:“一個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沒有魂靈的?”

      盡管祥林嫂是一個被凌辱的麻木者,但她這個疑問,卻承載著魯迅的思索,可視為現(xiàn)代個體對自我所發(fā)出的沉重一問。

      你可以說,這是要表達一個關(guān)于啟蒙的話題,但說到啟蒙,我們總是以為,只有高處的人才能啟蒙在底層的人,或者知識分子才能啟蒙無知的人,但我們從未想過,底層的人,或者一種低處的生活和境遇,有時也能驚醒在高處的人,甚至啟蒙他們。在我看來,《祝?!肪秃羞@么一個意思在內(nèi)。祥林嫂問完死后究竟有無魂靈這個問題之后,小說接著寫到:“我很悚然,一見她的眼盯著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學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臨時考,教師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時候,惶急得多了?!睘槭裁础拔摇睍と唬瑫X得芒刺在背?正是這個問題驚醒了“我”,“對于魂靈的有無,我自己是向來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樣回答她好呢?”這既是在思考如何回答,同時也把祥林嫂的問題轉(zhuǎn)化成了“我”個人的問題。接下來的對話意味深長。“我”吞吞吐吐地說:“也許有罷,——我想?!薄澳敲?,也就有地獄了?”“地獄?——論理,就該也有?!欢参幢?,……誰來管這等事……?!薄澳敲矗赖舻囊患业娜?,都能見面的?”“唉唉,見面不見面呢?……那是,……實在,我說不清……。其實,究竟有沒有魂靈,我也說不清?!闭f完,乘祥林嫂不再緊接著問,“我”匆匆而逃,“心里很覺得不安逸”。這里的“我”,明顯是一個小知識分子,有一定的同情心,但對世界又有一種無力和漠然感。這是魯迅小說中的“我”共有的特點之一。這個“我”不作惡,有同情心,但也并不勇敢,有時還會像大家一樣膽怯、無奈。祥林嫂的追問,驚醒了像“我”這樣的人,關(guān)于魂靈的問題,從此之后,對“我”就成了問題——而有了對這個問題的思考和追問,就表明內(nèi)在的人開始蘇醒。

      很多現(xiàn)代小說,都不斷地把關(guān)于內(nèi)在的人的省思,通過極端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讓讀者也聆聽這種來自心靈內(nèi)部的聲音。這不是一種自我折磨,而是很多作家在思考人生時,都擺脫不了這樣一種精神逼問:人應該如何活著?怎樣才能活出意義來?活著的尊嚴是什么?我如何才能把自己從欲望和沉淪中拯救出來?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這些問題就會從內(nèi)心里跳出來逼視著你??ǚ蚩ㄓ幸痪涿裕河刑焯?,但是沒有道路。他相信天堂的存在,卻又覺得個人在現(xiàn)代社會已被各種制度所異化、瓦解、腐蝕,人變成了像小動物一樣無助、無力的存在,他已無法再獲得通往天堂之路的信心和力量。他知道有天堂的存在,但他無法抵達,因為通往天堂的介質(zhì)——人的內(nèi)心——已經(jīng)腐朽,不再挺立起來。這就好比我們都知道善是好的,內(nèi)心卻缺乏行善的能力;都知道愛是美好的,卻沒有辦法讓自己一直愛下去,“愛情有一夜之間就消失的惡習”。沒有人在相愛時會想著分手,沒有人不想讓兩個人的感情、婚姻一直幸福地維持下去,可是在生活中,我們見到了太多這樣的悲?。合霅鄱鵁o力愛?,F(xiàn)代人失去的往往不是愛,而是愛的能力。就如失眠的人,不是不想睡,而是睡不著,即便是非常困乏了,可就是睡不著。他失去了讓自己安睡的能力。

