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區(qū)的建筑格局很有特點,古代建筑和現(xiàn)代建筑在這里和諧統(tǒng)一。莊嚴美麗的天安門廣場建筑群成為北京的名片。北京全城建筑整體協(xié)調、布局合理,地面和地下建筑協(xié)調統(tǒng)一。即使在20世紀90年代大量外來人員涌進北京,使得北京城區(qū)人口超負荷的情況下,仍然能正常運轉。這個結果,與毛澤東奠定的基礎密不可分。
保護北京古代建筑
現(xiàn)在的北京城區(qū),古代建筑與現(xiàn)代建筑和諧統(tǒng)一,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建筑結構特點,在世界上獨一無二,以至世界申遺,北京就拿到多項。我們在為此感到驕傲時,不要忘記,如果沒有毛澤東的保護,不可能有現(xiàn)在這種古代建筑與現(xiàn)代建筑和諧統(tǒng)一的格局。
1948年解放軍圍住北平,各種火炮對準了城中國民黨守軍的工事。毛澤東考慮到,一旦仗打起來,迫擊炮、榴彈炮等各種火炮齊轟,將毀掉城中古代建筑,便于當年12月17日親筆起草了一份中央軍委給平津戰(zhàn)役總前委的電報,要求充分注意保護北平工業(yè)區(qū)及文化古跡。1949年1月16日,毛澤東再次起草中央軍委關于保護北平文化古跡的電報,特別提到了要保護故宮,還要求:哪些地方可以攻擊,哪些地方不能攻擊,要繪圖立說,人手一份,當做一項紀律去執(zhí)行。后來,北平和平解放,古代建筑免遭戰(zhàn)火而得以保存。此前毛澤東為保護北平古代建筑所花費的心血,是值得稱道的。
新中國建立后,北京成為首都,自然要重點建設。在制訂建設規(guī)劃時,有人提出,要把拆除一些古代建筑列入規(guī)劃中,甚至有人提出要拆除故宮。先是蘇聯(lián)專家提出要拆除故宮,把中央行政區(qū)放在故宮的位置。后來,一些老干部也提出要拆除故宮,說一見到故宮,就想到封建主義統(tǒng)治下的中國窮人受苦受難。當年,在中央和北京市的高級干部中,主張拆除北京城古代建筑的人占多數(shù)。在“大躍進”的風潮下,毛澤東曾一度表態(tài)說:“北京、開封的房子,我看了就不舒服?!彼€批評一些主張保護古代建筑的人說:“北京拆牌樓,城門打洞,也哭鼻子。這是政治問題?!钡敳鸪糯ㄖl(fā)爭論,許多同志不贊成這樣做時,毛澤東對這件事采取了慎重態(tài)度。周恩來經過反復思考,和北京市搞城市建設規(guī)劃的干部共同商量了一個保護包括故宮等古代建筑在內的方案,報到毛澤東那里,毛澤東很快就批準了這個方案。在多數(shù)高級干部主張拆除北京城古代建筑的情況下,周恩來的方案如果沒有毛澤東的支持,是很難行得通的。
毛澤東不僅明確表態(tài)支持,還具體指示周恩來:古代建筑一定要保留,但可以把這些古代建筑統(tǒng)一組織起來,拆除部分房屋,擴大植樹區(qū),搞一個群眾都能進去休息娛樂的大區(qū)域。同時,建設東西長安街,在長安街附近建設機關辦公樓。周恩來貫徹了毛澤東的這個指示。毛澤東實際上是用這個辦法,把北京城中包括故宮在內的古建筑保護起來,防止被拆除。
周恩來還召開國務院常務會,把毛澤東這個意見定下來。之后,他于1958年4月14日在給中共中央的一封信中介紹了國務院常務會議的意見:每年由中央投資,首先把東、西長安街建設起來。今年先撥款在西長安街建一兩幢機關辦公用的樓房,在進行建設的時候,要注意布局的合理和集中,不要過于分散。毛澤東同意了這個意見。正是根據(jù)這個意見,后來才有擴建長安街的計劃。
