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東,李占斌,?,李鵬,賈蓮蓮,龐國偉,徐國策
(1.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與旱地農(nóng)業(yè)國家重點實驗室,712100,楊凌;2.西安理工大學,西北水資源與環(huán)境生態(tài)教育部重點實驗室,710048,西安;3.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黃河上中游管理局,710021,西安)
黃土高原是世界水土流失最嚴重地區(qū)之一,為了遏制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我國政府采取了調(diào)整土地利用結(jié)構(gòu)、恢復植被、改進耕作方式、在坡面修建梯田以及在溝道修建淤地壩等一系列水土保持措施[1]。而關(guān)于流域治理程度的表征,目前使用的指標主要是水土流失治理程度(erosion control ratio),水土保持術(shù)語(GB/T 20465—2006)[2]中表述為“在某一區(qū)域內(nèi),(包括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面積占原有水土流失面積的百分比”。有學者[3]認為,“治理度”的含義實際上是“面積比”的概念,是治理率的意思。實際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許多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率已達到了100%,有的已經(jīng)超過了100%,這都是很正常的事。因為治理之后有一個恢復過程(或未達到技術(shù)標準),恢復的過程中依然存在水土流失現(xiàn)象,也許水土流失的強度有所減緩,但還算水土流失面積,還需要進一步治理;因此,治理面積占水土流失面積的比率并不能全面反映小流域治理恢復(侵蝕控制)狀況。鑒于此,筆者從土壤侵蝕模數(shù)入手,以王茂溝流域為研究對象,確定王茂溝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容量,并計算最小可能土壤侵蝕模數(shù)、流域?qū)嶋H土壤侵蝕模數(shù)以及流域侵蝕控制度,以期為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效果評價提供借鑒。
流域侵蝕控制度為流域最小可能土壤侵蝕模數(shù)與流域?qū)嶋H土壤侵蝕模數(shù)之比,即
式中:r為流域侵蝕控制度;T0為流域最小可能土壤侵蝕模數(shù),即水土保持措施容量下的流域土壤侵蝕模數(shù),t/(km2·a);T為流域?qū)嶋H土壤侵蝕模數(shù),t/(km2·a)。
流域侵蝕控制度介于0~1之間,反映的是對水土保持理想治理狀態(tài)的接近程度,r越靠近1,表明流域的治理程度越高,而r越靠近0,表示流域治理程度越低,即偏離理想的治理狀態(tài)越遠。
王茂溝流域是陜西省綏德縣韭園溝的一條支溝,流域面積5.74 km2,主溝長3.75 km,溝道平均比降為2.7%,溝壑密度4.3 km/km2。流域內(nèi)地質(zhì)構(gòu)造比較單純,表層多被質(zhì)地勻細、組織疏松的黃綿土覆蓋,厚度20~30 m。流域?qū)俅箨懶约撅L氣候,多年平均氣溫10.2℃,多年平均降水量513 mm,汛期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73.1%,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現(xiàn),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泥沙量的95%集中在汛期,以水力侵蝕為主。流域土地利用類型以草地、坡耕地、梯田以及林地為主,其他土地利用類型有園地、壩地、農(nóng)村居民點、道路等。王茂溝流域自1953年開展流域綜合治理工作,至2009年底,有淤地壩23座,總庫容273萬m3。
