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腳渦里吐露一朵桃花,一片花瓣上盛開一個故事。
“腳踏黑土地,頭頂一片天,一撇一捺念個人哪,活在天地間……”這是2002年熱播的趙本山主演的電視劇《劉老根》的主題曲,本文的故事就發(fā)生在距離拍攝基地龍泉山莊三公里的遼寧省丹東邊防支隊河口警務室,主人公是河口村駐村民警李慶峰。
有人說他是飛進山溝的金鳳凰,因為做什么能致富、怎么做能安康,他都能為大家把準方向;也有人說他是用腳步丈量中朝邊境的活地圖,因為各家各戶住哪、瓜果梨桃長哪,他牢牢記心上。他自己卻只是憨厚一笑,“叮鈴”按一下自行車鈴,又穿行進桃花林間的農家院去了……
用愛堅守,
雕琢邊境線上仙桃傳說
李慶峰與“桃花島”的緣分是從2005年那個桃花盛開的季節(jié)開始的。
當時他剛從呼和浩特邊防指揮學校畢業(yè),分配到丹東邊防支隊河口警務室工作。從丹東出發(fā)的車經過山上土石鋪成的盤山道一路轉著圈地坎坷前行,司機大氣都不敢出地小心駕駛著,一不留神就會跌進萬丈深淵的山谷中,李慶峰則感覺自己像個被轉暈了的陀螺,不知方向的旋轉著……終于在兩個小時后車停在一個小院落里,李慶峰迷迷糊糊下車一看,這頭頂青山、腳下黑土的山溝溝就是他十年寒窗苦讀后的目的地了。他默不作聲地使勁踢了下腳邊的土疙瘩,一只母雞被嚇得扇著半邊翅膀咯咯地跑遠了。
卷著被子在警務室的泥土炕上睡了一夜,清晨李慶峰被一陣鳥鳴喚醒,伴隨而來的還有濃郁的桃花香。他“索香追蹤”,繞過警務室的后墻,一座桃花覆蓋了的山丘充滿了他的視野,這流進他心里的花香溫暖了他心里起伏的浪潮,把昨天的失望和沮喪都沖到沙灘上再沒了蹤影,他決定把河口村當做自己的故鄉(xiāng)去建設和回報。
從此,李慶峰開始了穿行于鴨綠江畔“桃花島”的日子。但這美景卻只宜遠觀——去往百姓家的山路比他來報道時走的盤山道還要難走。多數是沒有路的五戶八戶聚集在一起的人家,更難找的是住在山腰、坡底、林間的一兩戶零散人家。最初他經常迷路,他必須記住哪家是紅屋頂,哪家養(yǎng)羊,哪家養(yǎng)雞,再朝南翻過一座小山坡是誰誰家,簡直比在軍校時學的軍事地形學難上幾倍。若是冬天去走訪十幾公里以外的百姓家就更添一分危險,因為大雪把溝壑、河橋都填滿了,如果不熟悉地形,一腳踩下去就可能跌進溝里,一路下來歷經磨難。
路上唯一陪伴他的那輛自行車只好是“上坡推著,下坡拽著,過溝抗著”,好不容易到達百姓家已經是中午了,他既趕不回派出所吃飯又不想麻煩群眾,就一直餓到下午三四點鐘走訪完回去。山里的夜晚來得早,他回來的時候往往天已經黑了,這個瘦弱的身影在山村濃重的夜色下顯得更加單薄,像水墨畫里游動的一點墨,沒人注意到他的存在,他卻把腳渦踩得踏實有力。
“九溝十八岔,岔岔有人家”,這是河口村民形容村子的童謠,為了把各家各戶的住址記清楚,李慶峰硬是用雙腿走了三年時間,遍訪全部1041戶人家,繪制成了24張分解的百姓分布圖,最終匯成了一張完整的轄區(qū)地形圖,哪家是重點人口、哪家是孤寡老人,哪條是溝、哪座是山、哪里是容易迷路的岔道口……都在地圖上用不同顏色區(qū)分得一清二楚。
