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設計是一個多面、立體、多層次、多因素的藝術設計,所以它的形式美首先應該體現(xiàn)在它的空間里,因為書籍實質上是一門構造學,是三維概念的文化產(chǎn)物,當中隱藏有無限可開發(fā)利用的空間?,F(xiàn)今的書籍設計也早已不再停留在二維的表面上,而是在三維的概念下去實現(xiàn)書籍形式和功能的完美統(tǒng)一。如何發(fā)掘書籍設計中的這些隱性空間,讓書籍從二維空間走向三維空間,受到了越來越多的設計師關注。
書籍中的空間設計是二維向三維的轉變
書籍是一個看似平凡但卻很特殊的載體,是具有三維空間特性的,人們往往局限于觀察它的二維空間,如封面和版式這些表面,但它是一個由二維到三維的轉變,這個概念不僅僅是簡單的二維內頁累積成體積而成為一個三維空間。人們往往把平面設計看成一個二維的純粹平面,或者最多把它看作一個極薄的立方體來認知。但實質上書籍是一個三維的空間載體,好似建筑一般。封面、書脊、封底是外墻,里面的內頁則是建筑的肩胛結構。隨著翻閱,書籍從靜態(tài)走向了動態(tài),平面走向了立體,二維走向了三維,這就是所謂具有生命力的書籍。
書籍設計區(qū)別于其他平面設計,它是通過三維立體實物來感知空間存在的,而平面上的設計是通過二維的形式表現(xiàn)虛擬空間,是假象,是幻覺,是非實質性空間,即所謂的空間感。
設計師進行書籍整體設計時,應從這點出發(fā),去追求整本書的一種流動的含有生命力的三維空間感。從二維走向三維是一個心理認知的過程,讀者可以體會到其中所含的空間特征。如果融入時間這一概念,每一次翻閱,每一次停頓,時間的延續(xù)所出現(xiàn)的時間要素,甚至還可以構成所謂的四維空間。
探索空間藝術的當代藝術家夏小萬,在2002年開始“空間繪畫”。“空間繪畫”實際上是對二維繪畫的解構和重構,其手段是把平面繪畫解構為多層透明介質上的圖像,再將這些“切片”(cut sections)重構為一個縱深的三維畫面……“一系列局部圖像在畫面外部的重疊組合,造成一個‘懸浮’著的完整形體。企圖把繪畫從媒材的約束中解放出來,創(chuàng)造出三維空間中的‘自為’圖像?!迸浜掀渥髌穫€展出版的畫冊《早春圖》,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展覽畫冊是表達一個畫家藝術理念的重要媒介,作為一個虛擬的場館,不能親臨現(xiàn)場的人通過看畫冊也能參觀展覽,它得在有限的空間里復制出宏大的作品。而這本畫冊可以說是做到了極致,是畫家作品的一個微縮版。它把夏小萬所詮釋的郭熙《早春圖》的空間解構重構概念,再現(xiàn)在了書里。原先作品使用的玻璃,在書中用透明菲林所取代,作為書里的“紙”。每頁都是山水畫作為立體形象時的其中一個層面,厚厚一摞菲林疊在一起時,最終在這個狹小的空間里呈現(xiàn)了一幅懸浮在空中的立體山水畫。合上書,這幅立體的《早春圖》又被收納在了這個靜態(tài)方盒子里。外表看上去和普通書一樣,打開后卻是一片文人雅興的新天地。這本畫冊完美地將內容和形式、審美和功能統(tǒng)一了起來,將書籍設計的美學與書籍本身所需傳達的信息功能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實現(xiàn)了二維向三維的進步。
書籍設計中有無限可開發(fā)空間
1.書籍中的每個細節(jié)都是設計中可發(fā)揮的空間
