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川豬因原產(chǎn)于廣西陸川而得名,被譽為陸川縣的縣寶。經(jīng)屠宰測定,陸川豬豬肉膘厚3~4厘米,皮厚0.2~0.3厘米,骨骼占胴體重的11.23%,瘦肉率為37%~40%。可見陸川豬具有脂多、皮薄、骨細、肌肉肥滿等特點,是制作臘乳豬、臘肉和臘腸的上乘原料。用陸川豬制作的臘乳豬使用傳統(tǒng)配方腌制,在經(jīng)過上色、烘烤等工藝后,色澤紅潤、臘香味撲鼻,是宴席和饋贈親友的佳品。
1.原材料選擇
陸川臘乳豬選擇1月齡、7公斤左右的陸川豬小仔豬制作。
2.預(yù)處理
經(jīng)過屠宰開膛后的豬體首先要進行修整,用刀剔去豬體邊緣及周圍多余的碎肉。然后把豬體腹朝上,平攤在案板上。用刀把豬肉劃成3~5厘米的方塊狀,用力不能太大,以免劃破豬皮。劃成小塊不僅可以防止烘烤時受溫不均,而且腌制時也容易入味。
3.配料
味道鮮美的陸川臘乳豬在配料上要求嚴格,配料前準備100毫升、500毫升、1000毫升的量筒和盛成品料的不銹鋼容器,稱料用電子秤。臘豬的配料有食鹽30克、白糖60克、曲酒10毫升、醬油15毫升、甘草粉10克、沙姜粉10克、亞硝酸鈉0.1克,亞硝酸鈉在使用時要用1000倍的水稀釋。
4.腌制
把攪拌均勻的配料倒入腌制盆內(nèi)的豬體表面,輕輕揉搓,使配料均勻滲入。然后放入低溫間,調(diào)溫至3~10℃,腌制6小時,每2小時翻動一次。
5.上架
上架的目的是為了定型和方便烘烤,用鐵絲把腌制好的乳豬固定在橢圓形的鐵制架上,固定7個部位,分別是4條腿,頭部、豬腹部左右兩側(cè)。上架完成后,用清水沖洗豬體背部,清洗干凈后掛在鐵支架上晾干。
6.上色
豬體表皮水分晾干后就可以上色。上色是針對豬皮的色澤處理,上色以老抽作為原料,用刷子把老抽均勻涂抹在豬皮上,要注意在耳根、腿部有皺褶的地方也要涂抹均勻。上色完成后晾干。
7.烘制
上色后即進入烘制環(huán)節(jié)。烘制時對溫度、時間要把握準確,烤房內(nèi)豬體要擺掛整齊,豬體前后左右距離是8~10厘米,溫度為45~60℃。整個烘烤過程需要120小時。在烘烤至6個小時時把豬體拿出烘房拆架,這時的豬體已經(jīng)定型完成,但不是很硬,方便拆架。
拆完架后繼續(xù)烘烤至120小時豬體呈紅褐色,臘香味濃郁撲鼻。這時的臘乳豬就可以出烘房了。
8.冷卻及包裝
出了烘房的臘乳豬要先掛在冷卻架上進行自然冷卻。
包裝前要對臘乳豬再次修整,用手工把臘乳豬整平,用刀把豬體周圍不規(guī)則的贅肉去除,這樣不僅可以達到美觀的目的,還可以防止堅硬的干肉刺破包裝袋。修整完畢的臘乳豬要進行真空包裝。
把臘乳豬平整放入專用食品真空包裝袋,上電動抽充氣自動包裝機抽空袋內(nèi)的空氣并封口。打印生產(chǎn)日期也是包裝中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用自動打碼機在封口處打印好生產(chǎn)日期,裝入外包裝袋封口裝箱待售。
(廣西 杜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