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王蒙 甘招萍
為了將果菜的上市期進一步提早,李桂蓮又研究成功了“地膜加小拱棚栽培技術”,使果菜上市期提早一個月。這樣,在羅甸,果菜3月下旬即可上市,反季節(jié)蔬菜出爐了。
這項技術被原國家科委列為“國家星火計劃”推廣項目,榮獲全國“星火計劃”成果博覽會金獎。
她的出現,就像一盞明燈,劃過四季,讓云貴高原的人民看到菜籃子閃爍出的希望;她的出現,如一場甘霖,雖是瀟瀟細雨卻也滋潤了一片片菜田。
身為蔬菜專家,她是“接地氣”的,因為她的研究工作需要她始終生活在最基層,而不是終日面對著學術論文里那一串串冷冰冰的數字。她是農村里飛出的鳳凰,注定要傾其一生反哺這片熱土。
四十多年來,她幾乎走遍貴州的每一個縣,她沒有留戀城市優(yōu)越的生活環(huán)境,哪里適合蔬菜生長,哪里是她停留最多的地方。每當鄉(xiāng)親們用粗糙的手拉著她,熱情的眼神里寫滿了感動與渴望,除了觸動她的內心還有一股動力。這股強大的動力將繼續(xù)推動著她不斷前行。
2013年的春天,無疑是許多清鎮(zhèn)市農民深感幸福的春天。5月26日,一場名為“百場院士專家科普報告黔貴行”活動走進了清鎮(zhèn)市紅楓湖簸籮鄉(xiāng)。貴州省著名蔬菜專家李桂蓮為農科人員現場講解反季節(jié)無公害蔬菜栽培技術等科技知識。看到大家求知若渴的狀態(tài),她深感欣慰。
她就是貴州省蔬菜栽培及育種的守望者—貴州省農科院名譽院長、研究員李桂蓮。
每個人身上都有難以改變的東西,執(zhí)著也許是李桂蓮身上最難改變的特質。對農業(yè)的熱愛讓她一心鉆進這個行業(yè)里,時光飛逝、歲月流轉,她也從一個普通的農學院的學生成長為著名的蔬菜專家,然而,唯一不變則是她對農業(yè)、對蔬菜栽培及育種的熱情。
1964年,李桂蓮從當時的貴州省農學院園藝系果蔬專業(yè)學成畢業(yè)。畢業(yè)后,她被分配到貴州省農科院,從事蔬菜栽培及育種研究工作。
說起貴州省的反季節(jié)蔬菜,還要從1977年說起。當時李桂蓮在貴州省農科院從事番茄新品種的選育工作。由于海南氣候冬季溫暖,當時貴州省內的許多果菜類育種都得去海南。在為育種兩地奔波的過程中,李桂蓮深感交通不便,往返成本也高。于是,李桂蓮就開始琢磨,能否在貴州也搞“加代”—在貴陽搞一季,再到貴州的其他地方再搞一季。
在育種的過程中,李桂蓮發(fā)現,由于羅甸縣冬春氣候溫暖,年平均氣溫19.6度,元月平均溫10.1℃,是貴州省氣溫最高的地區(qū)。其它地方正季栽培,一般在6月中旬才能成熟上市的番茄,羅甸可提前一個月上市,適合“加代育種”。
這個意外的發(fā)現讓李桂蓮興奮不已:番茄可以提早上市,那么與番茄生長條件相似的一些果菜類如茄子、辣椒、豆類、瓜類等也就都能提早上市。
于是,帶著育種加代的任務,李桂蓮來到了羅甸。1979年,農村還停留在生產大隊的階段,李桂蓮找到一個生產隊,當時他們都是在種植一年一季的水稻,農民們沒有種植蔬菜的習慣。第一年,生產隊只給找了2分地,對于世代種田的羅甸人民來說,把稻田用來種菜是想都沒有想過的事情。
李桂蓮的想法,受到了許多農民的反對?!皟H僅找塊試驗田,都費了好大的勁兒”,李桂蓮說。然而,李桂蓮的想法卻得到了羅甸當地政府的支持。羅甸縣領導請她給全縣干部作講座,希望她幫助羅甸建立冬春反季節(jié)果菜基地。帶著一股熱情,李桂蓮在羅甸開始了冬春反季節(jié)蔬菜種植的研究及示范。然而,困難很快就來了。
用李桂蓮的話來說,上世紀80年代初的羅甸“窮得叮當響”,全縣沒有幾家旅社,并且衛(wèi)生條件很差。羅甸本身氣溫就高,旅社里破舊的蚊帳上布滿了洞,甚至能爬進臭蟲來。幾十年過去了,李桂蓮每每想起那些日子,仍然唏噓不已。
吃飯也是個大問題。村子里善良的村民時常邀請李桂蓮到家里做客,拿出平日不舍得吃的“美味”款待李桂蓮,但李桂蓮卻謝絕了村民的好意,每天到鄉(xiāng)里唯一一家食品店買饅頭就著咸菜吃。有時候回去晚了,連饅頭也賣完了,只能吃餅干。常年這樣沒有規(guī)律的生活,毫不留情地給她留下了至今仍然困擾她的胃病。
那時候,李桂蓮的女兒剛剛8歲,愛人也在所里工作,研究的是果樹,也需要常年全省到處跑。分身乏術的兩個人咬了咬牙,把女兒送到了北方奶奶家。
