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即墨/孫 鵬
不當牛毛
——學練太極拳的幾點體會
山東即墨/孫 鵬
有言道“太極練者如牛毛,成者如牛角”,此言不虛。太極拳作為一項獨具特色的中國武術,集文化、武術、養(yǎng)生于一體,以其老少皆宜、不受空間限制等特點,成為人們喜愛的健身項目,但是很多人學習太極拳只求數(shù)量不求質量,大都未知太極的內(nèi)涵和定義,處于一種茫然的狀態(tài),這樣如何能從牛毛變成牛角呢?雖然我練拳的時間不長,但在習練太極拳過程中我也有一些膚淺的思考和體會,下面寫出來,請拳友們指正。
三年苦練不如明師一點。要想學好太極拳,一定要尋訪明師。當然找到了明師,明師教不教你那還要看緣分。一位好老師重要的是要有修養(yǎng)、明拳理,而且身懷絕技、宅心仁厚、誨人不倦。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得明師指導后,無快捷方式可循,只有堅持苦練。一日不練自己知道,兩日不練行家知道,精進來自善思勤練。
“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腿部的基本功是太極拳的根基,韌帶必須抻開,加強腿部韌帶的柔韌性、靈活性,提高肌肉的控制能力,只有這樣動作才能做到位,一些高難動作也就可做出。初練壓腿是比較枯燥痛苦的,一定要忍耐堅持,切勿一曝十寒,要忍受住拉開韌帶的疼痛,使韌帶從硬、緊到軟、松。
站樁在太極拳基本功中也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俗話說“百練不如一站”。通過站樁可使根基牢固,達到精神與肢體的高度協(xié)調,產(chǎn)生整體的混元力。每天要有40分鐘以上的站樁練習。
套路練習俗稱“盤架子”,也是太極拳的基礎。盤架子不能總是按照順序去練套路,套路練習純熟后就要打亂順序任意連接各個式子,這樣練習是為了能夠靈活地掌握太極拳式子的用法。然后是單式練習。單式練習是把拳套中實用、簡捷、有效的多個單式抽出來反復練習,透徹地領會每個單式的來龍去脈,逐漸形成自己用起來最得心應手的兩三招,做到緊要關頭不用想,靠條件反射就能靈活應用。
盤架子先做到“形似”,然后再追求“神似”?!安钪晾?,謬之千里”,如果沒有精確、牢固的單式架子作基礎,就不能深刻理解動作的攻防含義。盤架子時要一招一式反復進行糾正,檢查拳架是否到位、上下是否連貫協(xié)調,時間久了姿勢、動作就會逐漸趨于正確定型,不易改變和遺忘。只有不斷糾正,才能進步。練習時要先慢后快,速度盡量放慢,以利于揣摩、思考動作正確與否。只有緩慢運行,才能全神貫注地去思考、揣摩運行規(guī)律、內(nèi)勁轉換等,把太極拳打出韻味,體現(xiàn)出內(nèi)涵,給人一種優(yōu)美、完整、充實、飽滿的感覺。
松是太極拳的靈魂。你能達到多高的太極拳水平,取決于你對松軟的體悟的程度。一些太極拳練習者因心腦血管疾患過早去世,一重要原因就是松腰沒有做到家——松腰不好,上實下虛,氣滯于上,命門虧虛,功夫越高越會傷害健康,發(fā)勁越多隱患越大。
練太極拳首先要懂架子,求身法的正確。只有姿勢正確的放松,才是真正意義的松。一拳一式要循規(guī)蹈矩,手、眼、身、法、步的要求必須認真執(zhí)行。姿勢力求正確,舒展大方,做到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一氣呵成,使人感覺如春風楊柳、行云流水。動作的變化要符合運動和勁力傳遞的順序。
練拳時自始至終要頭正頸直、下頜稍收、立身中正,有松沉下坐之意;兩眼平視,頭向上頂,身軀要隨沉氣與頭反向對拉拔長。
松肩墜肘,胸微含,肩里卷,背自拔,背部肌肉有舒展而微微隆起之意。有拔背感,脊柱自然節(jié)節(jié)松開沉落,拳勢則有氣魄,時間久了兩肩與背脊可呈現(xiàn)為向后圓拱的弧形,這種感覺就是古人所說的“氣貼背”。松腰落胯,雙膝相合,十趾有趴地之意,動作以各種弧線和曲線構成的螺旋形旋轉纏繞。