      精神問題更是如此。只要對人為何活著持續(xù)追問下去,每個人都會發(fā)現(xiàn)很多關(guān)于存在的悖論和難題。而人和動物的區(qū)別之一,就在于人有追問的意愿,人會想明天的事情,會為那些還沒有來臨的事情感到恐懼。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里,就特別注重討論所謂人對未來的各種籌劃,其實就是要回答人對于恐懼和死亡的問題。同樣是面對死亡,動物可能要當死亡迫近,肉身感到疼痛之后,才會感到恐懼。但人不是這樣。死亡還沒來臨,人就會對它產(chǎn)生恐懼,他到底恐懼什么?細究起來,你會發(fā)現(xiàn),人普遍都會對一種叫“不存在的東西”或“無”本身感到恐懼。比如,一個人走夜路,他為什么會害怕?他究竟害怕什么?不一定是害怕某個具體的人或事物,而是害怕一種叫做“不存在的東西”。它并不存在,但你覺得它一直隱匿地存在著,你為自己無法確知它到底存在還是不存在而感到恐懼。就如你把一個小孩留在黑暗的房間里,他突然醒過來之后,會對黑暗有一種莫名的恐懼,他的哭就是恐懼的一種表現(xiàn)。當你把燈打開,或者抱著他,他可能就不哭了,因為燈光或擁抱把一種黑暗驅(qū)逐了,不存在變成了具體的存在,恐懼就被克服了。這種對“不存在的東西”的恐懼,是人對生存的獨特感知,也是人之為人的尊嚴所在,它意味著,人不僅是一個存在者,他還是一個會思考存在的存在者。

      而存在的真實面貌,往往是在不斷的思考和追問中才顯示出來的。許多貌似正常的存在,經(jīng)過追問之后,就會顯露出荒謬、虛無的一面。這些荒謬和虛無的經(jīng)驗,也是生存經(jīng)驗中的一種。

      很多的現(xiàn)代小說,正是不斷地在給我們提供這種經(jīng)驗,進而使我們更深邃地理解了生存,理解了自我和世界的關(guān)系??ǚ蚩ㄓ幸粋€著名的短篇小說,叫《饑餓藝術(shù)家》,這是他自己特別珍視的作品,他去世前一個多月,在病床上校閱這部小說的清樣時,還禁不住淚流滿面。那個時候,卡夫卡也許想到了,自己其實就是這個時代最為孤獨的“饑餓藝術(shù)家”。這部小說講了一個藝術(shù)家關(guān)在籠子里面做饑餓表演的故事。人們出于好奇,通宵達旦地排隊買票觀看。每四十天為一個表演周期,整個過程,藝術(shù)家除了偶爾喝點水以外,一粒米都不進,任人觀看、觸摸他瘦骨嶙峋的樣子。為了監(jiān)督他是否偷吃東西,公眾還推選出了人員加以看守,其實這是多余的,“他的藝術(shù)的榮譽感禁止他吃東西”。可是,有一天,隨著時代的變化,人們突然對“饑餓表演”失去了興趣,即便是他無限期地絕食下去,也已無法再吸引人來看他的表演,理解他的人更是沒有,他慢慢的就被人徹底遺忘了。藝術(shù)家最后說:“我只能挨餓,我沒有別的辦法?!驗槲艺也坏竭m合自己胃口的食物。假如我找到這樣的食物,請相信,我不會這樣驚動視聽,并像您和大家一樣,吃得飽飽的?!边@話顯然是一個隱喻。不是說我想要這樣,而是我不得不這樣想;不是我有意要和這個時代別扭著,而是我的思想、我的體驗和這個時代無法相容。為何越來越多人選擇自殺這條絕路?就因為他們的精神無法和這個時代和解,時代像一個巨大的胃囊,把他咀嚼一遍之后,又把他吐了出來,他成了這個時代無法消化的部分,成了這個時代里的一根刺。他想自由、清潔地活下去的唯一出路,就是拒絕活下去,拒絕和時代同流合污。

