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地方叫故鄉(xiāng),到不了的地方叫遠方。
人到中年,故鄉(xiāng)卻遙不可及,回家的思念只能在夢境中出現(xiàn),那種情景讓人總想用文字表達,那種思緒便化作一首首詞作迸發(fā)。
當(dāng)年近半百的陳與義靜坐在青墩鎮(zhèn)僧舍前的閣樓上,看一輪明月悄悄從樹梢爬出,故鄉(xiāng)洛陽的一草一木都生靈活現(xiàn)地展現(xiàn)在他腦海,半生的顛沛流離都化作一聲輕輕的嘆息。
陳與義,字去非,號簡齋,洛陽人,政和三年進士,累遷太常博士。紹興年間,歷任兵部員外郎、遷中書舍人,出知湖州,擢翰林學(xué)士、知制誥。政和七年,拜參知政事,成為南宋的一員重臣。
陳與義年輕時便才華橫溢,用自己的文采贏得了文壇對他的尊重。
陳與義出生于書香門第。他的曾祖陳希亮,官至太常卿。陳與義的祖父和父親也曾做過官,其外祖父張友正還是名顯一時的書法家。陳與義自幼勤奮好學(xué),博聞強志。24歲時,他考中進士,隨后當(dāng)上文林郎。29歲那年,他的詩作《和張矩臣水墨梅五絕》,以文采打動了徽宗皇帝。君臣倆人相見恨晚,不到兩年時間,陳與義的地位快速提升,相繼出任秘書省著作左郎、司勛員外郎、符寶郎等職,得到了朝廷的重用。
那是一段甜蜜的青春歲月。因受皇帝賞識而名震一時的陳與義,只要把自己的作品一念,大家立馬畢恭畢敬,洗耳恭聽,誰也不敢在文辭方面和他較量。達官貴人爭相與他交往,頻頻邀請他參加歌舞宴會,通宵達旦地飲酒作歡。浪漫閑適的生活,歡快愉悅的心情,讓陳與義的日子逍遙自在,“客子光陰詩卷里,杏花消息雨聲中”,風(fēng)致嫣然、婉約清麗的詩文,便是陳與義生活的真實寫照。同時,洛陽那段舒適的日子,也長久停留在陳與義的記憶中,成為他在苦難時刻反復(fù)咀嚼的果實,他后來詞作《虞美人》:“十年花底承朝露,看到江南樹。洛陽城里又東風(fēng)。未必桃花得似、舊時紅。胭脂睡起春才好,應(yīng)恨人空老。心情雖在只吟詩。白發(fā)劉郎孤負、可憐枝?!北闶怯孟碜u天下的洛陽牡丹,來寄托對往昔的回憶。
詩言志,詞言情。當(dāng)靖康之恥發(fā)生,安然閑適的生活被轟然擊破,陳與義的人生徹底拐了一個大彎。他和無數(shù)的難民一樣,攜帶家眷,四處躲避,開始了顛簸艱苦的流亡生涯。奔波中的陳與義開始用詞作抒寫自己的惆悵,揮灑自己的情感。
渡江以后,特別是由陳留至臨安走了三年多,作為讀書人的陳與義貧困潦倒,其艱辛之狀可想而知。但是,這一趟長途跋涉卻使他的思想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一路上對社會生活的廣泛接觸,激發(fā)了他強烈的愛國情感和悲世情懷。這既是一個思想的飛躍,也是他詩詞創(chuàng)作的一個分水嶺,他的文風(fēng)由個人生活情趣轉(zhuǎn)向沉郁悲壯,痛恨于金兵南侵,無奈于朝廷茍安,感懷家國,慨嘆時勢。
建炎三年,陳與義流寓到了湖南、湖北一帶。時值端午佳節(jié),他做了一首《臨江仙》,憑吊屈原,抒發(fā)國破家亡的凄涼:“高詠楚詞酬午日,天涯節(jié)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紅。無人知此意,歌罷滿簾風(fēng)。萬事一身傷老矣,戎葵凝笑墻東。酒杯深淺去年同。試澆橋下水,今夕到湘中?!痹~人在端午節(jié)懷舊傷時,通過吊念屈原來感懷時光的流逝,既感時傷老,又喟嘆國勢,深沉執(zhí)著,感人至深。尤其是“滿簾風(fēng)”一筆,更顯出詞人情緒的激蕩,融情入景,令人體味到一種豪曠的氣質(zhì)和神態(tài)。
經(jīng)過三年多的跋涉,陳與義終于在紹興元年抵達臨安,被宋高宗趙構(gòu)任命為禮部侍郎,后還升任副宰相等職。在此期間,陳與義唯師禮用道德以輔朝廷,尊主威振綱紀(jì)而嘔心瀝血。他曾上疏奏請察舉人才,搜訪元祐黨籍及元符上書人名錄,以便朝廷優(yōu)予褒恤,為南宋王朝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付出了努力。
