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芷是常用中藥材,具有祛風除濕、排膿生機、活血止痛等功效。近年來,白芷除藥用外,還廣泛應用于香料、食品加工業(yè),需求量逐漸增大,因此,人工種植白芷前景看好。白芷在我國南北各地均可栽培,一般每667平方米(1畝)可產干品400公斤左右,高產時可達500公斤,效益在3500元以上。現將其規(guī)范化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一、選地整地
白芷喜溫暖濕潤、陽光充足的環(huán)境,宜選擇地勢高燥、土層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栽培。于前茬作物收獲后,深翻土壤25厘米以上,使其曝曬數日后,再耕翻1次。結合整地,每667平方米施入堆肥2000公斤(或復合肥25公斤、磷肥50公斤)翻入土中作基肥。然后,把地整平耙細做成寬1.3米的高畦,四周開好較深的排水溝,并將畦面摟成龜背形,表土層要求疏松碎細。
二、 適時播種
白芷一般于秋季9月上旬至10月下旬播種,在氣候溫暖的南方地區(qū)可延至11月上旬播完,在氣候較寒冷的北方地區(qū)宜在霜降之前播種。播種時可采用穴播或條播:①穴播Ga2fvyrUuj/VwF0VFbNrG47k07FPSUefhA9qFE3yNwM=。在畦面上按行距30~35厘米、株距20~25厘米挖穴,穴深8~10厘米,穴內施入適量草木灰與腐熟的人糞尿拌勻作底肥,再將種子播入。②條播。在畦面上開橫溝,溝行距30~33厘米,溝寬10厘米,溝深7~9厘米,將種子拌草木灰均勻地播入溝內。播后覆蓋細土,以不見種子為度。若遇天氣干旱,播后應適當澆水,并在畦面上蓋草保濕。根據生產經驗,播前種子噴灑2%磷酸二氫鉀溶液,拌勻悶7~8小時,可提高種子發(fā)芽率。
三、田間管理
1.按時中耕除草、間苗:當苗高5厘米左右時,開始中耕除草,并結合除草進行間苗。穴播的每穴留小苗5~7株,條播的每隔3~5厘米留小苗1株。苗高10厘米左右時進行第二次間苗,穴播的每穴留小苗4~5株,條播的每隔7~9厘米選留小苗1株。間苗時應選留葉柄呈青紫色的小苗,凡幼苗葉柄為青白或黃綠色、葉片集中在上部生長過旺的小苗,將來常會提前開花,造成根部空心,應一律拔除。次年早春2月下旬進行定苗,穴播的每穴定苗3株,條播的按株距10~15厘米定苗2株。
2.科學追肥:在植株生長過程中及時追肥,能提高白芷的產量和質量。但施肥也要適量,施肥量過多,生長過旺,易造成抽薹開花,降低產量;施肥量不足,生長不良,產量也低。一般追肥4次:第1、2次結合間苗進行,每次每667平方米施入稀薄人畜糞水1500公斤;第3次于定苗后,每667平方米施入人畜糞水2000公斤,加過磷酸鈣30公斤;第4次于清明節(jié)后,每667平方米施入人畜糞水2500公斤,加草木灰150公斤。
3.及時排灌水:白芷田間積水,會引起根腐病的發(fā)生;土壤過于干燥,主根生長緩慢,影響產量。因此,在雨季要經常清溝排水,干旱時要及時灌水,灌水時間選擇在傍晚進行。
4. 摘除花薹:在5~6月期間,有部分植株生長過旺,會抽薹開花,應及時摘除,否則,一旦開花就會空心或爛根,降低產量和品質。
四、 病蟲防治
1. 斑枯?。喊l(fā)生時葉片出現暗綠色斑點,而后形成大斑,葉片最終枯死。防治方法:①發(fā)現病株及時拔除,集中燒毀或深埋;②發(fā)病初期用1∶1∶100波爾多液或用65%代森鋅400倍液噴灑葉面1~2次。
2. 紫紋羽?。喊l(fā)生時有白色物體纏繞在主根上,后期變成紫紅色,最后根部腐爛。防治方法:①整地時每667平方米用70%五氯硝基苯或50%退菌特2公斤,加草木灰20公斤,混合均勻后施入土中進行土壤消毒;②雨季及時疏溝排水,降低田間濕度;③拔除病株,并在病穴內及周圍植株上撒適量的石灰粉。
3. 蚜蟲:防治方法:用90%晶體敵百蟲1000倍液噴灑。
五、采收加工
白芷播種后于次年7月下旬至8月中旬為采收期。一般當葉片變黃枯時便可采挖,采挖時小心挖取全根,抖去泥土,除去莖葉。運回后按根條大小分級,再放在室外曝曬,每天翻動1~2次。待塊根敲打時有清脆的響聲,表明已曬至全干,即可成為商品。
(江西省樟樹市中藥材產銷協(xié)會 丁春桃 郵編:33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