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雁
姜宏敏的長篇小說《妻本佳人》是近年來歷史題材作品中不可多得的佳作。這部波瀾壯闊的作品從抗戰(zhàn)勝利后的土地改革運動起筆,至改革開放之后的社會轉型時期,時間跨度為半個世紀。容量豐厚的社會生活,對一段民族歷史整體性的深沉思考,使這部作品具有悲壯的民族史詩的特點。作家以嚴肅的唯物主義史觀突破了長期以來的官方敘事模式,以變革時期普通人的悲歡離合來反映時代的風云變幻。作品以樸素練達的文字,流暢生動的敘事,以及深邃的哲學意蘊為讀者留下了那段特定歷史時代的真實記憶。
作家的使命固然不是記錄歷史,但其文學作品必定會打上它所反映的那個時代的烙印,進而使我們能從中了解那段遠去了的歷史,抑或說文學就是解讀歷史的密碼。
姜宏敏將《妻本佳人》的故事背景置于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的膠州涼水灣,此時解放區(qū)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剛剛揭開序幕。小說以深刻的現實主義筆法,揭示出在國內政治形勢錯綜復雜的情況下,黨領導土地改革運動的艱難歷程。此時新生的政權尚未穩(wěn)固,反動勢力伺機反攻倒算,國民黨對解放區(qū)進行瘋狂圍剿,農民運動剛剛取得的勝利果實岌岌可危,作品極其真實地反映了那一段動蕩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
數千年來宗法制的中國農村社會,在強勁的政治風浪席卷下失去平靜,農耕時代醇厚善良的民風,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受到猛烈沖擊。土改后迎來的第一個春節(jié)便打上鮮明的時代烙印,人們拜年時不再說以往的客套話,而“翻身,翻身”卻成了風行一時的拜年用語。在這場改天換地的運動中,仇恨如野草般生長蔓延,貪婪的欲望以可怕的速度膨脹起來。作家對土地改革題材小說的超越在于并沒有回避這場偉大變革中出現的一些問題,而是站在新的歷史高度重新審視人性,深刻反思了這場運動中的一些極左錯誤,也批判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弱點。革命是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暴動,在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中,難免會有一些極端情況和不同的聲音。毫無疑問,那場推動歷史進程的偉大運動也或多或少留了一些令人遺憾和深思的問題。比如工作組在領導群眾分勝利果實時,為打開土改運動局面竟然以近乎愚昧的方式,把財主的兒媳婦徐文卿作為浮財分給長工宇霆,從而使我們看到了那場運動所暴露出的非人性的狹隘、自私、落后的小農意識。
小說真實再現了當代史上歷次政治運動對人性的扭曲和異化,敘說帶有時代烙印的親情和愛情。作品以凝重的筆墨塑造了一系列植根于黑土地的個性鮮明而又生動飽滿的人物形象:立場堅定果決的樹鑫,仗義疏財的呂財主,敢愛敢恨的文卿,這些形象都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尤為可貴的是,小說生動地再現了風云突變時代普通人的情感歷程,尤其是對愛情的描寫,使冷峻的歷史題材融進柔軟的情感。作家并沒有直接展現時代的驚濤駭浪,而是選取兩個家庭三代人的風雨人生,從一幕幕輪番上演的悲劇中折射出變革時代普通人命運的沉浮變遷。