本以為以后再有村民報警可以迅速準確地抵達了,但有一次讓李慶峰又有了新想法。那天午后王大叔在自家林地里跟相鄰土地的所有者因為面積劃分問題發(fā)生沖突報了警,可這事發(fā)地點讓李慶峰一頓好找,放眼望去,山是一樣的山、水是一樣的水、河是一樣的河、莊稼是一樣的莊稼,山上手機信號又不好,到哪里去找王大叔家的林地呢?經過這次教訓,李慶峰就不僅限于把各家各戶住址記住,而把每家的莊稼、每家的桃樹都栽種在哪里進行了標識。他終于用一個個腳渦把自己走成了鴨綠江畔中朝邊境的“活地圖”。
心蕊吐芳,
結出鴨綠江畔幸福飄香
在河口村這個桃花島般美麗的世外桃源,村民們不會忘記兩個人,一個是李景和、一個是李慶峰。前一個,是在外出學習時帶回了一根艷紅桃樹枝,從此嫁接出艷紅桃這種色香味俱全的新品種桃子,讓村民們共同致富的老李;后一個便是家喻戶曉守護住這方財富和沃土的“小李子”。
這“小李子”跟桃子徹底結下不解之緣,還要從下河口二組79歲高齡的馮玉方大爺說起。他老伴患有腦癱臥病在床,全家唯一的經濟來源就是山上六百棵桃樹。當李慶峰在走訪中看到年邁的馮大爺用顫巍巍的手舉著剪子給桃樹剪枝時,他奪過老人的剪刀就要幫忙,馮大爺一個勁地推脫,機靈的“小李子”立即說:“馮大爺,你就當教我一門手藝,過兩年我轉業(yè)了沒準也在這山上種桃樹呢,我就當先學習了!”
在他善意的謊言下,一棵棵桃樹開始在李慶峰的飛剪之下?lián)Q了“新發(fā)型”。那年馮大爺家桃樹收成特別好,每顆樹收成最少的也有100多斤,馮大爺喜上眉梢,逢人便夸“小李子”。
轉眼到了2010年,洪水無情沖毀了路、沖垮了橋,也沖走了老人臉上的笑容。眼看著六千多斤的桃子紅撲撲地掛在樹上就是運不到村外的大道上,里面的人出不去、外面的人進不來,馮大爺和其他五戶以種植桃樹為生的人家心急如焚。李慶峰頂著瓢潑大雨一趟趟奔波在村委會、出租鏟車的農戶和受災的五戶村民家,終于用涵洞(空心的水泥管子)鋪進溝里、再用石頭墊出路來,用小車把五家農戶的桃子都運了出來,挽救了近百萬的損失。
馮大爺和這五戶人家,因為地處偏遠,安裝固定電話成本較高,所以多年來沒有固定電話可用。每到收獲季節(jié),農戶都是電話聯(lián)系代理商,有了好的銷售渠道他們之間也通過電話共享,可山里手機信號時斷時續(xù),給這五家的桃子銷售造成了很大麻煩。李慶峰得知情況后,找到長甸鎮(zhèn)網通公司的劉局長說明情況,劉局長被這個小伙子的熱心和執(zhí)著感動了,經雙方協(xié)調,由李慶峰帶領村民們挖好搭設電話線的桿子需要的填坑,網通公司迅速安裝五家農戶的固定電話。
馮大爺裝上電話后第一件事便是打電話給李慶峰,激動得像個孩子……李慶峰把這第一個電話刻在心里,把百姓的辛酸更深地裝進奔波的腳渦里。
真情真心,
換來青山綠水花舞飛揚
2002趙本山主演的電視劇《劉老根》熱播以來,河口村附近的拍攝基地“龍泉山莊”旅游業(yè)興起帶動了這一帶的經濟,但隨之也帶來了這個邊境村落治安任務的繁重與復雜。
青山綠水間放松了心情的游客白天暢游鴨綠江、一睹斷橋情、盡享“桃花節(jié)”、跪拜“關帝廟”,傍晚住進村民自家開辦的農家院。白天意猶未盡的游客們晚上興奮得燃放起煙花爆竹,讓一天盡收眼底的美景在絢爛煙花中完美落幕,但山里村民睡得早,按照規(guī)定游客們在晚十點后不得燃放煙花爆竹,然而總有一些游客不太遵守。
2011年八月,入住轄區(qū)“滿江紅”農家樂的十多名游客,因晚上十二點多燃放爆竹把鄰居家不滿一周歲的孩子嚇醒而引發(fā)沖突。李慶峰接到報警后立即趕往“滿江紅”,可多數游客已經喝醉根本聽不進李慶峰的勸說,鄰居孩子的家長也因自家剛出生的寶貝受到驚嚇而心疼不已,一定要討回公道。李慶峰借用“擒賊先擒王”的招術,找出這個來度假公司的領導王經理,通過細致耐心地勸說,王經理承認自己的員工夜半放鞭打擾了村民們休息,組織員工們給鄰家村民道歉,一場糾紛終于得以化解。
