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8日,“渝(重慶)新(新疆)歐(歐洲)”國際鐵路首趟回程貨列,順利抵達重慶團結村中心站。不僅標志著“渝新歐”站上了常態(tài)化、成熟化運行的新起點,更為改變“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對外開放格局埋下伏筆??粗袊貓D,重慶地處內陸腹地,不沿邊、不靠海,距離出??? 000多千米。然而,打開世界地圖,在更為廣闊的空間里尋找重慶的方位:向西,從重慶到歐洲,不是比從沿海更近嗎?這不就是擴大開放的“新通道”嗎?所以,視野變則思路變,思路變則天地闊。于是,“渝新歐”國際鐵路2011年1月應運而生。資料顯示,2011年6月30日正式運營的渝新歐鐵路,是在原新歐亞大陸橋基礎上進一步優(yōu)化完善的國際鐵路貨運專線。起于重慶團結村,經(jīng)達州、安康、西安、蘭州、烏魯木齊,向西過北疆鐵路到達我國邊境阿拉山口,進入哈薩克斯坦,再轉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到德國的杜伊斯堡,全長11 179千米,并將延長202千米至比利時的安德衛(wèi)普。運行時間約為13天,因此,渝新歐大通道被稱為“第三條歐亞大陸橋”。
“渝新歐”國際鐵路顯而易見的難題不容回避。首先,目前開行歐洲的貨運班列雖然逐漸邁入常態(tài)運行,但是返程班列由于貨物訂單不多,通過海運把空集裝箱運回重慶不是一筆小開銷。這或許正是2013年7月啟動“渝新歐”國際鐵路大通道媒體特別行動的初衷。其次,途經(jīng)數(shù)個國家,每個國家語言文字、托運方法和程序、收費標準、海關檢查要求均不同,這些給跨境運輸帶來諸多障礙。再者,一路上溫差極端時可達70℃,鐵路軌距也不一,有標軌有寬軌,需要進行兩次吊裝換軌。
已常態(tài)化、成熟化運行的“渝新歐”國際鐵路優(yōu)勢日益凸顯。其一,該線路運行費比航空節(jié)省、運到時限比海運縮短、安全性高;沿線各國一次性報關、全線放行、統(tǒng)一運單;回程班列已開行等。其二,短期看,“渝新歐”國際鐵路大通道是為滿足電子信息產(chǎn)品出口物流需求;長期看,是讓重慶及周邊地區(qū)擁有更多快捷、穩(wěn)定和低廉的優(yōu)質出口通道,也為中歐之間經(jīng)貿往來增添新的選擇。其三,歐洲許多國家都爭相表示:希望成為“渝新歐”國際鐵路大通道返程貨物的新起點,從而縮短與中國進行貿易的物流周期。換言之,“渝新歐”國際鐵路成為國際貨運的“香餑餑”。2013年5月,“渝新歐國際貿易大通道經(jīng)貿合作懇談會”的成功舉行便是例證。毋庸置疑,隨著渝新歐雙邊貿易的發(fā)展,中國西部必將會加大同他國的合作,并帶動相關產(chǎn)業(yè)向中國西部地區(qū)傾斜,從而達到中外貿易地域性趨向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