書籍是由文字、圖形、顏色等要素在紙上構架起的一個神秘世界,一本書籍中蘊涵了眾多的元素,包含了函套、封面、封底、書脊、切口、勒口、護封、環(huán)襯、扉頁、目錄頁、篇章頁等,書中每一頁又都是一個由眾多細節(jié)匯集而成的微觀世界,其中每頁又蘊含了字體、字號、版心、字距、行距、插圖等要素,這些都是設計師可以大刀闊斧去發(fā)揮其創(chuàng)意的地方,不可忽視。一個隔頁、一個扉頁、一頁正文,都有著自己的相對獨立性,它們基于自己所處的平面而存在,這些視覺元素下面都有更豐富的內涵,每個元素居于一個形態(tài)中,產(chǎn)生秩序之美。很多設計師做書籍設計都認為封面和封底的展示面積是最大的,重點應該放在這上面,這是很大的誤區(qū),忽視了書籍設計是一個整體。在此就書籍的切口,例證每個細節(jié)都蘊含了無限可發(fā)揮空間。
切口是與書脊相對的一面,由一定厚度的紙張側面組成的一個平面,這其實是書籍設計的一筆重彩,雖然展示面積不大,但是有很大的文章可做。呂敬人設計的《梅蘭芳全傳》一書在切口部位所做的文章,即可稱為這一領域的典范之作。這本書利用特殊印刷工藝在切口的兩個方向印上了兩張梅蘭芳的生活照和舞臺照。使讀者將書向內和向外彎曲時,切口分別呈現(xiàn)出兩張黑白照片,十分巧妙地反映了梅先生在舞臺上和生活中的兩個形象,和書要展示的內容十分貼切。設計者認為,梅蘭芳的一生有兩個舞臺,第一個舞臺是戲劇舞臺,第二個舞臺是生活舞臺。當讀者拿起《梅蘭芳全傳》時,從正面是一個舞臺,從側面看時,梅蘭芳的圖像又是一個舞臺,這兩個形象通過書籍的翻閱過程,交替呈現(xiàn)。如此一來可以看出,不同應是一個二維平面化的切口,通過不同方向的印刷,也能成為一個很三維的空間,讓讀者賞心悅目。在書籍里面像這樣的細節(jié)還可無限開發(fā)。
2.塑造紙張的結構能構成書籍的空間之美
紙張是書籍構成的要素,書籍無疑要以紙張為材料進行設計和再創(chuàng)造。它在空間上的組織與設計是構成書籍形式美的關鍵,更是構成書籍空間美的核心。紙張被發(fā)明后,在我國數(shù)千年的漫長古籍歷史上,歷經(jīng)了折裝、卷軸裝、蝴蝶裝、包背裝、線裝等形式,這些裝訂形式都有獨特語言,展開和翻閱時所產(chǎn)生的韻律、節(jié)奏和空間都有各自的特點,可見古人已經(jīng)通過裝訂形式對紙張結構開始了探索。回到現(xiàn)代,從書籍裝訂形式看,多數(shù)使用膠訂。書里的紙張每一頁都有“上”“下”的關系,并且死死訂在了一起,是不能被讀者輕易改變的。但是通過對紙張的塑造和再設計,層面交疊產(chǎn)生新的層面,就可以再探索出一個立體空間,內頁的紙張造型塑造也是最能體現(xiàn)顯著空間效果的部分,其方法也有很多。
在紙張塑造空間的案例中,最有顯著效果的是立體書。通過對紙張進行杠桿原理的改造創(chuàng)造出新的奇異空間。第55期的WSIONAIRE雜志是一個很好的案例。這期雜志的主題是“Surprise”,共10本獨立成冊,由一個盒裝,完全超越了普通雜志給人們的平面印象。每本翻開只有一頁,在翻開后都會有復雜的可動立體圖片和紙上3D效果呈現(xiàn)出來,給人驚喜,而這些完全由紙制作而成。制作這樣的立體書程序十分復雜,需要多道程序,通常從繪制情節(jié)串聯(lián)圖板開始。有時制作一本立體圖書的樣本需要花費一年多的時間。到目前為止,全世界只有大約20名專業(yè)的立體圖書的工程師,負責圖書樣本的制作。樣品制作完成后,需要進行充分的檢查,確保書頁多次翻閱之后,依然能夠正常工作,這才能送到生產(chǎn)部門進行批量生產(chǎn),經(jīng)過一步步的紙張切割、折疊、粘貼等工序,當然所有的這些步驟也都完全是手工完成的。平面化的紙張,內部通過紙張空間層次的疊合,解構與重構,外部通過讀者的互動,手對頁面的移動和彎曲,觸發(fā)了事先設計好的內部紙張結構,發(fā)生了很明顯的二維空間轉向三維空間的變化。紙張結構的設計,開發(fā)出了無限的可能性。