研究區(qū)數(shù)字高程模型(DEM)由等高距為5 m的1∶1萬地形圖通過Hutchinson插值方法獲得,柵格分辨率為2.5 m,投影為通用橫軸墨卡托投影(U-niversal Transverse Mercator,UTM),格式為 ESRI GRID。研究區(qū)土地利用數(shù)據(jù)由快鳥(Quickbird)影像目視解譯而來,影像分辨率為0.61 m,成像時間為2004年9月,云量為0%。
用于計算土壤可蝕性K值的土壤質(zhì)地和土壤有機質(zhì)數(shù)據(jù)由儀器實測而來。土壤顆粒分析采用Malvern公司生產(chǎn)的Mastersizer2000激光粒度儀進行分析,土壤質(zhì)地分類方法采用美國農(nóng)業(yè)部(USDA)的分類方法。土壤有機碳質(zhì)量分數(shù)測定方法為高溫催化氧化進行消解,使用NDIR法測定有機碳質(zhì)量分數(shù),分析儀器為 Analytik Jena AG公司的Multi N/C 3100 TOC/TC Analyzer。
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RUSLE)是目前世界上應(yīng)用最廣泛的水蝕預報經(jīng)驗模型。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能反應(yīng)出土壤侵蝕單因子的改變對土壤侵蝕量的影響,表達式為
式中:A為年平均土壤流失量,t/(hm2·a);R為降雨侵蝕力因子,MJ·mm/(hm2·h·a);K 為土壤可蝕性因子,t·hm2·h/(hm2·MJ·mm);S 為坡度因子;L 為坡長因子;C為作物覆蓋-管理因子;P為水土保持措施因子。
式中:Ai為第i類單元的土壤侵蝕量,t/(km2·a);ai為第i類單元的面積比例;n為單元數(shù)量。
3.2.1 降雨侵蝕力(R) 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預測土壤流失量時,用EI30作為降雨侵蝕力指標。受降雨過程資料限制,許多學者[4]提出了利用氣象站常規(guī)降雨統(tǒng)計資料計算降雨侵蝕力的簡易方法。筆者使用蔣定生[5]在王茂溝附近丁家溝的計算結(jié)果,R 取1 189 MJ·mm/(hm2·h)。
3.2.2 土壤可蝕性因子(K)K因子反映了土壤對侵蝕的敏感性,K值估算采用土壤侵蝕和生產(chǎn)力影響估算模型(EPIC)[6]中的方法,利用土壤有機質(zhì)和顆粒組成進行估算:
式中:S為砂粒質(zhì)量分數(shù),%;F為粉粒質(zhì)量分數(shù),%;N為黏粒質(zhì)量分數(shù),%;C為有機碳質(zhì)量分數(shù),%;δ=1-S/100;0.131 7為美國制單位向國際制單位轉(zhuǎn)化系數(shù)。
根據(jù)EPIC模型中K值計算公式,通過對王茂溝壩地、坡耕地、退耕坡地、荒草地、梯田、退耕梯田、梯田果園等不同土地利用類型進行采樣分析,得出土壤可蝕性 K值變化于0.034~0.043 t·hm2·h/(hm2·MJ·mm)之間(表 1)。
表1 土壤可蝕性K值計算結(jié)果Tab.1 Results for soil erodibility t·hm2·h/(hm2·MJ·mm)
3.2.3 坡度因子(S)與坡長因子(L) 土壤侵蝕隨坡度的增加而增加,且增加速率加快。當坡度(θ,(°))小于等于 5°時,采用 D.K.McCool等[7]1987年提出的坡度因子(S)公式
當坡度大于 5°時,采用 Liu Baoyuan等[8]提出的陡坡計算公式
