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席卷了全國,引發(fā)了無數(shù)喜愛美食的“吃貨”們的追捧,被奉為吃遍全國的圭臬。吃貨,是泛指特別能吃、特別愛吃的人?,F(xiàn)如今,自稱為吃貨的年輕人越來越多,有網(wǎng)友總結(jié)吃貨的人生就如一輛火車,每天都在“逛吃……逛吃……”形象至極。
但在“吃貨”這個可愛稱謂的背后,隱約折射出“吃上癮”的癥狀:明明三餐不缺,為何還如此的嘴饞?許多人甚至無法控制自己的手,只要稍微閑暇,就拆開零食開始咀嚼。近日,全美四屆最佳醫(yī)生得主、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人類營養(yǎng)學研究中心主任大衛(wèi)·赫伯博士提醒,“吃貨”的產(chǎn)生,或因為壓力過大。
吃也可以“上癮”
吃也可以上癮?赫伯博士介紹,“吃上癮”是對抗壓力的一種體現(xiàn)。在遺傳上來講,人類面對的最大危機就是食物不足。尤其是進入現(xiàn)代社會前,如何吃飽是大多數(shù)人要考慮的首要問題。一旦吃飽了,所有的問題得以解決,也就再沒有什么可擔心的了。但進入現(xiàn)代,尤其是在大城市,壓力來源不再限于對食物的渴求,而是來源于各個方面——工作、婚姻、人際甚至單純的寂寞。這些種種因素仿佛就像是牢籠籠罩著現(xiàn)代人。面對這些新出現(xiàn)的壓力種類,我們的基因無法快速地辨別,而依舊把它劃為“缺乏食物”的范疇。于是人還是回到最原始的位置,讓吃解決這些壓力。但事實就是,無論怎么吃壓力都還在,惡性循環(huán)開始上演。
另外,高熱量的食物,尤其是糖、脂肪,可以讓大腦分泌一種物質(zhì),讓人感覺很放松。原理同運動的時候身體產(chǎn)生的運動嗎啡一樣,運動完以后,身體就釋放這個東西讓人感覺神清氣爽,而并非簡單的心理作用。吃甜品也會讓大腦、身體產(chǎn)生一種物質(zhì),會讓人感覺好一點。吃貨尤其偏愛重口味的食物,也與這些食物中含有的高熱量有關(guān)。
“吃貨”往往成“過勞肥”
現(xiàn)代社會額外的壓力不僅催生了“吃貨”這一特殊人群,還導致了肥胖癥狀的急速蔓延,網(wǎng)友們戲稱它為“過勞肥”。飲食不規(guī)律、缺乏運動、睡眠不足等都是造成“過勞肥”的幫兇。
吃的多了,體力勞動卻少了,肥胖自然隨之而來。與肥胖相伴而生的,是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2011年一項位于廣州的抽樣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顯示,其中肥胖率達20.38%,高血壓檢出率5.07%,動脈硬化檢出率(硬化)11.79%,腰臀比超標率28.86%。
“對于腦力工作者,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在腹部增加脂肪了?!焙詹┦恐赋觯共康闹静粌H僅是存脂的地方,這些脂肪細胞擁有最活躍的內(nèi)分泌功能,腹部的脂肪幾乎和所有人體的代謝都有關(guān)系,脂肪這個部分會分泌很多荷爾蒙,尤其是腹部脂肪細胞是最活躍的內(nèi)分泌器官,它是你整個身體功能的襁褓。腹部脂肪的增加,直接影響到人的健康程度。例如現(xiàn)在的老年癡呆癥也與人的腹部脂肪增多,人體活動降低都有關(guān)系。
如何排解“嘴巴的寂寞”
“吃貨要控制體重似乎非常的困難,因為他們總是在攝入熱量?!焙詹┦拷ㄗh食用液體或者低卡的食物來排解“嘴巴的寂寞”。赫伯博士的零食指南是將每天人體所需的蔬菜和水果拆分開進食。如一天4次蔬菜和3次水果,每一份約150克左右。而在晚上則盡可能的不要進食。
除此之外,赫伯博士也推薦了一款低脂的飲品來幫助控制體重,即營養(yǎng)奶昔。營養(yǎng)奶昔的主要成分是大豆蛋白,相比較牛奶,大豆蛋白質(zhì)擁有相似的蛋白含量,但又擁有遠遠低于牛奶的熱量和脂肪。研究表明,每天吃兩頓奶昔的話,腹部的脂肪就會減低,整個身體的新陳代謝狀況也將得到改善。之所以會產(chǎn)生這樣的積極作用,是因為蛋白質(zhì)最大的作用就是控制人的饑餓感,并且為人體制造肌肉,早上的一份調(diào)配得宜的奶昔將提供25克的蛋白質(zhì),可以很好的保證營養(yǎng)的攝入,避免攝入不必要的油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