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夏日,季節(jié)把山川、大地涂抹得翠綠、透亮。楊樹、柳樹舒展著綠油油的葉片。大地上一叢叢、一簇簇野花盡情開放,馬蓮花藍瑩瑩地開放在河灘邊,大阿加河河水濺起的水珠噴灑在花瓣上,馬蓮花綻放出醉人的笑臉。
青藏高原的夏日,火爆的驕陽盡管火辣辣地噴灑著光芒,涼風吹來,空氣突然變得溫柔、平和、親切。路邊、河邊的野花野草,隨風搖曳,像少女扭動的身姿,一副歡快的樣子。
高遠的天空,湛藍透明,藍得令人心動,不時,有幾朵慘白的云掛在空中。云很薄,很柔。幾只麻雀掠過頭頂飛來飛去,這才感到寂靜的宇宙在動。東科寺神秘而孤獨地臥在日月山北麓的峽谷中,背倚隔架山,面臨大阿加河,似一位長者平靜地追思著過去。
從湟源縣城去往東科寺,只有25公里的路程。穿行在109國道上,柏油馬路如一條黑色的飄帶,蜿蜒延伸。一座座村莊,一片片樹林,一株株花草,一塊塊農(nóng)田向后匆匆閃過。田園如畫,景色宜人,空氣清爽。此時,輕松的身子像是游走在一幅幅水墨畫般的畫廊中。不一會兒,車向西拐過,便沖向了通往東科寺的沙礫路。
東科寺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明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一世東科活佛達哇堅贊在西藏安多地區(qū)修建了安多東科爾寺。明崇禎十一年(公元1638年),蒙古衛(wèi)拉特四部的和碩特首領(lǐng)固始汗應(yīng)五世達賴的請求,從新疆起兵消滅藏王藏巴汗,扶持藏族佛教格魯派,并統(tǒng)一海藏,政教合一,青海一帶正式歸固始汗管轄。
清順治初,四世東科活佛嘉木羊嘉措,向固始汗建議在河湟一帶修建寺院,得到允許后,清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由四世東科活佛嘉木羊嘉措精心選址在河湟地區(qū)的丹噶爾古城東創(chuàng)建了一座寺院。為便于區(qū)分,稱為西寧東科爾。寺院依山就勢,錯落有致,氣勢恢宏,周圍林木繁茂,環(huán)境幽雅。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因羅卜藏丹津居功自傲,聯(lián)合蒙古王公千百戶及喇嘛活佛,密謀反清,聲動朝野。雍正皇帝便派撫邊大將年羹堯入青平叛,年羹堯、岳鐘其奉旨鎮(zhèn)壓,東科寺化為灰燼。
東科寺聲譽遠大,崇拜者遍布川甘青藏等四省區(qū)。寺院焚毀后,信徒們呼聲四起,要求恢復(fù)。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經(jīng)過活佛、喇嘛的再三勘察復(fù)證,由五世東科爾索南嘉措把新址選在了日月山北麓的溝谷中。修建寺院工程啟動時,信教群眾慷慨解囊,活佛、喇嘛廣發(fā)布施,資金充足,規(guī)模宏大,歷時三年多,一座金碧輝煌、雕梁畫棟的寺院落成在隔架山下。修有正殿經(jīng)堂五大間,耳殿兩間,正門五間,柏木地板,松木天花,門扇上是獸頭銅環(huán),金釘鑲嵌。佛祖釋迦牟尼、文殊、普賢菩薩、宗喀巴塑像均為鎦金銅像,殿柱紅底金龍繚繞,兩眼金光,尾翹欲飛,宛如凌云而下。各種佛像千姿百態(tài),巧奪天工。另有僧舍、庫房、伙房、議事房數(shù)百間。其中活佛府邸備極精美。殿前社火院一平如砥,每年元月二月演出社火,觀經(jīng)念佛,僧俗游人如云。之后,又八方布施,裝飾點綴,從北京購回大小鍍金銅像千尊,特建樓閣供奉,實屬丹噶爾首屈一指之藏傳佛教寺院,遂由乾隆皇帝賜金匾,并正式賜名為“特普天邪丹書林”,東科爾寺聲譽再起。周邊僧侶、信教群眾紛至沓來,東科寺香煙旺盛,達到極致,多時僧侶達300人。
東科寺寺僧注重密宗修持,以修供勝樂、密集、大威德三大本尊的彩粉壇場最為出名,寺內(nèi)有五世、七世東科爾活佛的銀制靈塔。每年農(nóng)歷正月、三月、十月,舉行隆重的祈愿法會、修供會、供會、嘛呢會等佛事活動。