      很多小說都描寫了這種精神潔癖。這些人,信守內(nèi)心的純潔,找尋活著的價值,苦苦地為自己的存在劃定坐標,他們不愿匍匐在地上,而是要站出來生存,要回答人之為人的意義到底是什么。這種精神潔癖,對于流連于世俗生活的庸眾而言,也許是不可思議的。但文學所表達的,有時正是一種精神的偏執(zhí),一種片面的真理,它要證明的是,人的內(nèi)心還有不可摧毀的力量,還有不愿妥協(xié)的精神。它試圖呈現(xiàn)出一種存在的純粹狀態(tài)。這種有精神潔癖的人,和生活中那些有物質(zhì)潔癖的人一樣,都是少數(shù),但都與時代的主流格格不入。我有一個朋友,就是有潔癖的人,她到我家里來,都是自己帶拖鞋的,去哪里吃飯,她也都自己帶筷子,而我到她家里去,你穿上她家的拖鞋,走幾步,她就跟在后面用拖把拖幾下。客人走了之后,別人穿過的鞋,她要認真地消毒。她自己也知道這是很不好的一種脾性,但她無法控制自己,也許她看到的已經(jīng)不是人和世界本身,而是一堆細菌。她想一塵不染地活著,但客觀地說,每個人的生活都必須和細菌為伴,所以,她活得很累,也很屈辱。

      有精神潔癖的人,他的處境其實與此相仿。他是個別的,不見容于主流社會的,但他并不放棄自己內(nèi)心的標準,而是要借由追問來逼視出人生的真相——文學所要表達的,正是這種個體的真理。這種個體真理,常常是少數(shù)、異端、偏僻、銳利的。文學不僅是為可能的現(xiàn)實作證,它也試圖把一種不可能變成可能。通過不斷的質(zhì)詢,存在由此獲得意義。蘇格拉底說,沒有經(jīng)過追問的人生不值得過,確實,如果沒有經(jīng)過追問、省思,人生就完全處于混沌、茫然的狀態(tài),是低質(zhì)量的。也正因為如此,現(xiàn)代哲學和文學,都在不斷地談論“存在”的問題。

      沒有存在感的建立,文學就沒有內(nèi)在維度,人也沒有心靈的內(nèi)面,文學就會成為平面的文學,人也會成為單向度的人。

      那文學應該如何表達“存在”這一內(nèi)在的主題?這令我想起德國的雅斯貝爾斯,他是一個執(zhí)著于存在的思想家。依照他的研究,“存在”至少包含三個方面。首先是人作為一種存在而存在,這是最淺的層面。比如一張講臺在這里,一個人站在這里,這就是一種客觀的存在。它是關(guān)于物質(zhì)存在的一種描述。人的存在,顯然不僅于此。當我們說一個人死了,指的是他的身體死了,他屬于物質(zhì)的那一部分消失了。這是最為表面的消失??晌覀兘^不能輕言孔子死了、魯迅死了,為何?就在于作為肉體存在的孔子、魯迅固然死了,但他們的書還在被人誦讀,他們的思想還在影響人,從中我們依然還可感覺到他們的存在。或許,他們只是換了一種方式存在而已。這清楚地表明,人的存在,不僅包含物質(zhì)層面的,也還包括精神、心靈層面的。

      這就引出了存在的第二個方面:人不僅存在,他還是知道自己存在的存在。人和草木不同,和山川大地不同,甚至和魚蟲鳥獸也不同,那就是人有存在的自覺意識。有了這種自覺,人的存在就區(qū)別于無意識的物質(zhì)存在了,這種存在的自覺,使他具有了領(lǐng)悟生活悲歡、感受生與死之差異的能力。這種領(lǐng)悟非常重要。一個人有存在意識,對個體的生與死有覺悟,他的生存就會完全不一樣。尤其是對死亡的認識,它關(guān)乎到一個人選擇什么方式活著、怎樣活著。接受了死亡教育的人,對生才會有一種謙卑和敬畏,才會對活著本身懷著一種鄭重之情。但在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會遇見一些人,總是活得興高采烈,神采飛揚,他覺得自己可以主宰自己的生活,也能安排好自己的日子。這樣的快樂,往往是禁不起追問的,因為他遺忘了一個重要事實:人是會死的。假若他意識到了死亡就在不遠處等著他,他就不會再沉浸于毫無來由的生的歡樂之中。不認識死亡,人都是狂妄的。我經(jīng)常看新聞,發(fā)現(xiàn)那么多人不惜一切手段在搶奪,在占有,貪欲無度地擴張,精神不斷地矮化,問題可能就出在他忘記了人是會死的這一事實。一個人以自己的權(quán)力和貪婪,用不義的手段攫取了無數(shù)財富,他其實是做了物質(zhì)的囚徒,而沒有想到,人死之后,都化成那把灰,即便你生前有再多的房子,到時也不過是住那幾平方米的公墓而已。這才是人生不可回避的真相。

