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教育學會原會長顧明遠:不要把教育和孩子作為工具
現(xiàn)在許多學校把學生當作提高學校聲譽的工具、應付考試的機器。顧明遠強調,教育是傳承文化、培育人才,促進個體和人類的全面發(fā)展?,F(xiàn)在是信息社會,但信息不等于知識,知識不等于智慧。知識要真正變成智慧,還要經(jīng)過自己的思考,內化為自己的理念和能力。學校要把學生放在第一位,考慮學生的需要,為學生提供最適合的教育,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發(fā)揮。
評價“不問出處”易滋生造假
一位教育界資深人士指出,現(xiàn)在各種各樣的評比盛行,小到學校,大到區(qū)級、市級、省級甚至國家級,而有些評比從導向上就是錯誤的。因為往往被推薦的學生作品,不管是不是孩子本人做的,只一味根據(jù)作品呈現(xiàn)出來的水平來選擇,這樣其實是很不公平的。而一些評獎的主管部門,也只根據(jù)作品的優(yōu)劣來評判,根本不去動腦筋想一想,那種制作精良、內容深刻的作品,別說小學生,就是普通大人又有幾個能做出來?
小升初簡歷讓孩子自己來
有一家圖文店提供“專業(yè)的小升初簡歷制作”服務。家長為孩子成功擇校著想,把制作孩子簡歷的工作大包大攬,其實并不應該。簡歷,就是個人的經(jīng)歷,孩子也不例外。小學6年取得的各種成績與證書,孩子的心里當然清楚。孩子收集資料、歸納、整理與制作簡歷的過程,也是一個回顧個人成長的過程。值得指出的是,孩子的事情應該讓孩子自己去做。只有這樣,孩子才會盡快“斷奶”、健康地成長起來。
關注俄羅斯隕石災難:自然之災或是科技之福
莫斯科時間2月15日早晨,一顆不明天體從太陽方向飛馳而來,在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州上空爆炸,造成隕石之災。當?shù)厥転牡亩砹_斯人說:這是一個提醒。不管如今科學發(fā)展得多么快,在自然面前我們時常束手無策。其實,換個角度想,許多意想不到的天降之災往往提升了人類對宇宙、對自身的認知能力。最終,心中的恐懼之火點燃的是新的科技之光——自然之災也能轉化為科技之福。比如,含有水和有機物的隕石,啟發(fā)了人類關于生命起源的認識;再比如,2010年在摩洛哥發(fā)現(xiàn)的迄今為止最古老的隕石,將當時認為的太陽系的歷史向前推進了近200萬年。
該搶跑的是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
與具體的知識學習相比,真正應該搶跑的其實是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這期間培養(yǎng)學習興趣是重點。一旦有了興趣,知識學習類同游戲,是玩耍的延續(xù),學習就成了主動求知。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從廣義上講,就是一種熱愛和投入之情。有了這份熱愛和投入之情,相當于為孩子的具體興趣培養(yǎng)打了一層良好底色。孩子有了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家長需要做的,只是跟孩子一起發(fā)現(xiàn)樂趣,享受樂趣。
讓教育充滿陽光
教育的使命,即通過一定的方式培養(yǎng)具有真善美氣質和能力的現(xiàn)代公民,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過上一種美好的生活。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一種途徑,陽光教育的意義和價值即在于此,我們致力于培養(yǎng)身心健康、積極向上、勇于創(chuàng)新、具有中國情懷、國際視野的陽光少年,致力于塑造開明、開放、科學、民主、包容、樂觀、自信的人格,致力于在教育中體現(xiàn)陽光的本質特征:光明、關愛、普惠、公正、溫暖、充滿生機。
為何演變?yōu)榱硪环N“不公平”
“電腦派位”施行十幾年之后,帶來了一系列的影響。比如學校想要好學生,家長希望孩子上好學校,所以產生了各種各樣的占坑班和特長活動與“小升初”掛鉤。表面上看,“電腦派位”是能讓弱勢群體如打工子弟受益的,但實際情況不是這樣,因為前提錯了?!半娔X派位”的前提是,我們提供了免費的教育資源,所以人們就沒有選擇學校的權利,這是錯誤的。公民有選擇的自由。“電腦派位”的初衷是好的,但卻植根于荒誕之中,因為最根本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
教育,留下來的是什么?