但是,這個規(guī)劃,還要與北京市的總體規(guī)劃相協(xié)調,毛澤東在和彭真談話時提出,北京要盡快搞出總體規(guī)劃。北京市進行反復研究、協(xié)商后,把保護故宮作為重點,于1958年9月搞了一個《北京市總體規(guī)劃說明(草稿)》,提出:“把天安門廣場、故宮、中山公園、文化宮、景山、北海、什剎海、積水潭、前三門護城河等地組織起來,拆除部分房屋,擴大綠地面積,使成為市中心的一個大花園,在節(jié)日作為百萬群眾盡情歡樂的地方?!边@個辦法果然管用。一些主張拆除故宮的人,見這個規(guī)劃突出了群眾性,也有建設萬人大禮堂(后改稱人民大會堂)等大工程,也就沒有話說了。
20世紀60年代初,又有人提出,北京城區(qū)交通緊張,要拆除故宮,在故宮中建一條馬路,以方便交通。連著名明史專家、北京市副市長吳晗也提出,北京城不是不可以改變的。他說:因為是古代建筑就絕對不能改變,是把事情絕對化了。我們必須改變,才不致被前人的陰影所籠罩,才能大踏步地健康地向前邁進。在一片拆除聲中,一個要在故宮里建一條東西向馬路,把故宮中文華、武英二殿辟為娛樂場所的方案被提了出來。當時有許多老學者、老專家反對這個方案,為此,他們甚至在一些會議上痛哭流涕。周恩來聽到這個情況后,明確表示,不贊成拆除故宮。他還說,我要向毛主席去反映意見。之后,周恩來到毛澤東住處,提出了自己的意見。毛澤東聽后,覺得周恩來的意見有道理,表示同意他的意見。周恩來把毛澤東的態(tài)度向下轉達后,拆除故宮建馬路的意見不僅被否定,而且有關部門開始就保護故宮等古代建筑問題進行反復研究,采取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措施。
由于毛澤東決策保護北京城古代建筑,使北京城至今仍然保存著以故宮為主體的一定數(shù)量的古代建筑。這些古代建筑,和新中國成立后新建設的建筑物和諧地統(tǒng)一于北京城市建筑格局中,使這座城市顯示出了它的歷史厚重感。
親自決策改建天安門廣場
1958年,毛澤東提出一個意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之前,北京要搞一批大建筑項目,重點是改建天安門廣場,在新拓建的廣場上舉行國慶大閱兵。毛澤東這個意見得到中央政治局的支持。1958年8月,中共中央在北戴河舉行的政治局擴大會議確定于1959年9月前,改建天安門廣場,并在北京建設一批公共建筑工程,即萬人大禮堂、中國革命博物館、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民族文化宮、中國美術館、釣魚臺國賓館、全國農業(yè)展覽館、北京火車站、北京工人體育場。后來中國美術館緩建,改為建民族飯店與華僑大廈,兩個博物館合為一個博物館。這就是人們所稱的“北京十大建筑”。
北京市搞國慶大工程的決策定下來后,毛澤東把目光更多地投放在天安門廣場改建工程上。他曾對時任北京市委書記彭真談對天安門廣場改建的態(tài)度:改造天安門廣場要反映出我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的特點,氣魄要大,要使它成為莊嚴宏偉能容納100萬人集會的世界上最大的廣場。毛澤東在另一次和彭真談天安門廣場改建工程時說:天安門廣場要從原長安左門與長安右門處一直向南拓展,直抵正陽門一線城墻。
