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斌 吳勝會 林 琳 張世忠 福建省農業(yè)科學院畜禽水產疾病診療中心 福州 350026
鴨鴛鴦等孢球蟲病是由艾美耳科等孢屬中的鴛鴦等孢球蟲(Isospora mandari Bhatia)寄生于鴨腸道導致的卡他性、出血性腸炎為特征病變的一種寄生蟲病。據報道,在我國的江蘇省、安徽省有該病的記錄[1],2011年6月,吳勝會等首次報道福建省也有該病的存在[2]。近年來,該病在我省的發(fā)病率和危害性有日趨嚴重的趨勢。為了探明該病在福建省內的流行規(guī)律,筆者從2011年7月至2012年12月共診斷相關病例38例,對該病的易感鴨品種、發(fā)病日齡、發(fā)病季節(jié)、發(fā)病癥狀及病變進行深入調查研究,現報告如下。
1.1 病例來源 2011年7月至2012年12月,福建省農業(yè)科學院畜禽水產疾病診療中心共收集來自全省各地的147例疑似鴨球蟲病病例,進行調查研究。
1.2 病例確定 對收集到的147例疑似鴨球蟲病的病例進行檢查,其中在小腸或直腸內檢出近圓形小型蟲卵,其大小在(10.4~12.8)μm×(9.6~11.6)μm
的38例病例可初步判定為鴨鴛鴦等孢球蟲病。同時對上述蟲卵進一步用2.5%重鉻酸鉀溶液在27℃恒溫箱中培養(yǎng),40 h后可發(fā)育為含2個孢子囊的成熟蟲卵。據此可鑒定為鴨鴛鴦等孢球蟲[2]。
1.3 調查內容 對確診的38例鴨鴛鴦等孢球蟲病的發(fā)病鴨品種、發(fā)病日齡、發(fā)病季節(jié),是否混合感染其他球蟲種類以及發(fā)病癥狀、病變進行調查。
2.1 發(fā)病鴨品種 從表1可看出,38例鴨鴛鴦等孢球蟲病的鴨品種中番鴨占14例,半番鴨占16例,后備產蛋麻鴨占8例。3個鴨品種中,番鴨和半番鴨的病例數略多于后備產蛋麻鴨。
表1 38例鴨鴛鴦等孢球蟲病的鴨品種調查
2.2 發(fā)病鴨日齡 從表2可看出,5~10日齡段有6例;11~20日齡段有17例;21~30日齡段有8例;31~40日齡段有5例;41以上日齡段2例。其中5~20日齡段合計有23例(占總數的60.5%),而41日齡以上中大鴨則較少,說明本球蟲主要侵害幼小鴨為主。
表2 38例鴨鴛鴦等孢球蟲病的鴨日齡調查
2.3 發(fā)病季節(jié) 從圖1可以看出,鴨鴛鴦等孢球蟲病在我省幾乎全年都會發(fā)生,其中以春夏季節(jié)較多,而冬季相對較少。
圖1 鴨鴛鴦等孢球蟲病的發(fā)病季節(jié)示意圖
2.4 混合感染情況調查 在確診的38例鴨鴛鴦等孢球蟲病中,單純由鴨鴛鴦等孢球蟲引起的為27例(占71%),同時這些單獨的病例多見于20日齡以內的雛鴨。并發(fā)感染菲萊溫揚球蟲的病例為6例;并發(fā)感染毀滅泰澤球蟲的病例為4例;并發(fā)感染裴氏溫揚球蟲的病例為2例。這些感染病例多見于日齡超過20日齡的鴨。
2.5 主要癥狀 鴨群往往突然發(fā)病,患鴨精神沉郁,食欲減少或廢絕。喜飲水,羽毛蓬亂,鳴叫聲增多。1~2 d后患鴨逐漸增多,并出現消瘦、衰竭、體重下降、不能站立,并排出石灰樣稀糞,肛周羽毛被白色糞便污染,死亡快。發(fā)病率可達20%~50%,死亡率可達20%~40%。
2.6 主要病變 病死鴨消瘦、脫水,腳爪部皮膚脫水更為明顯。肝臟和腎臟淤血,呈暗紅色,小腸前段外觀病變不甚明顯,或表現輕度腸炎病變。小腸中后段腫脹明顯,切開小腸可見明顯的卡他性腸炎,腸道內充滿白色糊狀內容物。腸黏膜出血明顯。直腸段膨大明顯,內充滿氣泡和白色糊狀內容物。瀉殖腔內充滿石灰樣稀糞。
1)目前,國內外報道的鴨球蟲種類有23種,分別隸屬于艾美耳科的泰澤屬、溫揚屬、等孢屬和艾美耳屬。其中等孢屬中只有鴨鴛鴦等孢球蟲一種可寄生于鴨品種[3]。據以往的資料記載[4],鴨鴛鴦等孢球蟲對鴨的致病性較弱,危害性不大。但近年來,據筆者觀察,該球蟲的致病性逐漸增強,對20~30日齡以內的雛鴨威脅很大,發(fā)病率可達20%~50%,死亡率可達20%~40%。
2)該病的發(fā)生易形成疫源地,導致每批雛鴨都易感染發(fā)病。其感染途徑除了可通過污染的場所或污染飼料而傳染外,很大程度上與水源污染有關。某些病例早期在網上飼養(yǎng),其發(fā)病日齡可提早至6日齡,并可從直腸后段檢出蟲卵,分析其原因,這些雛鴨可能在第1 d飲水時就接觸到感染性蟲卵,這方面的調查工作有待深入研究。所以,提供清潔而無感染性蟲卵的飲水對預防該病有重要意義。
3)對該病的預防,首先要改善飼養(yǎng)管理條件,保持鴨舍內環(huán)境衛(wèi)生和干燥,對有發(fā)生過該病的鴨場要提倡網上飼養(yǎng)和早期藥物預防。防治該病的藥物有磺胺間甲氧嘧啶鈉、地克珠利粉、磺胺氯吡嗪鈉等,對個別不吃料的患鴨群可選用肌內注射磺胺間甲氧嘧啶鈉注射液進行防治[5]。
4)該病多見于每年的春夏季天氣炎熱季節(jié),分析可能與環(huán)境溫度高、促進蟲卵的發(fā)育和孢子化有一定關系。
[1] 吳勝會,江斌,林琳,等.鴨鴛鴦等孢球蟲的診治報告[J].福建畜牧獸醫(yī),2011,33(5):44-45.
[2] 姚倩,韓紅玉,黃兵,等.上海地區(qū)家鴨球蟲種類初步調查[J].中國動物傳染病學報,2009,17(1):58-60.
[3] 孔繁瑤.家畜寄生蟲學[M].北京:中國農業(yè)大學出版社,1997.
[4] 沈杰,黃兵.中國家畜家禽寄生蟲目錄[M].北京:中國農業(yè)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
[5] 江斌,吳勝會,林琳,等.畜禽寄生蟲病診治圖譜[M].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