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張申府,現(xiàn)在可能有很多人不知其為何許人。他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的重要成員,并且是后來成為中共核心領導人的周恩來和朱德的入黨介紹人。張申府在中國政壇上曇花一現(xiàn),但他介紹周恩來、朱德加入中國共產黨,使得他們有機會在中國的政治舞臺上大放異彩,這讓張申府一生都感到欣慰。
1962年,周恩來在其《論知識分子問題》中明確地提到:“我感謝劉清揚和張申府,是他們兩人介紹我入黨的?!碑敃r張申府正處政治逆境,周恩來這一番發(fā)自肺腑的表白,給了張申府莫大的精神支持。當年,帶著發(fā)展黨員、建立組織這一政治任務的張申府在歐洲見到周恩來后,就希望能發(fā)展其為中共黨員,這是基于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基于友情和信任。據(jù)張申府晚年回憶,他與周恩來第一次謀面是在1920年8月16日,天津覺悟社與北京的少年中國學會、曙光社、人道社等在北京陶然亭慈悲庵舉行座談,“李大釗、陳愚生和我作為‘少年中國學會’的代表出席了會議”,而作為覺悟社的重要成員,“周恩來發(fā)表演說,說明覺悟社提出聯(lián)合進步團體、共謀社會改造的意義”。在這次座談會上,周恩來給張申府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張申府認為“他氣度不凡,侃侃而談,其深進的目光和堅毅的表情引起了我的注意”。通過這次座談,他們之間相互了解,擁有了對彼此的信任,也開始了他們一生不同尋常的友誼。對此,舒衡哲女士在《張申府訪談錄》中也講到,周恩來入黨的最初重要動因是“基于他對五四時期國內朋友的信任,特別是對張申府本人和劉清揚的信任”。周恩來早年東渡日本,閱讀過在日本宣傳社會主義的京都帝國大學教授河上肇的《貧乏物語》和幸德秋水的《社會主義神髓》,去歐洲時最初選擇的是英國,認為“倫敦為世界之縮影。在倫敦念書,非僅入課堂聽講而已,市中凡百現(xiàn)象固皆為所應研究之科目也”。入黨前,通過在英法兩國的考察,他清楚地認識到,“社會革命潮流東向,吾國又何能免”,遂產生全身心地投入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yè)的決心。
據(jù)張申府回憶,他在決定吸收周恩來加入中國共產黨前曾與其進行一次長談,內容涉及俄國十月革命、中國的發(fā)展趨勢及中國共產黨的使命等,借以考察周恩來的心路歷程,長談的結果讓張申府感到“周恩來同志對十月革命已作過認真的研究,他十分向往社會主義,立志獻身于國家民族的解放事業(yè)”?;谶@兩方面的原因,張申府決定吸收周恩來加入中國共產黨,時間大約是1921年的3月。新中國成立后,對于周恩來入黨的時間曾經一度存在爭議,但“根據(jù)中共中央1958年批準的《中共中央組織部關于重新確定周恩來同志入黨時間的報告》確認,周恩來參加共產主義小組的時間,即為入黨時間”,而張申府就是他的入黨介紹人之一。
朱德早年入云南陸軍講武堂,參加過滇軍護國戰(zhàn)爭,是滇軍名將,當過滇軍旅長和云南陸軍憲兵司令部司令官。可以說,他在加入中國共產黨之前已經過上了比較優(yōu)裕的生活。但是,他在長期的戰(zhàn)斗中越來越認識到,沒有主義和科學理論指導的軍閥之間的征戰(zhàn)殺伐帶來的只能是累累白骨、民不聊生,并不能解決民族獨立和人民幸福的問題。當他從朋友孫炳文那里得知中國共產黨成立并了解其性質之后,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他“認定只有這個黨才能給苦難深重的中國指明出路,決心要找到這個黨,并成為它的一名成員”。
但是,朱德“優(yōu)厚”的社會地位和優(yōu)裕的生活使得他的入黨過程具有戲劇性,經歷了從沮喪到欣喜的顛覆性轉折。為了加入中國共產黨,他首先求助于陳獨秀(孫炳文與陳獨秀比較熟悉)。當他“在上海閘北的一所房子里會見了中國共產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委員長陳獨秀,向他提出入黨的要求”時,卻遭到陳獨秀的婉拒。陳獨秀認為,“要參加共產黨的話,必須以工人的事業(yè)為自己的事業(yè),并且準備為它獻出生命。對于像朱德這樣的人來說,就需要長時間的學習和真誠的申請”。對此,朱德在后來的回憶中講,“我感到絕望、混亂。我的一只腳還站在舊秩序中,另一只腳卻不能在新秩序中找到立足之地”。盡管如此,朱德并沒有氣餒,為求救國救民的真經,他和孫炳文踏上了前往馬克思故鄉(xiāng)德國的征途。在那里,他結識了周恩來和張申府??赡苁乔按稳朦h的挫折使得他變得謹慎,他不再直言不諱,而是委婉暗示。
張申府晚年在不同時間對這個問題的表述意思基本一致。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前后情況的回憶》中,張申府講,“朱德向我敘述了自己的曲折經歷并委婉地表示了入黨的要求”;而在對舒衡哲的口述中,張申府認為,朱德“是一個軍人,來柏林之前已經在國內有相當?shù)牡匚缓吐曂运悬c不好意思直接申請加入中共。他謙虛地說‘我希望進步’,暗示他的愿望。我們懂他的意思,就是想入黨”。盡管張申府也意識到了朱德的過去地位和聲望,但他并不介意,而是更加注重對朱德實際行動的考察。經過接觸、考察,他和周恩來一致認為,朱德的“革命愿望是強烈的,對黨十分忠誠,對同志也是一樣,特別是他事事走在前頭”,并且“毅然拋棄高官厚祿,遠涉重洋,積極尋找革命真理,完全可以成為一名無產階級的先鋒戰(zhàn)士”,因而同意接受朱德加入中國共產黨。
同樣都看到了朱德入黨前的社會地位對其入黨的影響,但與陳獨秀相比,張申府無疑是正確的,陳獨秀只是看到朱德社會地位本身及其可能的負面影響,張申府看重的卻是朱德對這種社會地位關系的處理態(tài)度及他的實際表現(xiàn)。
正是有了張申府最初對周恩來、朱德的這份信任和關愛,他們才有機會較早地加入到中共隊伍中來,才有了進一步施展他們才華的機會和平臺。這是他們一生的幸運,也是人民的幸運。對于張申府來講,“縱觀其一生,其他不論,僅就他介紹“紅軍之父”朱德與“人民總理”周恩來入黨而言,其對中國革命與社會主義建設所建之功可謂大矣”。
(責任編輯:張文軍)
鏈接:
張申府(1893—1986),名崧年,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哲學家,數(shù)學家。1920年10月,張申府與陳獨秀、李大釗共同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早期基層組織——北京共產主義小組。1924年,張申府參加了黃埔軍校的籌建工作,被任命為黃埔軍校政治部副主任。1925年1月,因在中共四大上反對與國民黨結盟而與蔡和森、張?zhí)椎热税l(fā)生爭執(zhí),而后負氣退黨。他是一二·九運動的重要組織者和領導者,是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發(fā)起人之一。新中國成立后,張申府于1957年被認為是右派分子,1960年摘帽。他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沖擊,1979年獲徹底平反,后任第五、六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1986年辭世,享年9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