在政治高于一切的年代,個體的生命和尊嚴被極度忽視,自我價值和個人情感必須服從于革命需要。無情的政治浪潮往往會泯滅親情和人性,也會使一顆心變得堅硬起來。能夠茍全性命于亂世已是萬幸。因此文卿毅然離開深愛著的宇春而嫁給出身好的宇霆,她的孩子們也因而躲過后來無數次的政治劫難。知道自己的身世秘密時,富國甚至慶幸母親當年嫁給繼父是明智之舉,否則他那位“戴帽地主”身份的生父會毀掉他的政治前程?!斑@個時代殘酷并不奇怪。他不也剛剛殘酷過嗎?”愛情也需要無奈地讓位于政治,因此他把賭注投在市革委會副主任的女兒身上。
“文革”帶給中國社會的苦難不僅限于個體存在層面,而是對傳統(tǒng)文化形態(tài)和精神價值觀的徹底摧毀,所帶來普遍的自我失落感、異化感和孤獨感。在詭異的政治氣氛中,個體的夢想和榮耀可能瞬間就會毀滅,曾經風光無限的市革委會副主任轉眼間就淪為“三種人”,“人最痛苦的時候,就是經過比較之后發(fā)現了失去的東西就在眼前卻找不回來”。這個世界變得越來越陌生,遠非人們所能理解。宇霆悲哀地意識到在席卷一切的政治浪潮中,普通人的命運無異于草木:“秋天來了草木就得發(fā)黃枯死,春天來了你才能發(fā)芽開花。不管你是什么樹什么草,沒有雨水你就得干死,沒有溫度你就得凍死,大風來了你就得扭曲”。歷史往往會出現某些具有諷刺意味的巧合,極其相似的情節(jié)與場景會驚人地重現,所不同的只是其中的人物有所變化,這些無奈的重合彌漫著悲涼的人生況味。小說中文卿兩次被批斗的情節(jié)何其相似,土改時陪著宇春一起挨斗,又在“文革”中與宇霆一起被批斗,恍如舊日災難的重演。宇春與父親都曾獨坐于三里廟的酒樓里,只不過是相隔幾十年的物是人非。這一切,不能不讓人們對社會、對人性、對人生所遭受的扭曲和異化有所警醒和反思。
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地域色彩使這部小說具有獨特的藝術韻致。作品的故事主體在東城這個以絲綢著稱的城市展開,海濱城市的古道熱腸和風物民俗被作家以深情的文字加以描繪。東城種類繁多的海鮮,滿街飄香的炒蟹醬,及至為漫長的冬天儲備秋菜,都在作家筆下繪聲繪色地娓娓敘來,徐徐展開一幅色彩鮮明的世情畫卷。在蕭索的時光里“抓秋菜”未嘗不是積累希望,因為“儲藏秋菜就是儲藏半年的綠色和鮮氣”。時代的風云變幻反映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知青返城的大潮打破了城市的寧靜和秩序,“就像一場戰(zhàn)爭結束之后,到處都充滿了放縱的兵士,給人一種不安全的感覺”,很快政治運動的浪潮被全國人民干“四化”的熱潮所取代。作品中那些極具時代特點的描繪會喚起讀者親切的回憶,比如柔軟的“的確良”襯衣,熱鬧擁擠的澡堂子,必須使用糧票的飯館等等,這些真實的細節(jié)可以幫助我們重溫那個距今并不遙遠的時代。
文學是一種體現人的主體價值的社會行動,與政治性不可分離。文學創(chuàng)作是需要作家以道德勇氣和自由意識來實現的個人行為。只有作家在社會生活中能把真話自由公開地說出來時,文學才能真正體現人的主體價值?!镀薇炯讶恕吩跒閿当姸嗝鑼懲恋馗母镞\動的小說中顯然具有獨特的地位,它超越了傳統(tǒng)的歷史敘事方法,而是以普通人的感性的文學的視角,來審視那場波瀾壯闊的偉大運動,以客觀的寫作態(tài)度還歷史以真實的面貌。
《妻本佳人》充分顯示出作家營構長篇作品的藝術功底。故事情節(jié)從膠東半島到遼東半島緊張有序地展開,三十余萬字的作品貫穿中國當代歷史上數次大規(guī)模的政治運動,敘事有條不紊,情節(jié)跌宕起伏而又張弛自如。