根據(jù)黃河水土保持綏德治理監(jiān)督局[9]對王茂溝22座淤地壩的GPS差分監(jiān)測結(jié)果,淤地壩淤積面縱比降變化于0.21% ~0.33%之間,平均值為0.29%,因此,確定壩地坡度為0.16°。
用于獲取坡長因子的小區(qū)實測資料表明,水平投影坡長為 λ(m)坡地上的平均侵蝕量按下式變化:
式中:22.1是RUSLE采用的標準小區(qū)坡長,m;m是可變的坡長指數(shù),采用Liu Baoyuan等[10]提出的值:坡度小于等于1°時,取0.2;大于1°且小于等于3°時,取0.3;大于3°且小于等于5°時,取0.4;大于5°時,取0.5。
3.2.4 作物覆蓋-管理因子(C) 研究[11]表明,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qū)主要農(nóng)作物的C值玉米(Zea mays L.)為 0.28、豆類(Glycine max)為 0.51、馬鈴薯(Solanum tuberosum L.)為0.47、谷子(Setaria italica(L.)Beauv.)為0.53。壩地多為玉米,坡耕地多為馬鈴薯、豆類以及谷子,因此壩地和坡耕地C值分別賦予0.28和0.50,梯田C值采用賈燕鋒[12]的研究結(jié)果,確定為0.23。
林草地的C值與植被覆蓋度有很大關(guān)系,已有學者建立了植被覆蓋度以及歸一化植被指數(shù)(NDVI)與C值的關(guān)系,如江忠善等[13]建立了草地(式(9))和林地(式(10))各自植被覆蓋度與C值的關(guān)系式:
式中V為植被覆蓋度,%。
但是,黃土高原地區(qū)植被覆蓋度最大能恢復到多少,或恢復到何程度才能達到最佳的生態(tài)效益,即植被覆蓋度的增加既能保持水土,但又不會導致土壤水分虧缺,造成干旱化,目前還沒有系統(tǒng)地研究。郭忠升[14]認為,在黃土丘陵區(qū),檸條(Caragana korshinskii Kom.)林有一個最大恢復限度,為0.8,超出這個限度,就會惡化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土壤水環(huán)境,出現(xiàn)或加劇土壤旱化。
有學者提出了植被有效覆蓋度的概念,指林草地土壤流失量達到容許土壤流失量時的蓋度。焦菊英等[15]、張光輝等[16]通過研究認為當黃土高原地區(qū)植被有效覆蓋度超過60%時,土壤侵蝕量明顯減少?;谏鲜稣J識,結(jié)合RUSLE手冊、張巖等[17-18]、王萬忠等[19]、侯喜祿等[20]的研究結(jié)果,確定不同林草覆蓋度下的C值,如表2所示。根據(jù)筆者2009和2011年實地植被樣方調(diào)查統(tǒng)計結(jié)果,王茂溝流域的植被覆蓋度一般介于40% ~60%之間,因此,林地C值取0.06,草地C值取0.15。
表2 黃土高原丘陵區(qū)不同植被覆蓋度的C值Tab.2 C values of the different vegetation coverage in Loess Plateau
3.2.5 水土保持措施因子(P)RUSLE中,水土保持措施因子定義為采用特定措施土地上的土壤流失量與順坡種植的土壤流失量的比值,主要是通過改變地形和匯流方式減少徑流量、降低徑流速率等作用減輕土壤侵蝕。研究[21-23]表明,水平梯田、水平溝以及魚鱗坑的減沙效益分別為93%、67%、75%,因此,水平梯田、水平溝、魚鱗坑的 P值分別取0.07、0.33以及0.25。水平溝一般可修建在25°坡度上,而魚鱗坑則可修建在40°以上的陡坡地帶。
圖1 王茂溝流域簡化坡面示意圖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simplified hillslope of Wangmaogou Watershed
