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童國慶
下龍灣
——海洋自然奇觀的典范
撰文 童國慶
看多了遠離中國的海洋遺產,這次我們來到了離中國很近的一處地處亞洲的世界海洋遺產。它就是位于越南的北部灣海域的下龍灣。下龍灣包括約1600個島嶼和小島,這些島嶼和島由一片連續(xù)壯觀的石灰石支柱組成。大多數島嶼險峻挺拔,無人居住,人類活動的影響較小。該處海洋遺產的風光秀麗,及其廣泛的生物學價值吸引著全球的眼球。
下龍灣的面積約為434平方千米,屬越南的廣寧省,距離其首都河內大約165千米。下龍灣的島嶼和小島大部分是石灰石地質,石灰石的溶巖特征在海島上形成了壯觀的海景,這是巖溶地形在溫暖濕潤的熱帶氣候條件下形成的典型海島特征,是人們研究“喀斯特”海島地貌的理想場所。該處的秀麗風景與其巨大的生物學價值相得益彰。
該處海洋遺產的突出價值,表現于那些長久浸泡于海水中的石灰?guī)r卡形成壯觀的擎天柱造型,還有很多石灰?guī)r的石拱、石門和石洞,這些都是石灰?guī)r海岸侵蝕所形成的特殊風貌。在地質形成年代,海水對石灰?guī)r的反復沖刷和侵蝕,形成成片孤立的錐形、三角形支柱,進而發(fā)展成為現在的這些石灰?guī)r島嶼。
下龍灣地貌為海水淹沒型喀斯特巖溶地貌,由于其特殊的石灰?guī)r巖溶的特點,再加上地質時期海水的反復侵蝕,形成下龍灣圓錐形海峰,突兀在海上,形成壯麗的景觀。比較小的島嶼也有50米到100米高,海島周圍有垂直的峭壁,或者陡峭的石壁上有平板狀的開裂。
與陸地上的喀斯特地貌不同,海水侵蝕給這些石灰?guī)r島嶼帶來了新的特征,那就是在巖石形成的海岸線上能隨時發(fā)現一個一個海水入侵的切口,有時切口能夠貫穿整個巖石海岸。切口是石灰?guī)r海崖的廣泛特征,但下龍灣的石灰?guī)r海崖切口卻格外發(fā)達,在很多地方,由于切口的延伸,形成很多石灰?guī)r的拱門和洞穴。這種向下侵蝕、向上陡峭延伸的自然造型,形成很多石林、石塔和石峰,樹立在海洋之上,形成了連續(xù)壯觀的自然景觀。
眾多的石灰?guī)r溶洞代表了下龍灣的另一個重要特征,這里的溶洞主要有三種類型:即水面以下的地下溶洞、石灰?guī)r基部側向侵蝕形成的溶洞,以及海浪形成的切口溶洞。這些區(qū)域,為人類提供了一個研究在復雜環(huán)境下喀斯特地貌形成過程的典型海島區(qū)域,下龍灣以它獨特的地貌以及秀麗迷人的風景,毫無爭議地入選了世界海洋遺產名錄。(責編:金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