      死亡不僅是對活著的終結(jié),也是對存在的一種否定。面對人是會死的這一尖銳的事實,人生會呈現(xiàn)出另一種面貌,至少,個人對人生的設(shè)計,就不會再盲目樂觀,而會多一點追索人生的意義到底在哪里。就此而言,死亡永遠是懸掛在人類頭頂?shù)囊话牙?,它嘲諷一切膚淺的歡樂,也注銷一切短暫的價值。更為致命的是,人知道自己會死,但你永遠不知道自己何時死。假如一個人知道自己能活多久,哪怕是活六十歲、七十歲,人生都會好辦得多?;畎耸畾q的人,等到七十九歲的時候,就可花光所有的錢,處理完所有掛心的事情,然后干凈利落地走??扇松睦Ь呈牵瑳]有人知道自己什么時候死。許多人按少年、青年、中年、晚年來規(guī)劃自己的人生,想象自己老了將做什么,要去哪里旅游,該如何安度晚年,可誰保證你能活到晚年呢?疾病、意外或者別的緣由,都可能導致死亡提前來臨,你不知道明天會發(fā)生什么,更不知道自己是否還可以看到明天的太陽。被時間拘禁在今天的我們,想象任何一種未來的生活,其實都是妄想。這樣活著,更像是一種僥幸。那些突然死去的人,又有哪個沒有過理想、沒有過燦爛的人生規(guī)劃呢?當死亡來臨,一切就都成了虛無。

      文學存在的意義,就是不斷地強調(diào)這些,使活著和如何活著的問題,成為每一個人都必須思考的人生課題。

      人存在,也知道自己存在,再進一步,人還知道自己有一天將不存在,也就是說,人知道自己的存在是有限的,可他的內(nèi)心,又有一種對無限的向往——存在的有限與渴望無限之間的沖突,就構(gòu)成了存在的第三個層面。幾乎每一個人,內(nèi)心都渴望自己的存在能夠延續(xù)得久一點,中國人甚至說得極為直白,“好死不如賴活著”。在中國,因為沒有宗教傳統(tǒng),多數(shù)人不在宗教意義上信仰靈魂的存在,骨子里也不接受靈魂永恒這種觀念,但中國人卻崇尚兩件事情:著書立說和傳宗接代。二者在中國文化體系里,都有崇高的地位。其實著書立說也好,傳宗接代也罷,都是為了讓自己的存在延續(xù)下去,拒絕讓自己從此世消失。不同的是,著書立說借助的是精神的流傳,傳宗接代則是通過血緣的承繼。因此,中國人是以另一種方式相信靈魂的永恒,他有屬于自己的精神不死的象征,只不過,這種永恒和不死,不是指向彼岸和未來,而是指向此岸、此世。錢穆說,“凡屬超我而存在,外于我而獨立,不與我而俱盡的,那都是不朽?!薄叭怂懒?,靈魂還存在,這是不朽。”這里說的,其實更多是西方的觀念,中國人所理解的不朽,似乎更具現(xiàn)實意義?!爸袊湃藚s說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凡屬德功言,都成為社群之共同的,超小我而獨立存在的,有其客觀的發(fā)展。我們也可說,這正是死者的靈魂,在這上面依附存在而表現(xiàn)了?!钡鹿ρ灾赶虻亩际乾F(xiàn)世,它是中國人所理解的靈魂不滅的證據(jù)。