從分水嶺至溝底,由峁邊線、溝坡線將流域劃分為3部分:梁峁坡位于峁邊線以上,坡面較完整、平緩,多為面蝕和細溝侵蝕;溝谷坡位于峁邊線以下,溝坡線以上,坡度較陡,多為切溝、沖溝以及崩塌等侵蝕形態(tài);溝谷底是坡面徑流匯流后洪水的通道,表現(xiàn)為溝底下切、溝岸擴張和溝頭前進。
由于溝谷底面積較小,故將其歸并到溝谷坡。據(jù)此,以峁邊線為界,可以將坡面分為梁峁坡和溝谷坡2個單元。根據(jù)王茂溝坡度圖統(tǒng)計,梁峁坡平均坡度為26°,溝谷坡平均坡度增加到38°。同時,根據(jù)快鳥影像確定峁邊線位置,量得梁峁坡面積為270.65 hm2,比例為 47%,溝谷坡面積為 303.10 hm2,比例為53%。
為了確定坡面的水平投影坡長,在地理信息系統(tǒng)(GIS)軟件支持下,將王茂溝流域數(shù)字高程模型(DEM)經(jīng)過正負地形運算、填挖、匯流方向、累積匯流量計算以及重分類等過程,提取王茂溝流域山脊線和山谷線,并隨機測量山脊線和山谷線之間的垂直距離,共65條,測量得最小值為34 m,最大值為164 m,平均值為88 m,標準差為31 m;因此,確定坡面的水平投影長度為88 m。據(jù)此,建立了流域簡化坡面示意圖,見圖1(b)。
對于建立的簡化坡面,考慮以下3種情況:1)該坡面土壤侵蝕模數(shù)的最小值;2)該坡面土壤侵蝕模數(shù)的最大值;3)該坡面在何種水土保持措施下土壤侵蝕模數(shù)能小于黃土高原的現(xiàn)行容許土壤流失量1 000 t/(km2·a)。
當全坡面為林地、覆蓋度達到40% ~60%、且梁峁坡采取水平溝整地、溝谷坡采取魚鱗坑整地時,計算得梁峁坡的土壤侵蝕模數(shù)為1 058 t/(km2·a),溝谷坡的土壤侵蝕模數(shù)為1 234 t/(km2·a),平均土壤侵蝕模數(shù)為1 151 t/(km2·a)。
在水土保持措施的極限治理狀態(tài)[24]下,梁峁坡全部為梯田,溝谷坡全部被壩地淤滿,此時,梁峁坡梯田的土壤侵蝕模數(shù)為860 t/(km2·a),溝谷坡壩地的土壤侵蝕模數(shù)為88 t/(km2·a),平均土壤土壤侵蝕模數(shù)為450 t/(km2·a),這是流域土壤侵蝕模數(shù)的理論最小值。
如果梁峁坡全部為坡耕地,而溝谷坡全部為草地,這時梁峁坡坡耕地的土壤侵蝕模數(shù)為26 013 t/(km2·a),溝谷坡草地土壤侵蝕模數(shù)為12 660 t/(km2·a),平均土壤侵蝕模數(shù)為 18 936 t/(km2·a),這是流域土壤侵蝕模數(shù)的理論最大值。
為了使坡面的土壤侵蝕模數(shù)小于容許土壤流失量(1 000 t/(km2·a)),在梁峁坡需全部修為梯田或者采取水平溝整地造林,且林地覆蓋度需達到40%~60%;而在溝谷坡,如果采取魚鱗坑整地造林,土壤侵蝕模數(shù)可降至1 234 t/(km2·a),略大于1 000 t/(km2·a),這時可以采取的措施是修建淤地壩,通過泥沙淤積縮短溝谷坡坡長。經(jīng)計算,當林地坡長縮短至40.3 m、壩地淤高4.95 m、壩地面積比例為7.20%時,下部溝谷坡土壤侵蝕模數(shù)為999 t/(km2·a)。
如果溝谷坡上部為草地時,則當草地坡長縮短至8.1 m、壩地淤高 30.11 m、壩地面積比例為43.80%時,溝谷坡土壤侵蝕模數(shù)為986 t/(km2·a)。
上述分析結(jié)果可總結(jié)為:王茂溝流域土壤侵蝕模數(shù)的理論范圍在450~18 936 t/(km2·a)之間。要使流域土壤侵蝕模數(shù)降到容許土壤流失量以下,則梁峁坡應(yīng)全部修為梯田或者全部采用水平溝整地造林,且覆蓋度需達到40% ~60%;而溝谷坡如果采用魚鱗坑整地造林,則壩地需淤高4.95 m,如果種草,則壩地需淤高30.11 m。
以上分析表明,要想王茂溝流域的土壤侵蝕模數(shù)降至1 000 t/(km2·a)是較為困難的。王茂溝流域的土壤侵蝕模數(shù)最小能降至多少,這與王茂溝流域能容納的最大水土保持措施量有關(guān)。在此,筆者引入水土保持措施容量的概念。水土保持措施容量定義為流域能容納的最大適宜水土保持措施量,反映了流域的水土保持治理潛力。具體確定方法如下。