按照毛澤東提出的天安門廣場改建指導性意見,北京市搞出了一個天安門廣場的規(guī)劃設計方案,報給了周恩來。周恩來決定把這個方案拿到政治局會議上去討論。1958年12月,中央政治局正式開會討論國慶工程,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出席,周恩來親自介紹天安門廣場的規(guī)劃設計。會議通過了綜合設計方案:天安門是一個莊嚴雄偉的政治性廣場,保留正陽門和箭樓,拆除中華門,東西兩側分別為革命博物館、歷史博物館和萬人大會堂、國家大劇院,其體形、體量和高度,既取決于建筑物本身的需要,也要與廣場的整體性,乃至舊有的古建筑相協(xié)調。廣場面積初定40公頃,略呈長方形。相當于5個巴黎協(xié)和廣場、4個半莫斯科紅場或者40個威尼斯的圣馬可廣場,是世界上最大的廣場。
毛澤東在這次會議上仔細聽取了周恩來的匯報,最后明確表態(tài)同意按這個天安門廣場規(guī)劃設計方案實施廣場改建工程。在天安門廣場東西兩側建革命博物館、歷史博物館和萬人大禮堂、國家大劇院的方案也被批準。
實際上,天安門廣場改建工程是與廣場兩側的建筑工程聯(lián)系在一起的。毛澤東也就把廣場改建工程和廣場東西兩側建筑工程聯(lián)系在一起考慮。他在聽取周恩來匯報后,同意了這樣的指導性原則:天安門廣場整體要形成雄偉壯觀格局,要方便中央工作;建筑要對襯,廣場四周建筑物對廣場中央應該有一個向心狀態(tài)。按照這個指導思想,專家們進一步拿出了一個廣場四大建筑兩兩相對的初步方案,即:廣場兩側的建筑,東邊為歷史博物館、革命博物館,西邊為萬人大禮堂、國家大劇院,兩兩相對分立,朝向于廣場正中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四座建筑各自獨立,占地面積均為150米×220米,體型都是東西長、南北短。
后來在設計過程中,方案又有所變化。專家們報請周恩來最后決定:為突出天安門廣場的政治意義,國家大劇院要遷出廣場,移到大會堂西面,何時建,另外考慮;東邊原定建兩個博物館合為只建一個博物館——革命歷史博物館,西邊只建萬人大禮堂。這一思路恰合中國傳統(tǒng)的“左祖右社”建筑格局。這個改變,與毛澤東原來確定的總的指導思想相合,因此,毛澤東批準了這個方案。這樣便形成了天安門廣場一直保持至今的特有格局。
毛澤東除了關注廣場地面改建工程外,也特別關注廣場西側建筑萬人大禮堂工程。早在1956年,中央就醞釀建筑一座能夠容納1萬人開會,同時也能供全國人大日常辦公的大禮堂,因此一開始人們都稱這項工程為“萬人大禮堂”或“萬人大會堂”工程。萬人大禮堂的位置、格局的方案雖幾經變化,但籌建工作馬不停蹄,一直在進行。毛澤東批準天安門廣場改建方案后,已經擬定在廣場西側建筑的這座大禮堂的日程也緊了起來。從1958年10月開工到1959年8月完工,僅僅用十個月的時間就建成了一座高質量的大禮堂。1959年9月9日凌晨,毛澤東視察了萬人大禮堂工程,視察中他詢問陪同者萬里:“你們現(xiàn)在怎么叫這座建筑呢?”萬里答:“施工中叫人大禮堂工程,有人提議叫人民宮?!泵珴蓶|說:“有些封建?!比f里接著說:“還有說叫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堂。”毛澤東聽后打比方說:“我們的總路線前邊應有主語,但把它省略了,就是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人們要問老百姓,你到哪里去了?老百姓一定說,到人民大會堂去,就叫人民大會堂吧?!弊源?,萬人大禮堂正式改名為人民大會堂,沿用至今。
