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遠 馬忠立 鄭欣杰 毛效軍 張利芳 宋玉華 覃小蘭
(1 北京軍區(qū)總醫(yī)院全軍平衡針灸治療培訓中心,北京100125;2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門診部,北京100085 3 山東省臨沂市人民醫(yī)院,臨沂276000;4 廣東省中醫(yī)院,廣州510120)
2型糖尿病 (NIDDM)是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是一種內(nèi)分泌和代謝性紊亂性疾病。持續(xù)高血糖往往合并血脂等代謝異常,血脂異常又引起動脈硬化及微血管等一系列病變,從而危害人類身體健康。我們應用平衡針灸治療2型糖尿病的同時,對2型糖尿患者的血脂也進行觀察研究,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52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患者最大年齡66歲,最小年齡39歲,平均年齡52歲;其中男25名,占48.08%,女27名,占51.92%。接受平衡針灸治療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35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高血脂癥,其中23例患者口服降血脂藥物,但是療效不佳,全部患者均進行平衡針灸治療。
1.2診斷標準2型糖尿病即非胰島依賴性糖尿病,是以胰島素抵抗為主伴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胰島素分泌不足或不伴胰島素抵抗,約占所有糖尿病的90%以上。根據(jù)1999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 (WHO)公布的糖尿病最新診斷標準,確診為糖尿病。
1.2.1具有典型癥狀空腹血糖≥126mg/dl(7.0mmol/L)或餐后血糖≥200mg/dl(11.1mmol/L)。
1.2.2沒有典型癥狀僅空腹血糖≥126mg/dl(7.0mmol/L)或餐后血糖≥200mg/dl(11.1mmol/L),應再重復1次,仍達以上值者,可以確診為糖尿病。
1.2.3沒有典型癥狀僅空腹血糖≥126mg/dl(7.0mmol/L)或餐后血糖≥200mg/dl(11.1mmol/L),糖耐量實驗2小時血糖≥200mg/dl(11.1mmol/L)者可以確診為糖尿病。
高脂血癥的診斷標準:甘油三酯 (TG)大于1.7 mmol/l(150mg/d)為高脂血癥。
1.3納入標準①符合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且口服降糖藥物血糖、尿糖控制不理想及未口服降糖藥物的無嚴重心、腦、腎損害等并發(fā)癥出現(xiàn)的2型糖尿病患者。②受試年齡在35~65歲者。③簽署進入研究知情同意書者。以上一項為 “否”不能參加試驗。
1.4排除指標①年齡在35歲以下或65歲以上者。②其他特殊類型 (繼發(fā)性糖尿?。┘叭焉锾悄虿』颊撷廴焉铩蕚淙焉锘虿溉槠趮D女。④合并心血管、腦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精神病患者。以上一項為 “是”不能參加試驗。
1.5治療方法平衡針灸主要采用針刺降糖穴。
1.5.1降糖穴定位此穴位于前臂掌側,腕關節(jié)至肘關節(jié)的下1/3處。
1.5.2局部解剖指淺屈肌,深層有指伸屈肌,前臂正中動靜脈,深層為前臂掌側骨間動靜脈,布有前臂內(nèi)側皮神經(jīng)、下正中神經(jīng),深層有前臂掌側骨間神經(jīng)。
1.5.3取穴原則定位取穴,臨床中也配合男左女右取穴、左右交叉取穴、雙側同時取穴等取穴原則。
1.5.4針刺特點以針刺正中神經(jīng)、前臂內(nèi)側皮神經(jīng)或前臂掌側骨間神經(jīng)后出現(xiàn)的針感為宜。
1.5.5手法上下提插,對于久病體虛重癥者可采滯針。
1.6療效評價指標①化驗性指標:分別于針刺前、針刺后1周、2周及3周后記錄空腹血糖、總膽固醇(TCH)和甘油三酯 (TG)的變化。②臨床癥狀:分別于針刺前、針刺后1周、2周及3周后記錄口渴、易饑和體重的變化。
1.7不良反應情況記錄所有觀察到的和用以下問句:自上次檢查后,您有何不同的感覺?直接詢問得出不良事件,例如:出血、血腫、暈針、感染、手指麻木或者腳拇指麻木等,結果見表1。
表1 AE構成比 (n,%)
1.8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CHISS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以對臨床癥狀指標和化驗指標進行統(tǒng)計方差分析 (M±SD),并計算出其對應的P值,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為有高度統(tǒng)計學意義。
全部接受平衡針灸治療的2型糖尿病患者,經(jīng)過3周平衡針灸治療,其臨床癥狀和精神狀況均有明顯好轉,口渴、易饑和體重都有明顯減輕;2型糖尿病針刺治療3周后血糖、血脂均有明顯降低。
2.1化驗指標結果見表2、表3。
表2 化驗性指標方差分析結果
表3 化驗性指標方差分析結果 (M±SD)
化驗性指標治療結果分析,針刺1周以后空腹血糖與治療以前相比較,P<0.05,針刺以后2周和3周與前1周空腹血糖比較,P<0.05,統(tǒng)計學結果說明針刺治療3周,患者血糖持續(xù)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針刺以后2周患者的血脂開始下降,針刺3周后患者的血脂繼續(xù)下降,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針刺3周后空腹血糖和血脂與針刺前比較均有顯著下降,P<0.001,有高度統(tǒng)計學意義。
