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K平
大筆如椽更風流
——略論公文寫作的難與易
◎張?zhí)K平
無論是誰,不管是否喜歡或者愿意,總是免不了要與政府機關、社會組織或社會團體打交道,也就必然要與公文打交道。對于普通百姓來說,不了解公文,想辦的事情就可能辦不好、辦不順、辦不成;對于官員來說,公文則是“藝文之末品,而政事之先務”,是立身之本、晉升之階、成功之道。《后漢書·順帝本紀》上就有“文吏能箋奏乃得應選”的規(guī)定。隋朝以后的科舉考試,實行的是一篇文章定終身,“一舉成名天下知”。時下的公務員考試、選調基層公務員考試、領導崗位職務公開招考等干部選拔工作,公文寫作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官場上歷來都有“難也公文、易也公文”和“成也公文、敗也公文”之說。如今的大學生們也感嘆:“就業(yè)謀生三大寶:寫作、英語和電腦”。
作為處理公共事務的基本手段,公文必然是天底下最容易寫的一種文體;而作為選賢任能的重要依據,公文又必然是世界上最難寫的一種文章。說公文易寫,不假思索,搖筆即來;說公文難寫,絞盡腦汁,難于上青天!在現實生活中,特別是在政界,“官樣文章”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好做。有的人工作平平、政績一般,但妙筆生花,做了寫做法,沒做寫想法,做與不做有說法,總結匯報皆得法,寫起來得心應手,讀起來朗朗上口,聽起來津津有味,官場上如魚得水,仕途上春風得意,大有“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之慨。而有的人工作上有創(chuàng)舉,政績上有成就,但總結起來卻是茶壺里面煮餃子——有貨倒不出,寫起來生硬干癟,讀起來佶屈聱牙,聽起來枯燥乏味,官場上不免處境尷尬,仕途上常常坎坷曲折,所謂“文章人人會做,各有巧妙不同”,奧秘就在這里。公文為什么寫成容易寫好很難呢?這是由公文的本質、作用及其形成過程決定的。
公文公文,因公而文。關于公文的定義,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多種表述和概括。
1996年5月3日,中共中央辦公廳下發(fā)的 《中國共產黨機關公文處理條例》第二條對黨的機關公文作了明確界定:“黨的機關公文,是黨的機關領導、處理公務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規(guī)范格式的文書?!?/p>
1998年2月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發(fā)布的 《人大機關公文處理辦法》第二條規(guī)定:“人大機關的公文,是人大及其常委會在依法行使各項職權過程中形成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規(guī)范格式的文書?!?/p>
2000年8月24日,國務院發(fā)布的《國家行政機關公文處理辦法》第二條規(guī)定:“行政機關的公文,是行政機關在行政管理過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規(guī)范體式的文書?!?/p>
從上面關于各類機關公文定義的表述中不難看出,公文具有以下本質屬性:
第一,公文是文書的一種體式。文書是社會組織和個人在處理公共事務或私人活動中所形成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規(guī)范體式的文字憑據。這種文體必須格式簡單,寫作容易,人人可學,個個能寫,否則,就無法推廣應用。
第二,公文產生于公務活動之中,并具有法定的權威性和約束力。這就要求公文必須簡潔明了、準確傳神、便于理解、易于操作、切實可行,否則,就會莫衷一是,無所適從。
第三,公文具有規(guī)范的寫作格式(體式)。公文從文種、結構、語言、行文方式和方向、辦理程序等都有明確統(tǒng)一的要求和完整規(guī)范的標準,任何人都不可以隨心所欲,自行其是,另搞一套。否則,就會影響效率,貽誤工作。
總而言之,簡便易行是公文的本質要求和內在屬性。
照葫蘆畫瓢寫出符合規(guī)范的公文是一回事,寫出來的公文能不能起作用、生效力、出成果則是另外一回事。寫公文,難就難在寫出來的文章必須吸引人、感動人、感化人、引導人,從而發(fā)揮積極作用,產生預期效果。作為處理公共事務的公文,應該發(fā)揮以下主要作用:
——公文具有宣傳、教育和鼓動的作用。公開、普發(fā)的公文,是為了說服、引導、動員群眾,統(tǒng)一思想,提高認識,煥發(fā)熱情、激勵斗志、調動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以期形成萬眾一心、同舟共濟、共同奮斗的局面。如果照抄照轉,做官樣文章,下屬司空見慣,麻木不仁,群眾無動于衷,袖手旁觀,公文就會變成一紙空文,落不到實處。
——公文具有規(guī)范和準繩的作用。凡法律法規(guī)、方針政策、指示命令等公文,一經發(fā)布,就具有權威性和強制力,在特定時間和一定范圍內要求遵照執(zhí)行,貫徹實施。這類公文如果表達不準確、要求不清楚、內容不嚴謹,就會導致規(guī)范失當、落實落空、后患無窮。
——公文具有組織和指導的作用。諸如工作計劃、工作意見、決定決議、領導講話、典型材料類公文,具有組織和指導實踐的作用。如果缺少特色,缺少新意,語言乏味,觀點陳舊,就不可能引起重視,推動工作,促進發(fā)展與進步。
——公文具有協調和溝通的作用。平行類公文具有協調動作、溝通信息、達成共識的功能。協調溝通是為了取得對方理解、支持和配合,而要達成這一目標,必須感染、感動、感化對方,這就需要借助語言的力量。公文中司空見慣的大話、套話、空話、虛話,往往成為溝通的障礙和交流的大忌。
——公文具有憑證和依據作用。公文不僅是指導當前工作的現實依據,還是反映工作過程、工作業(yè)績和工作責任的歷史憑證。公文必須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和后人的評判,做到字字準確,句句嚴謹,事事真實,只留贊嘆,不留遺憾,這顯然不是照抄照轉照葫蘆畫瓢的公文所能達到的境界。
總之,公文是行之有用、行之有效、行之長遠的統(tǒng)一體,是“最易寫”與“最難寫”的有機結合。
有人把文章的形成過程分為三種基本模式:一種是創(chuàng)作,如小說、詩歌、散文等文學作品,重在來自生活、高于生活、引領生活上;一種是“炒”作,如消息、通訊、訪談等新聞作品,重在搶先機、挖新意、爭眼球上;一種是制作,如總結、報告、決議等公文作品,重在真實、準確、傳神上。所謂制作公文,至少應包含以下三層意思:
1.公文寫作一般是“要我寫”。上級要我寫,領導要我寫,下屬要我寫,形勢要我寫,不寫不行,不在規(guī)定時間內寫也不行。因此,公文寫作的動機主要來自于外界的壓力和職責的驅使,缺少激情創(chuàng)作的沖動,缺少煽情”炒”作的干勁,也缺少寫好、寫優(yōu)、寫精的內在動力和追求。
2.公文寫作常常是“代人言”。傳達上級指示,傳達領導意圖,傳達會議精神,代擬領導講話稿,代擬決議、決定,代擬總結、匯報等,必須完全按照他人的要求、按照既定的思路和結構,原汁原味地記錄,老老實實地整理。作為“傳聲筒”、“喉舌”,不可以隨意增加內容,也不可以摻入個人的觀點和看法。
3.公文寫作基本上是“大家干”。公文寫作從提出主題、研討提綱、擬稿成文、修改完善到征求意見、審議定稿,歷經多道工序,經過多人之手,集思廣益,合力制成。所以,公文是集體勞動的成果,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在分工合作中,大家都必須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規(guī)范操作,按照一定的程式格式擬稿,這樣才能配合默契,一貫到底。如果規(guī)范太多,程序復雜,格式多變,合作起來就不能步調一致、風格一致、銜接無縫、渾然一體,不利于提高效率和處理公務。
深入了解公文寫作的“難”與“易”,就能準確把握公文寫作的精髓,在具體實踐中煉就如椽之筆,寫出經國之作,其意義十分重要:
其一,寫公文應該先“易”后“難”。先把文種、格式、行文規(guī)范等基本要求搞清楚,對號入座,照葫蘆畫瓢,打好基礎、拉好框架、擬好初稿,一氣呵成,一步到位,避免走彎路、走錯路。
其二,寫公文應該知“難”而進。在尊重格式規(guī)范的基礎上,努力把文章寫得生動傳神,引人閱讀,發(fā)人深思,啟人心智,催人奮進,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公文的作用,實現行文的目的,并力求讓自己經手的公文成為精品,成為經典,經得起實踐的檢驗、群眾的檢驗和時間的檢驗。
其三,寫公文應該以“易”克“難”。不論背景來頭有多大,不論規(guī)格品位有多高,不論標準要求有多嚴,寫公文總是萬變不離其宗,文種格式是謀篇布局的準繩,是行文擬稿的指南。掌握了文種格式這一利器,什么樣的公文命題都可以迎刃而解,什么樣的“官樣文章”,都能夠應對自如,寫好寫活,從而領略“有筆如椽更風流”的意境。
(摘自《應用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