故事以兩個家庭的悲歡離合為情節(jié)線索,展示出作家嫻熟高超的敘事技巧。主線是宇霆與文卿一家人在不同歷史時期的遭遇和命運起伏,由此貫穿起全部故事情節(jié)。副線則是宇春幾十年的坎坷磨難顛沛流離,兩場聲勢浩大的社會變革分別開啟了兩個偉大的時代,兩條情節(jié)線索并進而又井然有序。小說以靈活多樣的敘事手法,恢弘大氣地鋪陳情節(jié)。其倒敘、插敘等交替使用,還有高潮迭起、出人意料的結構設置,都顯示出作家自己鮮明而獨特的藝術風致。宇春在東城的經歷可謂險象環(huán)生,剛剛在工廠安定下來,緊接著令他不寒而栗的肅反運動接踵而至,而繅絲廠的新任廠長竟是他避之唯恐不及的宇霆。如何在時代的狂風驟雨中安然生存,成為小說中人物思考的首要問題。象征和隱喻的巧妙運用更為作品增添豐富的意蘊。小說開篇便彌漫著神秘幽深的色彩,一具上好的柳州楠木壽材成為故事的引子,令人恐怖的巨大壽材象征著腐朽的舊時代必將被埋葬。而那陰森的家廟則是當時彌漫封建意識的社會形態(tài)和復雜多變局勢的縮影與寫照,這一切具有隱喻意味的細節(jié),都將讀者的思緒帶入那個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動蕩年代。小說開篇就是以將一個楔子釘進棺材前的這一象征性的情景拉開序幕,由此而切入當時奇詭莫測的政治氛圍和跌宕起伏的人生畫卷。
身為遼寧本土作家,姜宏敏非常熟悉這片黑土地上人們質樸的語言,濃濃的鄉(xiāng)土色彩賦予他的文字深邃的情感,幽默睿智余韻無窮的語言流露出艱難時代人們的豁達樂觀和深刻的人生智慧,也使作品更具有回味綿長的意蘊。澡堂子那位年老的男服務員“肚子里像個雜貨鋪,有講不完的南朝北國的故事”。飽經磨難的人生能笑看一切困境,“大石頭壓不死小蟹子”就是這種樂觀心態(tài)的真實反映。艱難的生存環(huán)境并未泯滅這片土地上人們風趣幽默的本性,他們熱情地接納了大量的闖關東人,親切地稱之為“海南人”,意即黃海南邊的人?!霸圻@旮海南人老鼻子了,像那海灘上的沙蜆子”。粉碎“四人幫”后“政治運動的密度還像地里的大白菜一樣,一棵挨著一棵”。不過人們的熱情已劇減,結果無非是“一部分人下了臺,又一部分人上了臺”。作家使用具有遼寧地域特色的語言,加以藝術的提煉形成回味悠遠的韻致,飽含深刻的人生哲理與洞穿世事的曠達。宇春與文卿歷經坎坷磨難終于重逢,百感交集的二人卻陷入沉默,“有很多的時候,沉默就是對話。生人之間的沉默是提防;熟人之間的沉默是揣測;情人之間的沉默是感情積累;夫妻之間的沉默是賭氣”,而他們之間此時的沉默則是“所有這些的總和”。世事茫茫,曾經發(fā)生過多少難以預料的變故,他們彼此心中都盛滿太多的疑問。那段短暫而浪漫的美好時光隨著歲月的流逝已變成朦朧的回憶,然而“越是朦朧的回憶越能喚起重溫的渴望”。生動機智的比喻為那個沉重的時代增添了一些詼諧和輕松,也透出許多暖意。得知師傅家私下決定將女兒嫁給他,焦躁不安的宇春“像只企圖逃出牢籠的土狗”,而不明就里的秋容則“像只斗敗了卻并不服輸的禿尾巴小公雞氣昂昂地一去不回”。
細致入微的心理描寫亦是這部作品的動人心魄之處。父親的突然離世打破了文卿悠然恬淡的生活,死亡的殘酷和喪父之痛被作家寫得九曲回腸肝膽欲絕:“死了就是你無論在何時何地喊爹,都沒有人答應了。生與死就這么簡單,活生生的一個人說死就死了。死去的人跟這個世界再也沒有關系了,但活著的人對逝者的糾纏卻是沒完沒了?!毙≌f中以大量生動傳神的筆墨描摹宇霆內心的痛苦煎熬,這種掙扎在宇春與文卿的結婚之日達到極點。世間最痛苦的事也許莫過于眼睜睜看著心愛的姑娘嫁與他人,走在迎親隊伍里宇霆陰沉著的臉“像蕩在馬脖子上的一顆黑棗兒”,想要殺死宇春的念頭一刻也未曾離開,而一身鮮紅的新娘子又像一團火“將宇霆所有的雜念都燒得精光”,使宇霆感到生命的終結:“他覺得自己渾身的血正在一點點地被吸走,血管在干癟,他在一點點地枯萎”。正是源于這倔強而又絕望的愛,日后才衍生出他對呂財主家的刻骨仇恨。