陳與義性格穩(wěn)重,不茍言笑,待人接物謙虛謹(jǐn)慎。經(jīng)他推薦和提拔的官吏很多,他從來不向外人流露,也不向被推薦和提拔的人表白,更不提出任何要求。因此,他在士大夫階層中具有較高的威望,大臣們多愿向他坦露心跡,或請求他指正迷津。陳與義贊成出兵,收復(fù)中原故地,當(dāng)他看出高宗無意北伐,深感失望,便以病托辭退職,到湖州做了一個知府,寓居湖州青墩無住庵。
退居湖州后,欲有所作為而無所施,陳與義以詩詞打發(fā)時光,所寫詩詞或憑吊懷古,或懷念故鄉(xiāng)洛陽,抒發(fā)自己的悲憤之情。如《浣溪沙·離杭日》(梁仲謀惠酒,極清而美。七月十二日晚臥小閣,已而月上,獨酌數(shù)杯):“送了棲鴉復(fù)暮鐘,欄干生影曲屏東。臣看孤鶴駕天風(fēng)。起舞一尊明月下,秋空如水酒如空。謫仙已去誰與同?”全詞充溢著幽獨情懷和孤潔禪意,棲鴉、暮鐘、欄干、曲屏、孤鶴以及來無影去無蹤的天風(fēng),是詞人精心織入的物象;秋空、酒空、水如空,萬事皆空,只有深沉的迷茫與幽靜。
君恩未報,國勢維艱,陳與義只能發(fā)出老邁蹉跎之嘆,這心情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在《虞美人》(自瑣闥以病得請奉祠。卜居青墩。立秋后三日行,舟之前后,如朝霞相映,望之不斷也。以長短句記之。):“扁舟三日秋塘路,平度荷花去。病夫因病得來游,更值滿川微雨、洗新秋。去年長恨拏舟晚,空見殘荷滿。今年何以報君恩,一路繁花相送、過青墩?!鼻锬┑侵郏局兴?,唯有敗葉殘荷,一個“空”字與 “長恨”相呼應(yīng),表達了詞人無限悵憾的心情。此詞節(jié)奏明快,格調(diào)輕松,在豪放中透露出沉郁之感。
面對山河破碎,歷經(jīng)世事滄桑,陳與義的詞作透著悲愴,浸著凄楚,如《憶秦娥》:“魚龍舞。湘君欲下瀟湘浦。瀟湘浦。興亡離合,亂波平楚。獨無尊酒酬端午。移舟來聽明山雨。明山雨。白頭孤客,洞庭懷古?!碑?dāng)陳與義獨自泛舟明山腳下,在淅瀝的雨聲中靜聽遐思,白發(fā)孤客,面對浩瀚無邊的洞庭湖水,懷念古人,一腔愁緒,萬千感慨。
陳與義詞作雖少,但很為后世推重,而且認為其特點與蘇東坡相似。清朝陳廷焯曾贊揚陳與義“筆意超曠,逼近大蘇?!标惻c義的詞風(fēng)雖似東坡,卻非刻意而為。他早年對作詞不感興趣,擅長做詩,是著名的“江西詩派”詩人,但與蘇門弟子黃庭堅、陳師道等人長期交往。同時,他的家族與蘇軾有世交之誼,陳與義的曾祖陳希亮,是蘇軾任鳳翔通判的頂頭上司,對青年蘇軾頗為嚴(yán)厲,蘇軾平生不喜“行狀墓碑”,卻在陳希亮去世后,撰寫了墓志銘《陳公弼傳》,給陳希亮以溢美之詞。陳希亮的兒子陳慥,與蘇軾更是莫逆之交,曾在蘇軾貶謫黃州期間,給與蘇軾諸多幫助。長期的耳濡目染,使得陳與義晚年作詞,很自然地走了蘇軾的路子。
陳與義流傳下來的詞作收于《無住詞》中,數(shù)量有限,質(zhì)量卻屬上乘,為宋代詞壇中之珍品,陳與義也是南渡詞人中不可忽視的詞家?!稛o住詞》以他退居后所住的無住庵命名,追求一種清凈自然的風(fēng)格和卓爾不群的藝術(shù)趣味。陳與義的詞和他的詩走著約略相近的路數(shù),遒勁豪邁,揮灑飄逸,自然而然,一派神行,以簡約勁健之筆,掃除繁縟之氣,以雄渾明快之勢,取代纖弱無力,充溢著空靈爽健之勢,流露出幽遠清新之內(nèi)質(zhì)。
當(dāng)故鄉(xiāng)成為遠方,當(dāng)人成為天涯過客,陳與義,這位出生于洛陽的熱血男兒,用他那極富感染力的詞篇,為后來的忠臣志士照亮了漫漫的愛國長路,就如他流傳千古的詞作《臨江仙》所渲染的那種思緒:
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閑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
責(zé)任編輯 王海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