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軍
(作者系原黑龍江省委巡視組副廳級巡視專員)
現在,“官邸制”成為熱門話題。
有人說它可以“使官員福利顯性化、規(guī)范化、制度化”;有人說它是“制度反腐的一柄利劍”;有人主張從縣級首先推行。但筆者認為,這項“改革舉措”,或許會在遏制省部級高官腐敗中產生一定的積極作用,而在市縣兩級,特別是在縣級,則缺乏針對性與適用性。
眾所周知,縣級領導干部的住房,過去和城鎮(zhèn)職工一樣,實行供給制,帶有一定的“官邸制”色彩。上世紀90年代,在“房改”中與其他職工住房同時出售給個人?,F在絕大部分縣級領導干部的住宅是通過市場購買的私產。用公款修建住房、超標準配備住房、多處占有公產住房、低價買高價賣公產房之類的問題,自然失去了土壤,“以公房謀私”的案例極其鮮見。顯然,如果為縣級官員提供官邸,極有可能引發(fā)這些本來不存在或已經消失多年的問題,出現南轅北轍的后果。
“官邸制”這劑“藥方”,在縣一級不但不對癥,而且“配制”的難度也非常大。
那么,是不是縣級官員不存在住房腐敗的問題呢?當然不是?,F有體制下縣級黨政主官,收受房地產開發(fā)商或下屬三套五套甚至更多的住房,是輕而易舉的事。近年來一些被查處的腐敗官員坐擁幾十套房產,足以說明這方面問題極其嚴重。
如果在實行“官邸制”的同時,不允許官員個人買房,且實行真實有效的家庭財產公開制度,可能把房產賄賂這條邪路堵死。但這似乎與市場經濟制度不合拍,在縣一級尤其不可能實現。
縣級官員級別偏低,流動性大,除了工資,國家不可能為他們提供更多的生活保障。如果他們離開縣級領導崗位后不能到享受“官邸制”的崗位上任職,又無私產房積累,靠什么解決住房問題?如果像有些專家設想的那樣實行“雙軌制”,允許官員個人參與市場化購買房產,“官邸制”對于防止房產賄賂的作用又從何體現?
“官邸制”這劑“藥方”,在縣一級不但不對癥,而且“配制”的難度也非常大??h級四套班子三四十號人,如果都提供官邸,勢必加重財政負擔;如果只供給黨政主要領導,顯然不利于解決權力過于集中的問題,與改革的大方向相悖。
縣級官員流動性大,且去向多元,在公產住房絕跡幾十年后再建立一套官邸建設、維護、管理、流轉及官員后續(xù)住宅安排等制度,是一項浩繁的工程。
縣與縣及縣域內不同階層之間住房條件差異很大,變化速度也很快,縣級官邸的建設和更新標準很難制定,監(jiān)督很難到位。弄不好,極有可能滋生新的奢侈腐敗問題,導致費力不討好、花錢找挨罵的后果。
住房腐敗問題的根源在于權力缺乏制約。規(guī)范縣級權力運行,關鍵在于合理劃分幾大班子之間、一把手與班子成員之間的職權,并實現權力透明運行。根本途徑是在黨的領導下,扎實有效地健全選舉制度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落實基層自治制度。
當領導機構和官員隊伍大幅度精簡、主要官員通過競爭性選舉產生、官員個人財產公開透明、公共權力嚴格依法運行等條件具備時,“官邸制”既可水到渠成,也可棄之不用。反之,如果舍本求末,極有可能成為一場事倍功半的瞎折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