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官窯是北宋時期興起的一個官用窯,包括北宋汴京(今河南開封)官窯和南宋杭州修內(nèi)司官窯、郊壇下官窯。官窯與汝、哥、定、鈞并為舉世聞名的宋代五大名窯。據(jù)南宋《坦齋筆衡》稱:官窯瓷器“極其精致,釉色瑩澈,為世所珍”。紫口鐵足,色佳上品與汝瓷相類。
器型
宋官窯瓷是專門為宮廷制作的御用瓷器,器型多為仿青銅器造型,傳世甚少,極為珍貴。從故宮博物院所藏及近年來所拍傳世品看,造型古樸端莊,胎骨致密而重,口沿略微上揚(yáng),薄如定窯,用手觸摸,有擋手感,口邊釉有下淌痕跡。官窯在燒造上分支釘、墊砂兩種,支釘以三、五、七奇數(shù)為多見,支釘痕跡比汝窯大而圓,燒制過程中常用紫金化妝土置于胎表。官窯制品類型有:香爐、鼎式爐、瓶、尊、洗、盤等。
胎釉
官窯胎密、質(zhì)堅、體重,多呈灰黑色,黑褐、米黃等,釉分厚薄,均為石灰堿釉。釉色有天青、灰青、粉青、米黃、月白等。官窯釉色精美,瑩潤如堆脂,光亮如龍泉,開片如哥窯。器口邊沿部分釉漬下垂,釉層較薄,透出黑褐胎骨,微微泛出紫色;底足露胎部分略顯黑色,故有宋官窯“紫口鐵足”之稱。開片是官窯瓷器一大特點(diǎn)。橫有金絲,豎出鐵線,即人們常說的“金絲鐵線”。金絲橫走,鐵線豎行,金絲不穿過鐵線。如有穿過鐵線,鐵線必有斷線。常見的開片有蟹爪紋、冰裂紋、鱔血紋、魚子紋等。這里要說明的一點(diǎn)是,真品的線末端是漸漸變細(xì)的,如牛毛狀。
哥官區(qū)分
自古有“哥官不分”之說,兩窯口瓷器特征極為相似。如紫口、鐵足、灰胎、開片等。但仔細(xì)觀察,上手感覺重量還是有差別的。官窯口薄體重,釉水漬向下流淌,而哥釉水漬則是橫著走的。釉色相比,官窯厚哥窯薄,官釉亮晶滑潤,哥釉有出汗現(xiàn)象;開片相比,官豎hoVd05RJ9UX29sjS6dWz5E5kJYHey3TaIZ7DeFMGXfg=線長橫線短,方向不定,橫線根粗稍細(xì);哥雖豎線長橫線短,但豎線向左旋。
官窯瓷器大部分是仿商、周、秦、漢青銅器而作,很少見帶有紋飾的作品。放大鏡下看泡,泡深淺多層,分布不均,縝密而亂,以中小泡為多。
仿官瓷辨
宋官窯瓷器自問世后即很珍稀名貴,為歷代藏家所追覓。元、明、清都有仿燒,但都無宋代所特有的古樸特征和神韻,無熟舊感,無古舊包漿。仿品可分四種情況:宋龍泉窯仿、明清官仿、清末民國仿、現(xiàn)代新仿。宋龍泉窯所仿瓷器采用墊餅或支圈燒,無支釘痕;明官仿為景德鎮(zhèn)御窯廠生產(chǎn),釉層較厚,不注重造型,只重釉色;清雍正仿,釉色多為豆青、灰藍(lán)和月白,少數(shù)無紋片,多為大開片,釉有透明和失透兩種,其中,失透的容易和宋官混淆。清末民國仿,普遍顯得粗糙不精。
明清官窯仿品,多具本朝款識和本朝造型特點(diǎn),與宋官窯作品差別很大。雖是仿品,但仍有較高的文物價值和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