小說中出色的景物描寫為故事增添秀逸靈動的色彩,風景的變幻也成為敘事的手段。尤其是宇春逃難途中所見之景,更加生動地折射出人物心理的復雜變化。遼東半島并非是想象中的蠻荒凄涼,此時那一江春水對于脫離險境的他更是溫柔親切的撫慰:“眼前這條大江像條綠色的絲帶纏繞過來,帶起的水汽直透心肺”。他心有余悸地回憶起沿途的驚險,那時大海像是深不可知的巨大謎團,如同那吉兇未卜遙遠的關東:“水天一色的大海,像一張不見邊際沒有縫隙的罩子”。在海上顛簸半個月終于靠近黃海岸邊,于是蒼茫的大海在他眼中成為“色彩單調的背景”,然而“激烈的海浪像欺生的小人,沒深沒淺地一次又一次地沖擊海岸”。期待憧憬和憂懼不安等種種情緒交織,使宇春的漂泊之路異常艱辛。臨近東城地界他遇到的第一道山嶺名為“滾兔嶺”,意為陡峭的山坡連兔子都會跌落下來。那兩側的山“林木茂盛,充足的陽光泄進林間,似有無數的影子在里面奔跑”。這道崇山峻嶺也暗示著宇春此行吉兇未卜,他在異鄉(xiāng)的生活必將充滿變數。
“真正的文學作品從來都是以其深刻的人性分析影響著世人”。作為一位極具個性和內涵的作家,姜宏敏始終在人性領域尋找文學表現的空間,《妻本佳人》對人性的叩問觸人心弦,對人性的開掘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小說以細膩的文字呈現了亂世中人性的溫暖和善良,表現出對個體生命的尊嚴的衛(wèi)護。作家對于人性的表現深入到人的本性與潛意識層面。政治和戰(zhàn)爭并不能完全改變人性的善良和寬容,為了使宇春一家免于災難,文卿毅然決定嫁給宇霆,然而對宇春的牽掛和愛戀卻從未減少。因此宇春娘死后她不顧眾人勸阻,為這個所謂的“地主婆”出殯以盡孝道,而在當時的形勢下,這完全是冒著極大政治風險的舉動。此起彼伏的政治運動無情拆散一對彼此相愛的人,也使宇霆和文卿在患難與共的日子里相濡以沫,他們的心慢慢靠近,相互支撐著攜手走過最艱難的歲月。“男人和女人怎么看都不要緊,就怕看見彼此的眼睛”。只為一句對文卿的承諾,宇霆甘愿冒著巨大風險藏起本應上交政府的浮財。
叔本華的這段話可以幫助讀者解讀這部作品深刻的哲學意蘊:“在每個人的內心都藏有一頭野獸,只等待機會去咆哮狂怒,想把痛苦加在別人身上,或者說,如果說別人對他有所妨礙的話,還要殺害別人。一切戰(zhàn)爭和戰(zhàn)斗欲望,都是由此而來”。②當社會將某種標志或符號強加于個人時,必將扼殺人的個性,踐踏人的尊嚴。宇春幾十年顛沛流離的坎坷遭遇也反映了當代中國社會個體價值,從被主流話語忽視到逐步得到認可的艱難歷程。劉老師意味深長的解釋為宇春的入獄找到了最恰當的理由:“我們人類進化到今天,依然需要圖騰來進行群體的識別和保護。今天的圖騰是什么呢?成份。”
作家以冷靜得近乎殘酷的文筆,揭示政治扭曲人性和金錢異化人性的悲哀。政治斗爭往往會改變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自從發(fā)動對財主的斗爭會后,宇春對呂寡婦的親近感便消失殆盡,這是讓人痛苦又無奈的變化,“親近一個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恨一個人卻是眨眼間就能做到”。對局勢的憂慮,使宇春心里總蒙著一層陰影,他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階級出身不可能使他真正融入到工農群眾中去,“太陽是明媚的,但不屬于他。這生活是火熱的,但也不屬于他”,他的日子依舊是令人沮喪的灰暗陰冷:“他的生活永遠都像晴天漏,東邊日出西邊雨。他的靈魂在西邊”。在這個急劇變化的時代里,對光明的渴望和對新生政權的畏懼使他的靈魂注定無所依傍。宇春聽到宇霆的死訊后并沒有絲毫的快意,雖然宇霆是橫亙在他和文卿之間的障礙,他潛意識里未嘗不盼望這一天早日到來。幾十年的恩怨糾葛隨著斯人已逝消失殆盡,他非但沒有解脫反而感到的卻是無以言表的惆悵。宇霆久臥病榻之時,其子女除了養(yǎng)子富國之外皆是“久病床前無孝子”。為了緩解經濟的窘況,父親尚在昏睡他們竟然打起讓母親嫁給宇春的如意算盤。