首先分析王茂溝流域淤地壩的適宜淤積高度、宜修梯田區(qū)以及宜林區(qū),并將剩余地類歸為草地,然后分析此條件下王茂溝流域的土壤侵蝕模數(shù)。分析時,以壩地的優(yōu)先級最高,其次為梯田,再次為林地,最后為草地。例如,一個地塊如果先滿足淤地壩淤積條件,就不能將其歸為梯田和林地,如果滿足梯田,則不能造林。
王茂溝流域現(xiàn)有淤地壩共23座,布設(shè)密度為4座/km2,壩系布設(shè)非常完整,根據(jù)壩系相對穩(wěn)定性理論,當可淤地面積達到壩系控制面積1/10~1/15時,流域能基本實現(xiàn)水沙平衡,達到壩地保收[25]。本研究壩系相對穩(wěn)定性系數(shù)取1/10。以壩地面積占流域面積的1/10作為淤地壩適宜淤積高度。在地形圖上,通過淤積高度的增加,量取壩地面積,使壩地面積與壩控流域面積的比值等于或接近1/10,作為壩地適宜區(qū)。
對于梯田,設(shè)定為分布在峁邊線以上且坡度小于30°,考慮到“集中連片”原則,面積不小于1 hm2的地區(qū)為適宜修梯田地區(qū)。
王茂溝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為513 mm,適合造林。布設(shè)水土保持林,一般在坡度45°以下的溝坡,結(jié)合水平溝、魚鱗坑等整地工程,可全面或帶狀造林[26],坡度在45°以上地區(qū)可先行封育。林地對于水分要求較高,特別是黃土高原地區(qū),因此,林地適宜的布設(shè)坡向為陰坡、半陰坡以及半陽坡。綜上,從地形特征角度出發(fā),定義王茂溝流域宜林地區(qū)為坡度小于45°,坡向為陰坡、半陰坡或者半陽坡地區(qū)。流域的剩余地區(qū)歸為草地。
將上述情景下的水土保持措施布設(shè)面積稱為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容量,在此基礎(chǔ)上計算得到的土壤侵蝕模數(shù)定義為流域最小可能土壤侵蝕模數(shù)。
使用DEM,計算坡度和坡向,分別以30°和45°對坡度進行分類,使用四分法對坡向進行分類。使用快鳥影像,確定峁邊線位置。在ERDAS IMAGINE9.1軟件的空間模型支持下,使用Criteria函數(shù)進行判別分析,得到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容量,其中壩地 58.54 hm2、梯田 181.51 hm2、林地 203.12 hm2、草地 130.58 hm2,見圖 2(a)。
將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容量下的土地利用圖分別賦予C值和 P值,并采用 R.Van Remortel等[27]編寫的ArcInfo宏語言(AML)程序,計算壩地淤積使侵蝕基準抬高后的坡度坡長因子(SL),最后計算得到王茂溝流域最小可能土壤侵蝕模數(shù)為2 573 t/(km2·a)(圖2(b))。在水土保持措施容量下,王茂溝流域以微度侵蝕為主,比例為58.77%,其次是輕度侵蝕,比例為17.54%,其余級別的土壤流失面積均在10%以下(圖2(b),表3)。
將王茂溝土地利用類型分為壩地、梯田、林地、坡耕地以及草地5大類,以2004年快鳥影像為底片進行目視解譯(圖3(a))。結(jié)果顯示,王茂溝流域主要的土地利用類型為草地,其次為梯田以及坡耕地(表4)。
將不同的土地利用類型分別賦予不同的C值和P值,并使用DEM計算坡度坡長因子,得流域?qū)嶋H土壤侵蝕模數(shù)為7 413 t/(km2·a)(圖3(b))??芍趺瘻狭饔蛞晕⒍惹治g為主,但極強烈侵蝕和劇烈侵蝕也占有一定比例(表5),這是因為草地和坡耕地比例較高。