矛盾煙消云散,李慶峰的思索卻沒有停滯不前。他覺得這個問題雖然不大,但長此以往就會引起廣大村民對開辦農家院的村民普遍的反感,矛盾情緒加強不但傷了相鄰感情,還容易引發(fā)沖突事件甚至影響這一帶的旅游業(yè),豈不是因小失大?于是李慶峰開始向各家農家院宣傳晚十點后禁放煙花爆竹的規(guī)定,號召農家院業(yè)主、出售煙花爆竹的營業(yè)點都對這一規(guī)定加以說明,未雨綢繆地把預防工作做到前面。李慶峰雖然多跑了很多路、多說了很多話、多出了幾次警,但每當看到夜半星空的潔凈、聽到鄉(xiāng)村夜晚的蟲鳴,他欣慰極了。
把根留住,
托舉花海界碑四季芬芳
“人之初,性本善”,在李慶峰眼里,只要是這個村子的村民他都一樣愛護一樣幫助。從吉林長白山老家來到河口村投奔二哥的51歲的王德才從監(jiān)獄服刑過六年,刑滿釋放后他感覺沒有顏面回到老家,就在河口的二哥家一直居住了四五年光景。后與當地一個樸實的農家女子相戀,二人商議登記時王德才才發(fā)現自己因無顏回家所以出獄至今沒有戶口和身份證件。李慶峰聽聞立即主動來到王德才家里,用一個和藹親切的笑容、一段樸實熱情的話語把王德才感動得熱淚盈眶,在李慶峰指導下理清了辦理戶口和身份證的手續(xù),第二天一早就帶著李慶峰開具的證明踏上回吉林老家辦理證件的路途,臨行時不善言談的老王現出了久違的笑容。
“清官難斷家務事”,看似簡單的家庭糾紛最難調解,李慶峰恰恰就在這雞毛蒜皮的小事中磨練了自己的調解能力,增進了和老百姓之間的親情。就像李慶峰的一個同事說,如果別的民警去幫助調解家庭糾紛若說上一兩個小時矛盾還沒有解決就煩躁了,話語先激將起來,百姓就會說:“不用你們管了,你們走吧,我們打死是我們自家的事”。可李慶峰卻能細致耐心、細聲慢語、句句切合百姓心理進行勸說,拉拉家??此茻o關的話就能讓百姓敞開心扉,只要有了良好的交流,矛盾就在“潤物細無聲”中得到化解。
無論外界社會風云變化,山里的老百姓始終保持著純樸的民風,但對執(zhí)法者也存在著傳統(tǒng)的敬畏和抗拒,用他們的話說,是“肩膀不一般平”,但李慶峰就能放低自己的肩膀,能跟在田間地頭的老百姓沾滿泥巴草葉的肩膀肩并肩的走到一起、聊到一起、耕作在一起,這也就是李慶峰能在一個派出所呆上八年的原因。
每到夏天,村東頭住著的老張家竟總結出李慶峰去村民家走訪經常早晨9點10分路過他家門口,他會提前半個小時就在家門口等,一定要把李慶峰迎到屋里喝口水、吃個桃子再走。有一次趕上老張家鄰居夫妻吵架報警,老張像摟著自己親兄弟一樣一起跟到鄰居家,沒等李慶峰開口,老張就說:“你們別再傻了,我當初不就是這樣嗎……”從前因為脾氣暴躁總打老婆需要李慶峰勸解的工作對象現在轉化為協(xié)助李慶峰工作的好幫手,這樣的轉變一天天發(fā)生著,這樣的故事在村里的每條溝壑、每瓣桃花上上演著……
8年時間李慶峰累計徒步穿行在大山里近10000余公里,相當于重走一遍長征路!他沒有經天緯地之才,只有一片炙熱的愛民情懷;他沒有無疆大愛,只有一顆赤誠之心。他腳踏實地走進群眾中去,用平凡來書寫著不平凡的壯舉。
(和平軍人——公安邊防部隊紀實之七十)
責任編輯 陳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