東科寺在歷史上廣有寺產(chǎn),極其富豪,且有很大的政治權(quán)勢,占有土地一萬三千公頃,包括現(xiàn)在湟源縣西南大部分土地及海晏、共和、貴德等一部分土地。擁有奶牛300頭,羊4000余只,馬匹若干,房舍650間。這些土地、牲畜、房產(chǎn)均佃租給當?shù)剞r(nóng)牧民耕種放牧。佃戶除承擔政府糧草外,每年給寺院上繳租糧羊只。這些佃戶雖然承擔著重大壓力,但還未到衣食難以果腹的地步。到民國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馬步芳為了籌措內(nèi)戰(zhàn)經(jīng)費,開始丈量土地,加收土地費用。十三世東科爾活佛羅藏香卻丹增嘉措擔心丈地款無力承擔,心懷叵測,嫁禍于民,把農(nóng)民佃租的五萬畝土地交公,馬步芳轉(zhuǎn)手強賣給原佃租農(nóng)民,立即催收地價和丈地款,農(nóng)民遭此重壓,無力繳納,遂舉家而逃,賣兒賣女,流離失所,給農(nóng)民帶來了深重災(zāi)難。
東科寺活佛原從西藏安多高僧中指定。自一世活佛達哇堅贊后,相繼轉(zhuǎn)世。若轉(zhuǎn)世發(fā)生爭議,則由朝廷用金瓶抽簽之法決定真?zhèn)?。十三世東科爾活佛1958年隨達賴一起叛逃后,于1984年在印度病死,未再轉(zhuǎn)世,東科爾活佛傳至十三世后而終止。
活佛之下,有眾多喇嘛。他們分別主持寺內(nèi)設(shè)立的法相學院和時論學院。聘請西藏色拉寺名僧主講密宗教義,著重宣揚宗喀巴倡導(dǎo)和改革的格魯派藏系佛教。并按時派遣畢業(yè)僧人前往西藏扎什倫布寺、色拉寺、甘丹寺及塔爾寺等大寺院深造。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蒙藏教育促進會增設(shè)小學一處于寺內(nèi),由東科爾活佛任命道行高超的喇嘛負責經(jīng)堂戒律等事。任命精明強干擅長經(jīng)營的喇嘛負責寺產(chǎn),權(quán)勢極大。
東科寺地處進藏要沖,是甘、川、蒙等地佛教徒進藏朝圣的必經(jīng)之地,也是農(nóng)區(qū)和牧區(qū)貿(mào)易的集散地,加上東科爾活佛等寺僧佛學造詣深厚,歷史上地位很高。東科寺成為青海湖祭海的蒙藏貴族王公和清朝大臣的館驛。欽差大臣會見青海蒙藏王公,舉行會盟儀式,或宣布朝廷有關(guān)法令、處理事務(wù),都在東科寺進行,因而備受朝廷重視。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四世東科爾多杰嘉措奉召入京,被朝廷封為“文殊禪師”,任職京師。從此,歷世東科爾在北京雍和宮有住所,成為駐京呼圖克圖,來往于北京、青海和西藏之間。
東科寺活佛除管理本寺教務(wù)之外,還有諸多屬寺,除縣內(nèi)的金佛寺、下拉拉寺外,另有貴德的曲乃亥寺,甘肅天??h的天堂寺、馬蹄寺,內(nèi)蒙的郭密寺等。權(quán)力之廣,在宗教、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的影響,僅次于位于湟中縣的塔爾寺。
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河湟回族為爭教而引發(fā)回漢沖突,回族首領(lǐng)馬文義率眾攻打丹噶爾,四鄉(xiāng)焚掠。東科寺遭嚴重破壞,周圍森林被毀,寺院只留下主體建筑。上世紀50年代末的宗教改革,東科寺再遭厄運,寺院被封,一些珍貴文物及檔案、經(jīng)卷失散,寺院除?;罘鸶∫蛔?8間外,主要建筑被拆毀,一代古剎從此灰飛煙滅。直到1985年4月重新開放,1987年修復(fù)琉璃瓦經(jīng)堂一座5間,維修活佛府邸48間,僧舍6院24間,寺院重返生機。
走進寺院,拾級而上,迎面的大殿整個建筑青磚黛瓦,紅窗赤門,雕梁畫棟,顯得小巧玲瓏,古樸厚重。仿佛每一塊磚里都沉寂著歷史的遺存,每一塊瓦里都滲透著歲月的印痕,燦爛的陽光下放射著耀眼的光芒。一棵繁茂的菩提樹除見證東科寺的風風雨雨外,給寺院帶來了無限的生機。站在大殿前看著上香點燈、磕頭膜拜、轉(zhuǎn)動經(jīng)輪、祈禱平安的善男信女,凝望著縷縷繚繞的香煙,我的思緒被帶到了歷史的深處,東科寺的興盛與衰敗仿佛一一浮現(xiàn)在眼前。
而今沒有了史志記載中絲毫繁盛的東科寺,卻有了一份清雅與淡遠。面對喧囂的當下,放飛那顆虔誠而滾燙的心靈,時常為難以找到一塊靜地而憂愁和郁悶,東科寺何嘗不是一塊靜心靜氣的好去處。
此時,一片熬過去年秋霜冬雪的菩提枯葉在清風中打著旋,穿過喧囂與世俗的煙塵,在無聲或有聲的嘆息中,輕輕地落在了我的眼前,卻無意間砸痛了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