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晶羽
進入警校學習已兩年多了。今年有幸在假日期間看到了家鄉(xiāng)的木偶戲,并走進了木偶表演的后臺,對木偶戲的操作表演、舞臺燈光、木偶特技等進行了粗略的了解。出于一個警校學生對“動作”的敏感。藝術(shù)家們操縱木偶動作的細膩程度吸引了我,使我不得不駐足細觀,進而對木偶的動作技藝作了較詳盡的了解。
在戲劇劇本中,作者所要塑造的人物,是通過他自己的語言和動作來表現(xiàn)其思想性格的。所以有人稱戲劇為行動的藝術(shù)。而木偶戲?qū)幼鞯囊蟾鼜姟D九急緸樗揽?,只有“動作”給了木偶的“生命”。所以木偶“動作”是木偶變“活”的基本條件和基本要素。隨著科學技術(shù)的發(fā)展和提高,為了木偶面部的表情變化,一改傳統(tǒng)木偶的整木所雕,進化為泥塑造型、石膏翻模、紙質(zhì)脫胎、整理化妝等十多套工序。如今木偶不僅能表演面部的口能張合、眉能上翹、眼能顧盼等,還能摹仿真人戲的“水袖表演”、“鳶子翻身”等傳統(tǒng)動作,更能表演上天入地、飛檐走壁、變臉噴火、舞扇耍碟等高難度動作。但是,如果要求木偶面部肌肉張弛自然,是不必要也是不可能的。這就要求木偶戲劇本里的臺詞、唱腔要有動作性。木偶可以借助增強動作來彌補面部表情之不足,從而準確地表現(xiàn)人物的思想情感。冗長繁瑣的對白,成套的唱腔(指缺乏動作性)都是不足取的。在木偶戲中借助動作表達情緒、刻畫人物的成功例子是很多的。如杖頭木偶戲《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中,孫悟空因“三打”,遭到唐僧的怒斥,被貶回花果山。當孫悟空灑淚拜別師父時,孫悟空合著低沉的音樂節(jié)奏,一步步地走向唐僧虔誠拜別,遭唐僧拒絕。悟空左拜右拜不能如愿,無奈運用分身術(shù),立時化為幾個悟空四面參拜;接著又和八戒、沙僧擁抱惜別后,才猛一跺腳,緩緩騰空而去。在這段戲中,運用木偶角色的走、拜、拭淚、擁抱、抽泣、跺腳、騰空等一系列動作,把孫悟空含冤負屈的情緒和師徒、兄弟之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觀眾深受感染,為孫悟空灑下同情之淚?!按颂師o聲勝有聲”,具有動人心魄的藝術(shù)魅力。
據(jù)述,上世紀60年代,揚州木偶劇團曾排演現(xiàn)代木偶京劇《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劇。在《智取威虎山》中“打虎上山”和《沙家浜》里“智斗”等場次中,因能充分發(fā)揮木偶動作性強這一特點,加之楊子榮打虎時老虎栩栩如生的表演和阿慶嫂當場擦亮火柴,胡傳魁、刁德一接煙、點煙、吐煙等一組惟妙惟肖的動作,展現(xiàn)了木偶戲能人之所能的高超技藝,深受觀眾贊賞,但如果讓木偶去演《紅燈記》里“刑場”這樣重頭唱功戲,那就揚短避長,令人乏味了。
觀看和了解木偶戲動作的表演以后,使我感慨萬分。一個小小的木偶,竟“能人之所能”,且“能人之所不能”,這是一件多么不易之事??!回想我們在警校學習的日子里,老師對我們學生在專業(yè)“動作”上所給予的培養(yǎng),雖嚴格有加,但藝術(shù)家們“培養(yǎng)”的木偶及操縱其動作的精神,應有所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