圖2 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容量與最小可能土壤侵蝕模數(shù)Fig.2 Capacity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easures(a)and the minimum possible soil erosion moduli(b)
圖3 王茂溝流域2004年土地利用圖與實際土壤侵蝕模數(shù)圖Fig.3 Land use map in 2004(a)and the actual soil erosion modulus(b)of Wangmaogou Watershed
對于王茂溝流域,最小可能土壤侵蝕模數(shù)為2 573 t/(km2·a),實際土壤侵蝕模數(shù)為 7 413 t/(km2·a),因此,流域侵蝕控制度為0.35。造成王茂溝流域侵蝕控制度較低的原因是流域的坡耕地面積較大,比例達22.32%。進一步對比土地利用現(xiàn)狀圖和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容量發(fā)現(xiàn),2004年,壩地、梯田以及林地分別占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容量下的壩地、梯田以及林地的比例為61.17%、81.49%以及25.85%,表明王茂溝流域林地面積較少,還有進一步提高的空間。
表3 王茂溝流域最小可能土壤侵蝕模數(shù)Tab.3 Minimum possible soil erosion modulus of Wangmaogou Watershed
表4 王茂溝流域2004年土地利用結(jié)構(gòu)Tab.4 Land use structure in 2004 of Wangmaogou Watershed
表5 王茂溝流域?qū)嶋H土壤侵蝕模數(shù)Tab.5 Actual soil erosion modulus of Wangmaogou Watershed
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容量是針對王茂溝提出的,外推到其他地區(qū)需要重新鑒別壩地、梯田以及林地的適宜分布區(qū);另外,本文關(guān)于壩地、梯田以及林地的適宜分布區(qū)的定義較為簡單,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土壤侵蝕模數(shù)的確定有多種方法,如使用實測的徑流泥沙資料、模擬降雨、野外調(diào)查、放射性同位素以及數(shù)學模型等。本文土壤侵蝕模數(shù)的計算使用了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雖然最大可能地修正了RUSLE在黃土高原地區(qū)應(yīng)用的局限性,但是由于我國C值研究較為薄弱,對侵蝕量的計算仍存在一定偏差。
1)提出的流域簡化坡面的辦法可為快速調(diào)查流域的平均土壤侵蝕模數(shù)提供方便。
2)王茂溝流域土壤侵蝕模數(shù)的理論范圍為450~18 936 t/(km2·a)。
3)要使流域土壤侵蝕模數(shù)降到1 000 t/(km2·a)以下,則梁峁坡應(yīng)全部修為梯田或者采用水平溝整地造林,且覆蓋度需達40% ~60%;溝谷坡如果采用魚鱗坑整地造林,則壩地需淤高4.95 m,如果種草,則壩地需淤高30.11 m。
4)王茂溝流域最小可能土壤侵蝕模數(shù)為2 573 t/(km2·a),2004年實際土壤侵蝕模數(shù)為7 413 t/(km2·a),流域侵蝕控制度為0.35,造成王茂溝2004年流域侵蝕控制度較低的原因是王茂溝還存在一定數(shù)量的坡耕地以及林地面積較少。
筆者最初提出的概念是“流域綜合治理度”,專家審稿后建議用“流域侵蝕控制度”更貼切,在此表示感謝!