現(xiàn)在的基礎教育存在的重大問題之一,就是對“還留下來的”更為重要的教育“元素”的真正重視和培育有所缺失。什么是教育?愛因斯坦說:“教育就是當一個人忘記了在學校所學的一切東西之后還留下來的。”“還留下來的”指的是什么?我想,至少包括世界觀和人生觀;理想和信念;品格和氣質;學習和思維能力;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這都是一些融入了軀體、培植在心田上抹不去的東西。我并不認為愛因斯坦是在給教育下一個教科書式的定義,然而他卻一語中的,道出了教育的真諦和精粹。
STEM應當成為素質教育的自然延伸
美國學生在最近一次OECD全球31個國家和地區(qū)參與的測試中,數(shù)學成績排名第25、科學位居17,這令美國教育者感到了危機。2011年,微軟公司就家長和學生對STEM的認知情況進行了一次調查,發(fā)現(xiàn)K-12青少年的父母中49%認為STEM極為重要,但僅有24%愿意在STEM教育上增加支出。因為STEM教育中的關鍵元素是青少年未來從事理想職業(yè)所必不可少的,STEM應當成為跨領域教育策略來實施,而包括合作、創(chuàng)造、批評性思維和溝通在內的21世紀技能必須要融合于STEM教育中,讓學生掌握未來職業(yè)所需的思維方法。此外,藝術教育也應當整合進來,成為STEAM。調查發(fā)現(xiàn),與STEM相比,家長更愿意在藝術教育上投入,學生也更偏愛藝術類職業(yè)。這些都說明,通過藝術課程培養(yǎng)STEM學科興趣是更有效的方法。
發(fā)現(xiàn)STEM學生
科學、技術、工程和數(shù)學人才的缺乏已經(jīng)成為社會發(fā)展的瓶頸,但是對如何實現(xiàn)這個目標卻仍未有共識。最近美國康涅狄格大學一項鼓勵STEM人才培養(yǎng)的策略值得關注??的腋裰萁谛剂艘豁?5億美元的計劃,設立名為“新一代康涅狄格”的STEM人才培養(yǎng)項目,項目資金將用于雇傭更多教員、招收STEM專業(yè)學生、建立新的STEM設施、創(chuàng)設博士學位等。項目實施后預計工程本科生將增長70%、研究生將增長47%。同時這筆資金還將用于在STEM學科增加200個教席??的腋裰菡Mㄟ^加大投入,吸引更多智力人才、商業(yè)投資和研究經(jīng)費,為下一個10年培養(yǎng)材料科學、生物技術和遺傳基因工程領域的技術人才,以創(chuàng)新推動經(jīng)濟發(fā)展。
教育者呼吁應更重視工程學習
今年1月,美國新一代課程標準修訂稿出臺后,受到了工程教育機構的批評,認為其忽略了工程的重要地位。原稿中涉及“工程設計”的標準,包括核心領域概念及相關的6條學生預期表現(xiàn),和另一條描述“工程、技術、科學和數(shù)學之間的聯(lián)系”的標準都做了較大改動。修訂稿明確以工程教育為核心的標準只保留了一條,學生預期表現(xiàn)也參考了其他科目的標準。批評者認為,盡管工程這個較為陌生的領域會對教育者造成壓力和負擔,但是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應當抓住機會改革科學教育,把工程設計放在重要位置。美國機械工程學會等機構表達了對標準中“工程設計”概念描述和將工程實踐整合于科學學習中的支持。
STEM職業(yè)和學生興趣調查
STEM connector網(wǎng)站最近發(fā)布了一篇報告,詳細分析了100萬名高中學生的STEM興趣以及未來5年中與STEM勞動力狀況之間的關系,有一些有趣的發(fā)現(xiàn):學生對STEM的興趣較2004年時增長了20%;學習STEM專業(yè)和職業(yè)的學生比例隨年級增高和臨近畢業(yè)呈下降趨勢;機械專業(yè)的吸引力較大;女性對STEM的興趣持續(xù)增長。同時學生對STEM相關行業(yè)的理解存在誤區(qū),認為STEM行業(yè)就是天文、物理和工程。美國到2018年將有860萬STEM崗位,包括會計、金融分析、投資等都是與STEM有關的行業(yè)。報告希望這些發(fā)現(xiàn)能幫助教育者和決策者更好地吸引學生參與,讓學生、家長在策劃職業(yè)道路時作出更明智的選擇。報告同時幫助追蹤學生興趣是如何與工作機會相匹配的。
“鼓勵教育”該反思了?