在人民大會堂工程進行期間,天安門廣場改建工程也于1959年3月開工。這項工程于1959年9月結束,僅用了6個月時間。按照毛澤東指示進行的天安門廣場改建工程完工后形成的廣場整體建筑格局是:東西寬500米,南北長860米,面積達43公頃。廣場中心干道長390米、寬80米,可同時通過150列縱隊游行隊伍,廣場中部可容納40萬人游行聚會。廣場由北端的天安門城樓、國旗、人民英雄紀念碑、正陽門、箭樓,形成一個小的中軸線,這個中軸線,和北京城由北城鐘樓到南城永定門的中軸線相合。廣場兩側的建筑,不僅恰合中國“左祖右社”的規(guī)制,而且左右相對,四面向著中心,彰顯出穩(wěn)重、莊嚴、和諧的風格。
天安門廣場這一格局,歷經幾十年,雖然有一些小的調整,比如1977年建毛主席紀念堂等,但總體格局沒有變。天安門廣場的建筑美,已經被國人所公認。國內到北京來的人,大都要到天安門廣場去看看,這自然是它作為國家中心象征意義的吸引,但也不能否認它的建筑群體之美對游客的吸引。
關心北京城市建筑的整體協(xié)調
今日北京城市之建筑,整體是協(xié)調的,東西南北有重要建筑物,沒有畸輕畸重現(xiàn)象。改革開放以來,新的建筑多了,但總體上并沒有改變北京市上述建筑整體協(xié)調的局面,這與當年毛澤東費心于北京城市建筑的協(xié)調分布是分不開的。
毛澤東費心于北京城市建筑物協(xié)調分布,最典型的例子是在他決策下,北京十大建筑的分布。早在1958年中央決定搞大的建筑項目以迎接國慶十周年時,毛澤東就提出,大的建筑項目,不能只集中在天安門廣場及北京中心區(qū)域搞,要分布在全城。按此意見,中央確定的十大建筑就分布在北京東西南北中。中部有人民大會堂、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西部有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民族文化宮、民族飯店、釣魚臺國賓館,東部有工人體育場、全國農業(yè)展覽館,南部有北京火車站、華僑大廈。這十大工程于1959年國慶十周年前夕如期建成。盡管改革開放以來,北京城市建筑如雨后春筍,但大都是沿著毛澤東決策的分布在四方的建筑格局展開。十大建筑打下的北京城建筑布局不僅沒有被打破,反而成了新建筑物分布的指示性線路和擺放基礎。這些偉大建筑的持久生命力,凝聚了毛澤東的心血。
在十大建筑完工后,毛澤東都去視察過,此后他多次在十大建筑中開展國務活動。十大建筑剛剛完工時,毛澤東對與人民生活、交通等關系密切的建筑特別關心,他除了視察人民大會堂外,曾于1959年9月14日晚上,在彭真、呂正操、武競天等同志的陪同下,到北京火車站視察。毛澤東視察北京站時,陪同參觀的建站總指揮和副總工程師說自己是外行,沒經驗。毛澤東肯定了他們的工作,并鼓勵說:“世上的好多事情,開始都是外行干成的,你們說沒有經驗是外行,北京火車站不是建設得很好嗎!”他還欣然答應為北京站題寫站名?,F(xiàn)在,北京火車站仍然使用毛澤東題寫的站名。
推進北京城市建筑布局更新
解放軍剛進北京(時稱北平)時,北京城的建筑分三部分:一部分是清朝皇宮和皇家園林建筑,以故宮為代表;一部分是民居建筑,以四合院為代表;一部分是民國時期的建筑,以原民國執(zhí)政府樓群為代表??傮w上是舊式建筑居多。此外,東西南北還有舊城墻。
對于皇宮和皇家園林,毛澤東主張保護,但對于已經十分破舊的老式民居,毛澤東主張逐步改造,目的是改善北京人民的居住條件。典型的、條件比較好的、也很規(guī)整的四合院,大多數(shù)由原來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居住,一部分成為政府辦公地點或者領導干部的居所,而大多數(shù)平民百姓居住的舊式四合院,已經成為大雜院,許多房屋年久失修。改善群眾居住條件,是毛澤東始終關心的事情。他親自過問改善群眾居住條件的問題。他認為解決方法之一是要建筑一些工人宿舍。在他關心下,北京城內新建了不少職工宿舍,大多數(shù)是樓房,一般為三層或者五層,分布在北京各城區(qū)。新式樓房群的逐漸形成,既改善了北京民眾的居住條件,也改變了過去舊北京建筑物破舊不堪的局面,使北京有了在當時來說屬于先進的供民眾居住的建筑群,北京建筑格局也開始改變。