[1] 水利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中國水土流失防治與生態(tài)安全:西北黃土高原區(qū)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113-132
[2] GB/T 20465—2006水土保持術(shù)語[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6:5-7
[3] 蘇春麗,梁音,李德成,等.紅壤區(qū)小流域治理度的概念與評價方法[J].土壤,2011,43(3):466-475
[4] Ferro V,Porto P,Yu Baoyuan.A comparative study of rainfall erosivity estimation for southern Italy and southeastern Australia[J].Hydrological Sciences Journal,1999,44:3-24
[5] 蔣定生.黃土高原水土流失與治理模式[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7:67-98
[6] Sharpley A N,Williams J R.EPIC-erosion/productivity impact calculator:1.Model documentation[R].Washington: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No.1768,Part 1,1990:1-235
[7] McCool D K,Brown L G,F(xiàn)oster G R,et al.Revised slope steepness factor for the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J].Transactions of the ASAE,1987,30:1387-1396
[8] Liu Baoyuan,Nearing M A,Risse L M.Slope gradient effects on soil loss for steep slopes[J].Transactions of the ASAE,1994,37(6):1835-1840
[9] 黨維勤,王曉,馬三保,等.黃土高原小流域壩系監(jiān)測方法及評價系統(tǒng)研究[M].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08:140-150
[10] Liu Baoyuan,Nearing M A,Shi Peijun.Slope length effects on soil loss for steep slopes[J].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n Journal,2000,64(5):226-228
[11]張巖,劉寶元,史培軍,等.黃土高原土壤侵蝕作物覆蓋因子計算[J].生態(tài)學報,2001,21(7):1050-1056
[12]賈燕鋒.陜北典型小流域立地-群落-土壤侵蝕量的對應(yīng)模擬研究[D].北京: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2011:68-75
[13]江忠善,王志強,劉志.黃土丘陵區(qū)小流域土壤侵蝕空間變化定量研究[J].土壤侵蝕與水土保持學報,1996,2(1):1-9
[14]郭忠升.黃土高原半干旱區(qū)水土保持植被恢復限度:以人工檸條林為例[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09,7(4):49-54
[15]焦菊英,王萬忠,李靖.黃土高原林草水土保持有效蓋度分析[J].植物生態(tài)學報,2000,24(5):608-612
[16]張光輝,梁一民.植被蓋度對水土保持功效影響的研究綜述[J].水土保持研究,1996,3(2):104-110
[17] Zhang Yan,Liu Baoyuan,Zhang Qingchun,et al.Effect of different vegetation types on soil erosion by water[J].Acta Botanica Sinica,2003,45(10):1204-1209
[18]張巖,劉寶元,史培軍,等.黃土高原土壤侵蝕作物覆蓋因子計算[J].生態(tài)學報,2001,21(7):1050-1056
[19]王萬忠,焦菊英.中國的土壤侵蝕因子定量評價研究[J].水土保持通報,1996,16(5):1-20
[20]侯喜祿,鄒厚遠.安塞縣水土保持實驗區(qū)植被及減沙效益調(diào)查報告[J].泥沙研究,1987,4:108-112
[21]林和平.水平溝耕作在不同坡度上的水土保持效應(yīng)[J].水土保持學報,1993,7(2):63-69
[22]袁希平,雷廷武.水土保持措施及其減水減沙效益分析[J].農(nóng)業(yè)工程學報,2004,20(2):296-300
[23]吳發(fā)啟,張玉斌,王健.黃土高原水平梯田的蓄水保土效益分析[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04,2(1):34-37
[24]高海東,李占斌,李鵬,等.梯田建設(shè)和淤地壩淤積對流域土壤侵蝕影響的定量分析[J].地理學報,2012,67(5):599-608
[25]黃河上中游管理局.淤地壩試驗研究[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5:35-43
[26]唐克麗.中國水土保持[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555-563
[27]Van Remortel R,Hamilton M,Hicky R.Estimating the LS factor for RUSLE through iterative slope length processing of digital elevation data[J].Cartography,2001,30(1):2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