中國倡導多年的“鼓勵教育”終于變得深入人心之時,卻有科學家發(fā)現(xiàn),過度的表揚和鼓勵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反而可能有害。心理學家卡羅·德威克(Carol Dweck)發(fā)現(xiàn),相信“天生智力決定成功”的人會低估努力的重要性。這些人的邏輯是:我很聰明,我不需要努力實踐。德威克曾用10年時間對400名5年級小學生進行實驗,發(fā)現(xiàn)被夸聰明的孩子更容易放棄、缺乏自信、不敢冒險。
報告稱上海,香港教育公平性名列前茅
總部設在巴黎的經(jīng)濟發(fā)展與合作組織2月11日發(fā)布了一份教育報告,報告在對74個國家和經(jīng)濟體的學生學業(yè)表現(xiàn)和公平入學的相關數(shù)據(jù)進行打分和對比后發(fā)現(xiàn),中國的一些大城市,例如上海和香港,不論是學生學業(yè)表現(xiàn),還是就學公平方面都名列前茅。而包括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在內的一些西方國家,盡管學生學業(yè)表現(xiàn)處于高水平,就學公平性的得分卻相對較低。在評分榜上,中國上海、香港,以及芬蘭、韓國、加拿大、日本等國家和地區(qū)學生的學業(yè)表現(xiàn)(以閱讀能力為例)和教育公平這兩個指標都名列前茅,高于經(jīng)合組織國家平均值。其他國家兩者兼顧的能力較為遜色。
課外培訓是“家長的需要”
一項調研的結果顯示:中小學生普遍參加校外輔導,而且低齡化、一對一輔導的趨勢越來越明顯。87%的中小學生利用課外、周末及假期參加校外輔導,平均每個學生至少參加2個輔導班。67%的五六年級小學生每周拿出超過6小時的時間參加校外培訓,78%的中學生每周平均課外培訓5小時,50%以上的學生每周都要完成校外輔導機構布置的作業(yè)。在回答“參加校外輔導是出于自身興趣嗎?”時,68%的學生認為是“家長的需要”。尤其是對應試類培訓,75%的學生表示反感,認為課業(yè)負擔太重。
《兒童早期的科學活動》:認知與情感相整合的學習模式
《兒童早期的科學活動》是美國兒童科學教育領域的經(jīng)典之作,自1975年問世以來已經(jīng)再版9次,受到幼兒園及小學一線教師的廣泛歡迎。該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著重論述了兒童早期科學學習的基本理論、實踐路徑以及評估與指導策略,提出了整合式科學學習的理論與實踐框架。第二部分則根據(jù)具體的科學學習主題,為教師提供了豐富、細致和可操作的活動設計方案。
《兒童早期的科學活動》,吉恩-哈蘭、瑪麗·S,瑞維金著,許倩倩譯,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
不正經(jīng)的《萬物簡史》
《萬物簡史》是一本科普著作,主要敘述現(xiàn)代科學發(fā)展史,其中涉及了宇宙、生物、物理、化學、地質學等多種門類的基礎知識。但是它首先是一本著名科學家的八卦故事集。不過,《萬物簡史》的真正價值,仍然在于闡述傳達了一大批準確有用的自然科學基礎知識。前北京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許智宏在此書的中譯本序里,這樣評價作者比爾·布萊森:“作者似乎天生具有將枯燥的東西講得引人入勝的本領。”
《如何說孩子才肯學》
作者在長期的親子溝通研究培訓中,發(fā)現(xiàn)和積累了大量與兒童進行有效溝通的方法和技巧。她們運用被廣泛驗證過的方法和技巧,激勵孩子進行自我監(jiān)督、自我約束,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孩子的學習自覺性和主動性。
[美]阿黛爾·法伯等著,霍雨佳譯,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