在毛澤東關心下改造舊城區(qū)的典型例子是20世紀50年代初對西城區(qū)部分城區(qū)的改造。當時,北京市委成立了一個規(guī)劃小組,聘請?zhí)K聯(lián)專家做指導,修改完成了《關于改建與擴建北京市規(guī)劃草案的要點》,其中提出:“將天安門廣場加以擴大,東起原東三座門,西起原西三座門,在其周圍修建高大樓房作為行政中心。”這一方案確定的中央行政中心區(qū)的位置不妥當,后來也沒有按照這個位置制定和實施建筑方案,但它有一個優(yōu)點,即確定了要改造北京西城部分舊城建筑物的政策。它是新中國首都城市規(guī)劃中第一次把改造舊城建筑物列入其中的文件,也首次奠定了50多年來北京城市建設的基調。按此文件,整個北京城的改建和擴建工作得以全面展開。這個城市規(guī)劃,將北京的城市性質和發(fā)展目標確定為我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特別提出要將其建設成我國強大的工業(yè)基地;明確提出“三為”的建設總方針,即為中央服務、為生產服務、歸根到底是為勞動人民服務。按此方針,北京市西城部分破舊民居得以改造,民眾得到妥善安置,居住條件大大改善。此后,北京城的民居改造,大都是按照“三為”方針進行的。既得到民眾擁護,也加快了城市建筑物更新的進程,為北京城區(qū)建筑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現(xiàn)在的北京城市建筑格局,已經大大突破舊北京的城區(qū),形成了向四方輻射的大的現(xiàn)代化城市的局面,適合于它作為新中國國都和向世界開放的大城市的地位?;仡櫄v史,如果不是它在幾十年前突破舊城墻的禁錮和制約,就不會有今天的格局;而它在幾十年前能夠突破舊城墻的禁錮和制約,是與高瞻遠矚的毛澤東分不開的。
原有的北京城墻,還是明代的規(guī)模,它把城區(qū)拘禁在不算大的范圍里,不僅阻礙了北京城市向現(xiàn)代化大城市發(fā)展的腳步,而且嚴重妨礙了北京交通運輸事業(yè)的發(fā)展,使民眾進出北京極為不便。北京在50年代向工業(yè)化城市發(fā)展時,這種不便更加明顯。這些城墻年代久遠,許多墻體已經垮塌,如果拆除舊城墻,按照原模樣重建,不僅花費巨大,也失去了舊城墻的意義;如果保留舊城墻,勢必要進行長年不間斷的修整,不僅花費同樣巨大,而且其品質也不能根本改變,仍隨時有垮掉危險。同時,這樣做,也是當時財力所難以支撐的。那些有坍塌危險的舊城墻,不僅阻礙交通,影響生產和工作,還危及人民生命安全。
北京市要發(fā)展,城市建筑要拓展,是天字第一號任務。歷史前進的腳步、北京城市建設的必然趨勢和人民的意愿,都要求突破舊城墻的禁錮,將北京建設成為現(xiàn)代化國際大都市。但在是否拆除舊城墻問題上,卻有不同意見,中央和北京市絕大多數(shù)干部主張拆除舊城墻,拓展北京市區(qū),根本改變北京市建筑格局。極少數(shù)人主張保留舊城墻,作為文物觀賞。
