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長一段時間,不少學者教授在談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時,總愛提到一件令他們自豪不已的事:“全世界七十五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于1988年在巴黎聚會,討論新世紀世界的前途,他們竟然得出了一致的結論,認為二十一世紀,人類如果要過和平幸福的生活,就應該回到兩千五百年前中國的孔子那里尋找智能?!比欢鴮嶋H情形如何呢?在1997年第1期《讀書》雜志上李慎之先生寫過《諾貝爾與孔夫子》一文。原來李慎之也聽到過這種說法,他放心不下,不僅拜訪了哈佛大學的杜維明教授,還托人從國外圖書館找來了法文的《世界報》,查對的結果,確實開過一個會,而且“議題也確實是‘二十一世紀的挑戰(zhàn)和希望’,但是會議并無最后宣言……會上根本沒有提到孔子,甚至連中國也沒有人提起”。不單如此,李先生還對當時盛傳的美國西點軍校掛雷鋒畫像一事也不放心,他就此事詢問了在那里教書的中國教授,答復是“沒有聽說過”。這樣的結果實在叫國人感到臉紅心兒跳。
【多維品讀】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敝v真話原是學者的本分,也是做人的根基,愛國主義、民族自尊和群體認同只能建立在牢靠的地基之上才會穩(wěn)固,任何假話、大話、空話都無濟于事,只會起到相反的作用??鬃铀枷氲木A在當今世界仍然有相當的影響力,這說明它確實具有跨越時代和國界的價值,完全用不著拿幾個外國人替孔子撐腰。
【適用話題】實事求是;文化的建設與傳播;“崇洋”與“仇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