練拳時臂莫失弧形,兩肘有護肋之意,切忌飛肘,兩腋下猶如各夾一個雞蛋。腕要靈活有力,松腕在太極拳中非常重要,如果腕部不松,則接勁、發(fā)勁皆受其制。同時掌心含虛,五指略舒,不宜硬并或散開,起落要輕靈,緩起緩落。
進步宜低,提腳的高度要適中,以不超過踝骨為宜。不論進步或退步,兩腳都應根據(jù)“先收后開”的軌跡運行,不可直來直去。
姿勢正確了再來講究松,心靜才能體松。所謂心靜,就是要保持精神貫注,要讓自己真正松下來、靜下來,軀體如同虛空一般。松包括內(nèi)松和外松,內(nèi)松即意松,指的是精神內(nèi)斂;外松即體松,就是將身體拔長,任何關節(jié)都有一個對拉拔長。拔是一種前后、左右、上下等對稱的對拉,絕不是簡單地將身體往上頂或往下落,而是周身松開,使某些可能放松的肌肉和關節(jié)盡量放松。松腰落胯是全身放松的關鍵,松得越透徹干凈質量越高,這樣才能使兩足有力、下盤穩(wěn)固,上有重力下沉,下有浮力上承。
太極拳所有的動作,都是以腰為軸,腰椎不動四梢紋絲不動。練太極拳不會用腰帶動四肢運動,就等于不會練太極拳。打拳向外的開和向內(nèi)收縮的合,都是以腰脊為主,開的離心力從腰脊發(fā)出,合的向心力歸向腰脊,整體發(fā)力的關鍵是腰胯能發(fā)力,發(fā)力時腰部要向后挺。腰的自然生理狀態(tài)是向前彎曲的,腰一挺,則由曲變直,其勁力則向上下延伸。在發(fā)勁、放勁時要做到擰腰、扣襠,腰勁旋擰、襠勁扣住可使發(fā)勁快猛迅疾,力達梢節(jié)。
至于怎樣用腰,開始可從腰部旋轉弧度很明顯的拳式中去體會,如單鞭、摟膝拗步等。反復練習單式,可重復幾十遍,慢慢就會有所悟。到一定階段真能動腰了,這時練拳不過是腰部轉些圈而已,至于四肢之動作都是腰部走弧形或圈的外在表現(xiàn)。腰的轉動是有規(guī)律的,動作欲向左則腰先向右轉,欲向右則腰先向左,松胯活襠是腰勁訓練的關鍵。
練太極拳的任何動作都要有對拉勁。舉個例子,你站在墻邊推墻,怎么推才能有勁?腳向后蹬,身體成半圓,這樣推才有勁,才能把腿力、腰力都用上。所以太極拳中手向前伸,則身必向后,雙手向左移,則身體須向右走,手與身好像互相對拉,運動方向是相反的。再如攬雀尾的按,手向前按的力量是由腰脊的后撐引起的,雖然整個身軀是被后腿推著向前移,但其實整個身軀是向后撐的,每一動作都要有對拉勁在里面,只有這樣才能打出太極拳獨有的韻味來。
太極拳要求動作轉換協(xié)調連貫,所以式與式之間的過渡動作至關重要,到每個定式時要似停非停,前一動作將停止時下一動作已開始,這就是所謂陰極陽生、陽極陰生,把每一個動作的結束看成是下一個動作的開始,后面的動作是被前一個動作的神意氣催發(fā)出來的,是沿著原有方向的繼續(xù)延伸。如摟膝拗步的轉換,前推的手不要隨著重心的后移而立即縮回,而是繼續(xù)前送,然后再松腕回帶。這樣就可以克服斷勁現(xiàn)象,也就是老拳師們常說的欲前先后、欲左先右,這樣式與式之間銜接自然柔順,整體動作連綿不斷,沒有一絲間斷和停頓,不存在斷勁。在這個過程中還要特別注意腰部的轉動,尤其是在上式結束向下式過渡的過程中,要充分做到以脊柱為軸左右旋轉。還要牢記太極拳運行中“非圓即弧”的原則,臂、腿處處帶有弧形、圓形,不直來直去,這樣才能把動作做得圓滿、不凹、不凸、不起棱角,身體上下就有一種頂天立地、支撐八面的感覺。
太極拳是文化拳,是智慧拳,蘊含了豐富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飽含無窮的哲理,所以對太極拳的認識不能僅僅停留在以上幾個方面,還需要我們在掌握拳架動作的基礎上不斷琢磨領悟,慢慢積累,慢慢進步,這樣才能逐漸達到較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