小說結束于一個陰雨霏霏的日子。風光不再的呂家樓里,文卿與孩子們焦急地等待宇春的到來。一縷濃重的悲涼慢慢彌散開來,遙不可知的未來還會有多少聚散離愁等待著他們?惟有平靜地面對。作品以嚴肅的唯物史觀和平民的話語,重新審視裹挾在政治漩渦里的普通人的命運,以理性的態(tài)度來寫這片土地上發(fā)生的滄桑巨變,在當前文化語境下對復雜的人性重新加以闡釋,蘊含了作家深切的生命感悟和現實關懷。這部作品表現了一位具有文學良知的當代作家對民族發(fā)展的責任與擔當,也為當代小說的價值取向提供了神圣莊嚴的維度。
作為一位肩負歷史使命感的作家,姜宏敏善于挖掘歷史題材,以客觀冷靜的敘事再現那段風云年代。作品并未直接表現作家的觀點,而為讀者留下一個思考回味的廣闊空間,其中隱含著作家曠達悲憫的人生哲學,對人性與人的尊嚴的肯定?!镀薇炯讶恕芬岳渚奈墓P和深厚的內涵回望中國半個世紀以來艱難曲折的歷程,展現特定時代氛圍中人生的困惑、悲哀、掙扎和追求。從農民到市民階層,他著力塑造了一系列變革時代血肉飽滿的人物形象,為中國當代文學的人物畫廊,增添了獨具風采鮮明的人物群像。他們有著人性的一些弱點而并非完美,因此才更加真實可信。小說開始于土地改革運動,結束于改革開放開啟的新時代,兩場偉大的社會變革遙相呼應,使這部作品更具靈魂的震撼力。
“苦難是文學的重要主題”。③在這個飛速前進的時代里,“崇高”和“神圣”等詞匯迅速貶值,苦澀、焦慮和悖論相交織,田園與史詩日益成為遙遠的夢。姜宏敏極其珍視作家自我表達的權利,對“嚴肅文學”的堅守使他拒絕將文學混同于商業(yè)的世俗潮流。他以樸素凝練的文字捍衛(wèi)著時代潮流中個體命運和尊嚴的價值,在他的文學世界里希望與絕望、善良與貪欲共存,發(fā)出來自靈魂深處的拷問。文學能夠幫助我們建立起對于世界的評價坐標系。姜宏敏的作品聚焦于故鄉(xiāng)遼寧東部這個城市,一個既溫和濕潤又有寒冷凜冽的地方,愛與恨都表現得如此分明。作家于平靜的敘述口吻中體現了對人性的理解,在歷史文化的維度上觀照社會的發(fā)展,真實地表現變革時代普通人的困境、抉擇和掙扎,觀照他們苦澀或者豐富的人生,將他們對生命的樂觀和從容,對生活的熱情和期待如實呈現給讀者,實現了真正的人文關懷,因而在文本底層凸顯了莊重和諧的美感。
文學承載著豐富人類精神世界和提升民族素質的使命。姜宏敏的長篇小說《妻本佳人》以對人的充分尊重和對人性的深刻闡釋,賦予文本啟人深思的理性內涵,喚起深藏于人們內心的集體記憶與人文情愫。他大膽揭露人性中的陰暗面,為那個并不遙遠的時代留下蒼涼的剪影。作家勇于直面崇高而悲愴的人生,將心靈深處的往事呈現于歷史的星空下,那是一段疼痛的經歷,是渾身疼痛卻找不到疼痛點的彷徨。這部長篇巨著,更如同一則現代人生的寓言,是一種集體記憶的隱喻。作品對特定時代民眾的內心世界進行文學的挖掘,也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觀察人生和社會的角度,這也是作家對于中國當代文學的貢獻。
注釋:
①王祥夫:《撫不平的折皺》(代序),郝春濤《新時期小說人性發(fā)掘歷程》第1 頁,山東人民出版社,2011 年4 月。
②李成銘等譯:《叔本華人生哲學》,第97 頁,九州出版社,2003 年。
③梁鴻鷹:《長篇小說藝術論》,第73 頁,作家出版社,2012 年12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