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音樂在舒曼一生的創(chuàng)作中占據(jù)了最重要的位置,甚至到三十歲為止,都是他唯一重要的創(chuàng)作體裁。作為浪漫派鋼琴音樂的代表人物,舒曼在標題性套曲方面有很大的貢獻,在他之前的作曲家創(chuàng)作的鋼琴獨奏小品都是可以單獨演奏的,而舒曼卻將自己的小品在一個統(tǒng)一的主題思想貫穿下,串成一部不可分割的套曲,這種不受形式約束的作品形成了典型的浪漫主義體裁。
舒曼最經(jīng)典的鋼琴作品莫過于《蝴蝶》(作品2號)、《狂歡節(jié)》(作品9號)、《交響練習曲》(作品13號)、《童年情景》(作品15號)、《克萊斯勒偶記》(作品16號)和《C大調(diào)幻想曲》(作品17號),而這張Naxos的唱片則為我們奉獻了不經(jīng)常能聽到的三首作品,分別取自舒曼早、中、晚三個時期:最早發(fā)表的《阿貝格變奏曲》(作品1號)、具有超散漫形式的《新事曲》(作品21號)和晚期的《幻想曲三首》(作品111號)
《阿貝格變奏曲》完成于1830年,雖然短小,但已顯示出舒曼獨特的風格。舒曼很喜歡把文字游戲用于他的音樂中,這首所謂的“阿貝格”變奏曲的標題,取自他的一位女友梅塔·阿貝格(Meta Abegg)的姓,用音名表示A-降B-E-G-G,舒曼將這五個音符作為主要動機。樂曲的主題建立在圓舞曲的節(jié)奏之上,雖然表明“激動”的字樣,實際卻溫文爾雅。三個完整的變奏各有特點:第一變奏狂暴熱烈,第二變奏運用了切分節(jié)奏,第三變奏是快速的三連音跑動。在“如歌的”中段,是西西里式的節(jié)奏,通常被看作第四變奏。幻想式的終曲非?;钴S,節(jié)奏也轉(zhuǎn)為復雜的6/8拍。在樂曲的結(jié)尾,舒曼用了他喜愛的方式,讓Abbeg組成的和弦逐個音地離開,只剩下一個G音,主題又突然出現(xiàn),并飛快地離去。
《新事曲》創(chuàng)作于1838年2月,正值舒曼創(chuàng)作的旺盛期,由八首獨立的樂曲組成,長度接近五十分鐘。雖然舒曼將它們作為一整套作品構(gòu)思,卻經(jīng)常被單獨拿出來演奏,這在舒曼的套曲中是不多見的情形。舒曼經(jīng)常把熱情奔放的弗洛列斯坦和沉思幻想的尤斯比烏斯兩個不同性格的人物融入音樂中,作為他自己兩重性格的化身。第一首“顯眼的和有力的”采用F大調(diào),音樂在有力的進行曲和飄動的連奏之間進行對比;第二首D大調(diào),標有“技巧熟練,以最快速度彈奏”的字樣,這首炫技性作品異常優(yōu)美,中段富于對比;第三首輕快而富有幽默感;第四首的形式相當松散,是一首有趣的舞會風格的圓舞曲,復合節(jié)奏和切分節(jié)奏相當具有效果;第五首變成了波蘭舞曲,華麗而歡快,是一首回旋曲,仿佛是描繪舒曼與克拉拉的婚禮場景;第六首用A大調(diào)寫成,主題取自簡單的民歌曲調(diào),越來越快的節(jié)奏讓人心跳加速;第七首E大調(diào)“以最快速演奏”,有一個美麗而抒情的中段;唯一以小調(diào)創(chuàng)作的第八首由兩段組成,第一部分是充滿激情的2/4拍練習曲,第二部分則是一首進行曲。
作品111號《幻想曲三首》創(chuàng)作于舒曼去世前五年,這部作品暴露了他深受困擾的情緒以及日益惡化的身體和精神狀況。三首樂曲由C小調(diào)聯(lián)系在一起,不間斷地演奏:第一首非常快速,充滿狂熱的激情、嘆息的主題和連綿的琶音,象征著一個人絕望地哭泣著,穿過黑暗的森林;第二首非常緩慢,像一首動人的合唱,旋律取自舒曼自己的聲樂套曲《詩人之戀》;第三首是堅實的進行曲,旋律在其中穿梭,在中段,重復的和弦與優(yōu)美而神秘的琶音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