      但不管以何種方式來理解生與死的詰問,人的肉身終有一死,存在會變成非存在,這都是一個客觀的事實,也是人所有痛苦的根源。人無法超越肉身而存在,也無法突破時間的限制,這就是存在的有限性。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這固然沒錯,但這話也可反過來說,未知死,又焉知生?死亡是一種提醒、警戒,當你想到人會死,甚至隨時都有可能意外地死去,那些無度、無意義的貪婪和搶奪就瞬間失去了光芒?;钪鴧s不知道為什么活著,甚至一直成為物質(zhì)、欲望、權(quán)力的俘虜而活著,這才是存在最為荒謬的境遇。

      面對死亡對活著意義的注銷,如何才能反抗死亡、繼續(xù)生存?這就引出了存在的另一個命題:向死而生。海德格爾等人的哲學,都討論了這個問題。向死而生,即直面死亡,在死亡的注視下活著,通過一種有意義的活著來超越死亡。許多地方的平墳事件,之所以會引起軒然大波,不僅關(guān)乎那個墳包之爭,它更是一種文化的較量。假若入土為安、死者為大的思想被顛覆,那所謂的中國傳統(tǒng)也就喪失了一個重要的根基。中國人敬畏死亡,而且常常對死亡有一種達觀、寬大的理解。尤其是在農(nóng)村,死亡如同是一個公開的節(jié)日。那些與土地相伴終生的農(nóng)民,早已學會了如何與死亡一起生存。在我的老家,多數(shù)人在四五十歲的時候,就為自己準備好了棺材,有些人,做棺材的時候,像做新衣服一樣,還要躺進去試試是否合身。棺材是上油漆的,為了防蟲、防腐,過幾年就要把它從閣樓上抬下來再油漆一遍。還有很多人,六十歲之前就為自己找好了墳墓,甚至生前就把墳墓按照自己的喜好修好了,他也不諱言這就是自己將來的家。我的祖母,生前就說希望自己的墳墓能夠離家近一點,我問她為何喜歡離家近的地方,她說,遠了說不定你們就不來掃墓了,離家近一點,家里煮什么好吃的,香味飄過來,我還能聞到呢。她對死亡,從未恐懼過,她也不害怕那個將要去的地方,因為她說活著是坦蕩的,死了就不害怕。同時,她認為自己生了兒子,兒子又生了兒子,生命就傳承下來了,所謂的死,對我的祖母而言,不過是短暫的消失,或者是換了一種方式存在——存在于祖宗牌位上,存在于子孫的血脈中。這或許只是一種樸素、淡然的人生觀,但絕不是一些人所說的愚昧,恰恰相反,這種人生觀在中國極具代表性,它透露出一種獨有的關(guān)于生與死的鄉(xiāng)村哲學,尤其是那種樂觀的“向死而生”的精神,對現(xiàn)代人也不乏啟示意義。

      也有悲觀的人生看法,譬如,張愛玲有一種思想,叫“望遠皆悲”,意思是說,你只要撥開眼前的迷霧,稍稍看遠一點,人生就不過是悲涼、悲哀而已。那些快樂,歡暢,那種不可名狀的信心,都是因為只看到了眼前的事物,那么燦爛、光彩,而從未意識到,燦爛背后的灰燼,光彩背后的黯然。這幾乎是一種無法修改的人生現(xiàn)實,繁華過后就是寂寥,生的終點就是死。無論你如何強大、不甘,你終究躲避不了人生的這個結(jié)局。你沒有看到這些,不等于人生的悲劇就會離你而去;你看到了這些,心里響起的就是悲哀之情。人生的過程可以千百種,但結(jié)局卻是平等的,在死亡面前,智慧、美名、財富、權(quán)位都將化成灰燼,這些生前令人念茲在茲的事物,并不能改變?nèi)松潜瘺龅倪@一事實。張愛玲為何一直蜷縮在世俗生活里?其實是為了抗拒一種無法排遣的厭倦和虛無。王安憶說:“張愛玲的人生觀是走在了兩個極端之上,一頭是現(xiàn)時現(xiàn)刻中的具體可感,另一頭則是人生奈何的虛無。……當她略一眺望到人生的虛無,便回縮到俗世之中,而終于放過了人生的更寬闊和深厚的蘊含。從俗世的細致描繪,直接跳入一個蒼茫的結(jié)論,到底是簡單了?!边@樣說,并不是沒有道理。或許,由于張愛玲過早就洞穿了人生的本質(zhì),她已沒有耐心去描繪現(xiàn)實世界里的爭取、理想的光澤,她知道這一切都是徒勞的,望遠皆悲。她寫著寫著就會向讀者亮出人生的底牌,把自己對人生的蒼涼體認直接說出,而忘了展示這個過程的豐富和復雜。