出現(xiàn)不同意見后,北京市一直沒有下定拆除的決心,而是把爭論提到中央。毛澤東了解雙方意見后,經過反復考慮,最后支持了拆除舊城墻的意見。1958年3月,毛澤東在成都會議上說:“拆除城墻北京應當向天津和上??待R?!庇辛嗣珴蓶|這個話之后,當時的北京市委討論時,黨委們一致認為,北京要建設工業(yè)大城市,就要改變城市布局,要體現(xiàn)為中央、為生產和為勞動人民服務的“三為”城市建設方針,按此方針加快城市建筑布局更新步伐。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拆除舊城墻。毛澤東的話推動了古城墻拆除的進程。北京舊城墻在不太長的時間里被拆除。此后,北京城市建筑迅速向原城墻外的東西南北拓展,從而形成了向四周開拓、伸展的北京城建筑新布局。這一新的建筑布局,為北京市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立體交通網的形成和城區(qū)總體建筑規(guī)模的確立,為90年代后期至跨世紀后現(xiàn)代化建筑的大量植入,為形成一至六環(huán)的大城區(qū),為今天能夠容納2000多萬常住人口和800多萬流動人口,打下了建筑布局的基礎,同時也為北京市各方面建設事業(yè)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決策建北京地鐵
早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當毛澤東了解到世界一些先進國家地鐵建設情況時,就向中央建設部、交通部和北京市提出:北京要搞地下鐵道,不僅北京要搞,很多大城市也要搞。1953年9月28日,北京市委開始了北京地鐵的籌備工作。按照毛澤東的意見,中央在制訂“一五”計劃時,把建設地鐵列入其中。1956年11月初,中國政府請?zhí)K聯(lián)專家用半年時間論證了北京地鐵的可行性。鐵道部、建工局也先后派人去蘇聯(lián)考察地鐵和人防工事。1958年成立了鐵道部地鐵工程局。工程局通過調查研究和學習蘇聯(lián)經驗,提出了“淺埋加防護”的建議。根據(jù)周恩來的指示,從1959年開始,連著搞了好幾個地鐵試驗,試驗地點主要在公主墳、軍事博物館一帶,共挖了兩個豎井,搞了井點降水工程試驗、打樁試驗和抓斗挖槽試驗。
毛澤東始終關注北京建地鐵的初期實驗情況,期間的每個重要進程和成果,他都要和周恩來一起聽取匯報。1960年2月20日,毛澤東主持中央軍委第十四次常委會,其中的重要議題之一就是修建北京地鐵。與會者聽取了地鐵工程局局長陳志堅、設計院院長史曉昭關于北京地鐵干線及專用支線的四個方案匯報,選擇了其中一個方案。在北京修建地鐵,至此基本確定下來。
但中央軍委第十四次常委會后,國家很快進入經濟調整期,許多大型建設項目下馬或暫停。1962年夏,北京地鐵工程也因國家經濟困難而下馬。
國家經濟調整期過去之后,國民經濟狀況開始好轉,到1965年,國家已經有資金投入到地鐵建設中去了。毛澤東決定,北京建地鐵的事再不能耽擱了,一定要修建北京地鐵。毛澤東還決定,建地鐵之事,由北京軍區(qū)、北京市和鐵道部三家共同負責。1965年1月15日,北京軍區(qū)司令員楊勇、北京市委書記處書記萬里、鐵道部副部長武競天,根據(jù)中央政治局委員、北京市委第一書記彭真和國務院副總理李富春的指示,向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報送了《北京地下鐵道建設近期規(guī)劃方案》的專題報告。1965年2月4日,毛澤東和周恩來等中央領導欣然圈閱同意。毛澤東還在報告上批示:“楊勇同志,你是委員會的統(tǒng)帥。希望你精心設計,精心施工,在建設過程中一定會有不少錯誤、失敗,隨時注意改正。是為至盼!”