2.2臨床癥狀指標結果見表4、表5。
表4 臨床癥狀指標方差分析
表5 臨床癥狀指標方差分析結果 (M±SD)
臨床癥狀治療結果分析,針刺1周以后口渴即有明顯好轉,與針刺前比較有明顯差異 (P<0.05),但是易饑和體重與治療以前相比較,均沒有明顯差異;針刺以后2周,易饑與針刺治療前和針刺治療1周比較開始有明顯差異 (P<0.05),針刺治療3周與針刺治療前及治療以后1、2周比較,口渴和易饑均有明顯差異 (P<0.05),針刺治療3周與針刺治療前比較體重才有明顯變化;針刺治療3周與針刺以前比較口渴、易饑 (P<0.001),有高度統(tǒng)計學意義,比較體重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統(tǒng)計學結果說明,針刺治療前后有明顯差異的敏感性前后順序是口渴、易饑、體重,口渴對針刺的敏感性最好,易饑對針刺的敏感性比較好,體重對針刺的敏感性比較差,但是平衡針灸治療3周前后體重比較P<0.05,仍然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本研究中52例2型糖尿病患者經(jīng)過平衡針灸3周的臨床觀察研究證實,平衡針灸不僅治療2型糖尿病療效顯著,治療前后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經(jīng)過統(tǒng)計學分析P<0.001,并且對2型糖尿病的危險因素血脂中的TCH(總膽固醇)和TG(甘油三酯)也有明顯降低作用 (P<0.001),同時平衡針灸治療3周后體重也有下降 (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型糖尿病的發(fā)病以胰島素抵抗為主,伴有不同程度的胰島素分泌不足。血脂異常的發(fā)生率高,初期可僅有TG升高,以后可有HDL-C降低,血脂嚴重異常時多為混合型高脂血癥,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血脂異常與大血管病變和微血管病變的重要因素密切相關,血脂異常加速2型糖尿病血管病變的發(fā)生,因此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水平在臨床上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不少學者報道,針灸治療糖尿病的同時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水平[1-3],但是穴位多,證繁雜,因此不斷有學者嘗試探索針刺原理和優(yōu)化穴位治療糖尿病的研究工作[4-5]。電針可以引起內(nèi)源性阿片肽的釋放,這已經(jīng)是國內(nèi)外學者的共識。王佳妮[6]等試圖從非經(jīng)絡的角度通過電針對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影響來探討其機制,研究證實電針可以有效地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水平,并可以降低糖尿病大鼠的動脈硬化危險因素——血脂蛋白,作者認為雖然無法從經(jīng)絡的角度明確解釋其機制,但是有證據(jù)表明針刺是通過阿片系統(tǒng)發(fā)揮降糖作用。
我們的研究結果耐人尋味的是:應用平衡針灸治療2型糖尿病,不僅能夠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同時也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 (TCH和TG)水平,并有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體重等作用;本研究提示平衡針灸對2型糖尿病血糖、TCH、TG和體重有明顯降低作用,并且具有穴位少、見效快、方便適用等特點。王文遠[7]認為平衡針灸的作用機理是通過針刺外周神經(jīng)上的神經(jīng)干、神經(jīng)支等特定靶穴,給予患者一種良性刺激信息,利用神經(jīng)系統(tǒng)等信息通路傳導到大腦中樞,通過中樞靶位整合使失衡狀態(tài)恢復原來的平衡狀態(tài),再通過傳導信息通路完成對病變部位的調(diào)整,使機體恢復新的平衡。進一步研究和揭示其機制對針刺研究方向和臨床治療的指導均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張立峰,王曉臣.針刺療法對2型糖尿病患者高脂血癥臨床研究[J].上海針灸雜志,2009,28(11):623-625.
[2]樸耕希,徐玉東,劉艷艷,等.近20年糖尿病針灸治療處方特點分析[J].上海針灸雜志,2010,29(4):262-264.
[3]孫志,韓海容,孔令斌,等.針灸對2型糖尿病降糖作用的實驗研究[J].針灸臨床雜志,2008,24(8):48-49.
[4]許云祥,張家維.針灸治療糖尿病研究思路[J].針灸研究,2000,25(2):156.
[5]陳臻.針灸在糖尿病糖脂代謝異常中的作用研究概況[J].內(nèi)蒙古中醫(yī)藥,2010,29(6):107-108.
[6]王佳妮,李瑞峰,曲思鳳,等.從非經(jīng)絡角度研究針灸治療糖尿病的機制及其臨床意義[J].護理學雜志,2005,20(11):3-5.
[7]王文遠.平衡針灸治療頸肩腰腿痛[J].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