即便是通過簡單的折疊,也同樣能給書籍帶來新的空間。德國Doublestandards工作室設計的書籍The scene behind the big screen是把每一頁做成了類似中國古代旋風裝的形式,但在連接的外側做成了可裁切的虛線,讀者需要裁開才可以看到里面的內容,從開始裁到裁完的過程,一個新的空間緩緩地通過讀者的互動誕生了,妙趣橫生。
除了紙的折疊之外,配合顏色、符號和圖形可以建立更豐富的層疊關系,可以說紙張的空間開發(fā)也是無限的。
3.綜合材料和特殊工藝是構成書籍立體的重要因素
使用綜合材料和特殊工藝也是開發(fā)書籍中空間的一個好手段。盡管這在現(xiàn)在的商業(yè)設計中并不是所有設計師能得以自由施展的天地,但卻是拓展空間很重要的因素,不同的材料可以出現(xiàn)不同的效果。如在幾頁硫酸紙上面印文字,每頁之間就會出現(xiàn)半透明的影子,虛實相間,有種很夢幻的立體感。使用木材或金屬做精裝書封面也可通過雕刻來直接增強封面的立體感,這些案例也都曾出現(xiàn)于市面。
特殊工藝包括凹凸印刷、3D立體印刷、變圖動畫印刷、壓膜、鏤空、鑲嵌、UV等,這些工藝都可以更進一步增強頁面和書籍各部位的多重立體空間效果。例如凹凸印刷,字從頁面中像浮雕一樣立起,從微觀看,由平面變成了立體,就像拔地而起的建筑一樣,出現(xiàn)了一個新的空間,增加讀者的觸覺感受。通過鏤空來展現(xiàn)新空間的例子更多,2003年名古屋國際平面設計會議(THE VISUALOUGE)的會刊,其中有4頁是展廳四層樓的平面圖和展位分布,設計師把每頁中的公共空間面積,通過模切技術鏤空成了展廳實際中央空間的形狀,當讀者把幾頁用手指撐起來時,4頁紙張層面交疊產(chǎn)生了立體空間,一個4層樓展廳的立體分布圖就這樣活靈活現(xiàn)地出現(xiàn)了。同樣通過鏤空的還有星空間畫廊為畫家高踽出版的畫集《標本》,畫冊使用了相當厚的硬卡紙,每頁都有畫家畫的一只同樣的熊貓卡通,胸腔全部通過模切鏤空,但每頁又有一個器官,這樣把十來頁疊在一起,就是一個掏空的空間,一個立體的熊貓胸腔,各個內臟器官都出現(xiàn)了立體的分布。這樣利用紙張的厚度,再進行鏤空,通過重疊獲得深度,進而在書里面制造出了一個新的空間。
總之,書籍設計實質是滿含可開發(fā)空間的三維概念的一個整體規(guī)劃設計,在橫向流動的信息中仍然可以發(fā)現(xiàn)縱想的空間。作為設計師的我們不僅是對二維空間上的要素進行編排設計,更重要的是通過與讀者的互動將二維轉變成三維,讓讀者感受到其中無限的空間。探索書籍設計中的空間,才能從更深層挖掘其功能,更好地將創(chuàng)意與功能融合。書籍是一個生命體,是一個有豐富表情的立體物。在書籍閉合時呈現(xiàn)給人的方盒子一樣規(guī)整的六面體內部,畢竟是一個未知的立方體空間,無疑是可以無限開發(fā)利用的,里面的那片新天地,不被翻開一切都還是未知,或許翻開后看到里面的驚奇世界,才會讓人驚訝于書籍設計的奇妙。設計師在書籍設計上應該拋棄常識,敢于冒險,才能帶動這一領域的變革和發(fā)展。在借鑒傳統(tǒng)書籍的形式上,大膽地采用新的工藝、材料,利用各種手法去創(chuàng)新。書籍設計師們面臨新的挑戰(zhàn),尤其對于商業(yè)書籍設計,如何利用空間構造意識去開發(fā)書籍中的立體空間,實現(xiàn)二維到三維的轉變,從而更深層挖掘其功能和含義,將是設計師們面臨的新課題。
(作者單位系中國鐵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