遵照毛澤東的批示,以楊勇為組長,萬里、武競天為副組長的北京地下鐵道領導小組于1965年2月7日正式成立。同日召開的第一次領導小組會議決定:組成北京地下鐵道領導小組辦事機構和設計施工單位。2月15日,組成了北京地下鐵道領導小組辦公室;5月1日,重新組建鐵道部北京地下鐵道工程局。
北京地鐵重新上馬后,陸續(xù)提出60多個地鐵建設方案,地鐵建設領導小組傾向于其中的“三橫三豎一個圈”方案。毛澤東認真審查此方案后提了一個意見:你要修建地鐵,又要少拆民房,可圈著城墻走嘛。有關專家經過反復協(xié)商,最后按毛澤東的意見,確定了“一環(huán)兩線”新方案。
1965年7月1日,北京市委書記彭真主持地鐵開工典禮,黨和國家領導人朱德、鄧小平、羅瑞卿等出席。楊勇講了話,大意是要堅決貫徹毛主席的批示精神,“精心設計,精心施工”。楊勇提出了地鐵建設的三條原則:“地上服從地下,交通服從戰(zhàn)備,時間服從質量。”79歲高齡的朱德元帥為地鐵開工破土。
毛澤東下定決心要建設地鐵,一方面體現(xiàn)出毛澤東有趕超先進國家的氣魄,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出毛澤東的長遠眼光。北京是中國國都,當時世界不太平,如果發(fā)生戰(zhàn)爭,北京首當其沖,是敵方空襲的主要目標。在北京建地鐵,能起到戰(zhàn)時防范和運輸?shù)拇笞饔谩1本┑膰嫉匚?,決定了它的城區(qū)今后決不會局限于狹小區(qū)域,也決不會局限于地面建筑,它的地面建筑會向四面八方拓展,地下建筑也會從無到有,并且形成規(guī)模。毛澤東正是認識到了這些,從北京市長遠發(fā)展角度,決策建北京地鐵的。
當時中國經濟和技術基礎、建筑設備和材料都十分落后,沒有專門的技術人員,沒有相關的車輛檢修人員,更沒有現(xiàn)成的地鐵管理模式,又是中國的第一條地鐵,沒有經驗可資借鑒。在這樣的條件下,在北京建地鐵極不容易。但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北京市地鐵建設上馬了。在毛澤東和周恩來的親切關懷下,由鐵道部北京地下鐵道工程局、解放軍鐵道兵第十二師、北京市建工局和北京市市政工程局等單位的4萬多名工人、干部和解放軍指戰(zhàn)員組成的施工隊伍,在嚴格保密狀態(tài)下開工建設,并且于4年多后順利完成了首條地鐵一期工程。
北京首條地鐵一期工程建設,是規(guī)劃方案中1號線和環(huán)線的一部分,是北京地下鐵道東西走向的干線,全長30.5公里,其中運營線路從北京站到古城站,全長22.87公里,后延長到蘋果園站,全長23.6公里,總投資額為7億元,完成土石方81842萬立方米。用了4年零3個月的時間。這項工程采取的是敞口明挖施工方法,車站及少數(shù)特殊地段采用了工字鋼支護明挖施工,在木樨地過河段采用了鋼板樁圍堰法施工,隧道均為整體式鋼筋混凝土矩形框架結構。地鐵全線從城內直達當年的城外。
1969年10月1日,第一趟地鐵電動客車運行成功。北京地鐵通車成功,標志著中國擁有了地鐵,也拉開了首都地鐵建設的序幕。之后,在毛澤東的高度重視下,周恩來的親自關心下,北京地鐵持續(xù)建設,經歷了從最初按照“適應軍事上的需要,兼顧城市交通”的建設方針,到注重安全行駛,再到從戰(zhàn)備型向運營生產型過渡的變化歷程。改革開放后,又加快了建設步伐。在40多年時間里,形成了十多條地鐵線路,各線路相接,鋪展全北京城區(qū),并且向郊區(qū)發(fā)展的格局。目前,北京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已超過200公里,軌道交通的客運量超過北京市公交總運量的50%,為廣大的北京市民和國內外游客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北京地鐵形成規(guī)模后,北京城市建筑格局有了更大變化,已經形成了地上和地下建筑共同存在、協(xié)調發(fā)展的新格局。
今天當我們享受北京地鐵交通的便利時,不能忘記毛澤東為北京地鐵建設的決策之功,不能忘記幾十年前在中國還相當落后情況下,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黨和國家領導人為建設北京地鐵付出的心血,不能忘記地鐵建設者們艱苦奮斗的歷史?!?/p>
題圖 老北京中軸線
責任編輯 馬永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