然而,在李桂蓮看來,這些都是可以克服的困難。
最大的問題是,思想上巨大的壓力。南亞熱帶地區(qū)冬春反季節(jié)果菜露地栽培當時算是白手起家,從來沒有搞過,書上沒有參考,沒有成功經驗可以借鑒。
種下去,收上來,還要賣得出去。為了讓農民真正信服,李桂蓮自己到貴陽市找領導、跑市場、聯系運輸車輛……在羅甸縣委縣政府及農業(yè)局共同努力下,5年后,羅甸早果菜種植面積大大超過原先計劃的5千畝,“紅水河畔女財神”的稱號在羅甸農民口中流傳開來。
貴州省農科院名譽院長、研究員李桂蓮
80年代初,在開始使用地膜覆蓋栽培蔬菜的技術時,當地農民并不了解,也不認同。為此,她找了許多家農戶,說破了嘴皮子,對方就是不愿意。最后,李桂蓮承諾,如果試驗田造成了損失,由她承擔;如果有收成那就歸農民所有。最后一位農戶拿出了兩分地來和李桂蓮一起搞試驗。
為了搞好試驗,李桂蓮天天守在田里,親自和農民一起栽種、澆水、施肥。功夫不負有心人,試驗終于獲得成功,試驗種植的果菜不但增產15%,還提早10天上市。接著,李桂蓮又改良了地膜栽培技術,創(chuàng)新了“深窩地膜覆蓋栽培”、“先天膜后地膜栽培”等技術,使果菜上市又提早10天左右。
李桂蓮在田間培訓農民識別辣椒病蟲害
李桂蓮(右二)在龍里指導蔬菜病蟲害防治
為了將果菜的上市期進一步提早,李桂蓮又研究成功了“地膜加小拱棚栽培技術”,使果菜上市期進一步提早一個月。這樣,在羅甸,果菜3月下旬即可上市,取得很好的經濟效益。
這項技術被原國家科委列為“國家星火計劃”推廣項目,榮獲全國“星火計劃”成果博覽會金獎。
試驗雖然成功了,但是在大面積推廣上,李桂蓮又遇到了難題。羅甸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貧困山區(qū)縣,農業(yè)技術的推廣在當地十分困難。無論人力還是物力,李桂蓮都毫無優(yōu)勢。
時值中國女排奪取了“五連冠”,全國上下掀起了學習女排精神的熱潮。善于鉆研的李桂蓮忽然聯想到,如果先在當地找一些文化水平較高、容易接受新事物的農民來,先給他們培訓農業(yè)技術要點,之后,再讓他們利用“二傳手”的方式,與農民直面溝通,向農民進行新技術的推廣,這樣一來,能否讓新技術的推廣更加有效?
李桂蓮說,這些“二傳手”在當地有威望和號召力,與當地農民溝通起來更容易。這些“二傳手”后來成為縣、鄉(xiāng)兩級推廣農業(yè)技術的中堅力量。
此后,在羅甸縣委縣政府的領導及大力支持下,羅甸反季節(jié)蔬菜從當初的兩分地的番茄起步,逐步擴大為10余種蔬菜,40多個品種的種植。
1984年,羅甸冬春反季節(jié)果菜種植面積達到1萬余畝,成為全國最早的冬春反季節(jié)果菜基地之一,并向省內同類型地區(qū)輻射。
李桂蓮發(fā)現,貴州省的氣候呈立體分布,既有像羅甸這樣的“天然大溫室”,又有以貴陽、威寧、大方等為代表的“天然大空調”。
“這樣的立體氣候對于發(fā)展各種類型的反季節(jié)蔬菜十分有利。把這種氣候優(yōu)勢充分利用在蔬菜的種植中,前景會非常好。”認準了這個思路,90年代,李桂蓮又開始了其它反季節(jié)蔬菜種植的大膽探索研究。她與團隊先后進行了夏秋反季節(jié)蔬菜,以及秋冬反季節(jié)果菜栽培技術的研究示范,為貴州省反季節(jié)蔬菜發(fā)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理論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樹長青?!备璧碌倪@句名言已然成為李桂蓮行動的圭臬。“產業(yè)化”是李桂蓮在長期的蔬菜種植、推廣中總結出的致富法寶。為此,李桂蓮與相關農業(yè)部門、企業(yè)、蔬菜專業(yè)合作社,發(fā)展蔬菜種植、加工一體化產業(yè)鏈。
采訪之余,李桂蓮感慨良多,然而她卻說,選定了路就一直走下去,這就是李桂蓮自信而堅定的個性。午后陽光將她的影子拉得很長,影子后面的路很長但是卻充滿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