      這就是一種現(xiàn)代體驗。就像卡夫卡,發(fā)現(xiàn)了一種精神真實之后,也是急于要把結(jié)論告訴我們。他的《變形記》,寫人變成甲蟲,這種寫法,就藝術(shù)而言,是粗陋的,但這就是卡夫卡要告訴我們的,有一個比藝術(shù)自身還要重要的人生結(jié)論,所謂所有的障礙都在粉碎我,人再也不能像人一樣活著了。這完全不同于傳統(tǒng)的小說觀念,它所深入的是現(xiàn)代人的內(nèi)心世界,寫的是內(nèi)心那種極為隱秘而細微的經(jīng)驗,那種不安、恐懼、絕望,根植于那個內(nèi)在的人——這個內(nèi)在的人,在過去小說中,往往是缺席的,或者是不動聲色的,現(xiàn)在經(jīng)由現(xiàn)代生存的提示,成了小說的主體,甚至成了小說新的主角。

      這個內(nèi)在的人,有存在感,對他的書寫,代表的是對存在的不懈追索,它構(gòu)成了現(xiàn)代小說的精神基石。而今日的小說,之所以日益陳舊、缺少探索,無法有效解讀現(xiàn)代人的內(nèi)心,更不能引起讀者在靈魂上的戰(zhàn)栗,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小說重新做了故事和趣味的囚徒,不再逼視存在的真實境遇,進而遠離了那個內(nèi)在的人。

      注釋:

      ①關(guān)于《祝?!返囊模藻X理群、王得后編:《魯迅小說全編》,第158—159頁,浙江文藝出版社,1991年。

      ②[奧]卡夫卡:《卡夫卡短篇小說選》,孫坤榮等譯,第290—296頁,外國文學出版社,1985年。

      ③錢穆:《湖上閑思錄》,第26—27頁,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0年。

      ④王安憶:《世俗的張愛玲》,載《解放日報》2000年11月29日。

      ⑤本文是作者的課堂講課實錄,為《內(nèi)在的人》這一講的前半部分,根據(jù)錄音整理、修改而成。整理者為李德南,特此感謝。

      猜你喜歡
      內(nèi)心小說人生
      內(nèi)心有光,便無懼黑暗
      神劍(2021年3期)2021-08-14 02:29:40
      做一個內(nèi)心有光的人
      文苑(2020年11期)2021-01-04 01:52:46
      那些小說教我的事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兩字之間
      獨一無二的你
      一塊生銹的鐵
      揚子江(2009年5期)2009-12-30 06:51:04
      斜倚人生
      雕塑(2000年1期)2000-06-21 15:13:24
      旬阳县| 广饶县| 长宁县| 金乡县| 多伦县| 谷城县| 兴城市| 门头沟区| 米脂县| 扎兰屯市| 青冈县| 汉中市| 庆阳市| 元阳县| 铜鼓县| 翁牛特旗| 廊坊市| 元谋县| 仁寿县| 墨江| 泰和县| 宜川县| 松原市| 潜江市| 五台县| 神木县| 喀喇| 大冶市| 澳门| 澄城县| 清原| 晴隆县| 临猗县| 千阳县| 扶沟县| 凤台县| 佛学| 石阡县| 商水县| 皋兰县| 洮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