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是故事,故事產(chǎn)生于不同的時代。在小說家筆下,不同的故事在不同的時代中閃耀著動人的光彩。因此又可以說,小說是時代的鏡子。小說映照了時代,時代又會作用于小說。小說家把他的小說放置在時代的框架之中,當他的故事從一個時代行進到另一個時代,這個故事就會發(fā)生逆轉,故事雖然是小說家制造的,這種逆轉卻常常不能以小說家的意志為轉移。
最重要的還是人。小說家的故事是小說家制造的,生活中的故事卻是人制造的。其實,時代也是人制造的,時代是大人物小人物千千萬萬人物的綜合力量制造的。生活中的故事是人制造的,人們總是在用自己的行為制造故事。生活中發(fā)生了許許多多不同的故事,是因為生活中有許許多多不同的人。不同的人制造了不同的故事,使我們這個世界豐富多彩。按照這個邏輯往下說,小說家的故事也是人制造的,小說家塑造了各種不同性格的人物,讓這些不同性格的人物去制造不同的故事,就產(chǎn)生了許許多多各不相同的小說。
千千萬萬人物的綜合力量制造了一個時代,一個時代又會反過來作用于個體的人物,作用于人的命運,也作用于人的思想和行為。這仍然會涉及人的性格問題,當一個時代不可阻擋地撲面而來的時候,不同性格的人物會做出各種不同的反應,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人物會身不由己地進入一個命運的通道。敏銳的小說家善于在蕓蕓眾生中發(fā)現(xiàn)具有時代代表性的人物,高明的小說家讓他的人物鮮活在時代的舞臺。
讓我們來看看陳建功的小說。
陳建功是著名作家,他寫了很多小說,在這里我只挑出一個短篇小說來談,這篇小說叫做《轆轤把胡同9號》,發(fā)表于1981年。小說的故事也是發(fā)生在那個年代的前前后后,那是一個變革的年代,許多被否定的事物恢復了往日的光彩,許多曾經(jīng)在一時間輝煌起來的東西又黯然失色了。這種變化本身就耐人尋味。在那個年代,許多小說家都寫了這種變化,許多作品產(chǎn)生了轟動效應。陳建功的小說也引起了很大的轟動。這篇《轆轤把胡同9號》就很有意思。
在小說開頭,陳建功先給讀者們講解一個了詞:“‘敢情!’——這又是北京的土話。說‘敢’字的時候,您得拖長了聲兒,拿出那么一股子撒漫勁兒。‘情’字呢,得發(fā)‘輕’的音兒,輕輕地急促地一收,味兒就出來啦。別人說了點子什么事兒,您趕緊接著話茬兒來一句:‘敢情’!這就等于說:‘沒錯兒!’‘那還用說嗎?’甚至可以說有那么點兒‘句句是真理’的意思?!?/p>
如果我們把這座小院,把轆轤把胡同9號當成一座小小的舞臺,那個馮寡婦就該出場了:“這里有一位姓馮的寡婦老太太,也和別的老太太一樣,喜歡接在別人的話茬兒后面說:‘敢情!’——您可別大意了。馮寡婦的‘敢情’卻不是隨隨便便說出來的。您要是不夠那個‘份兒’,不足以讓她羨慕、崇拜,人家還是金口難開呢?!笨磥磉@個馮寡婦還挺牛的,不是什么人說話都能得到她的贊賞,就連她那個當上了廠長的兒子,也不被她放在眼里。在這個小小的四合院里,馮寡婦只佩服一個人,那就是鍋爐工出身韓德來,不僅僅馮寡婦,“整個小院兒,除了住南屋‘刀背兒房’的張老師和馮寡婦的兒子大山,誰不以東屋住的韓德來為榮?有了韓德來,整個9號院兒在轆轤把兒胡同就牛起來了,腰桿子硬起來了。”因為韓德來當了工宣隊,成了什么“代表”,甚至還吃了國宴。更重要的,韓德來竟然和毛主席握過手。于是,這座四合院里的人們就有了一個看得見的偶像:“從這天起,只要韓德來端著茶缸子,往門前的小板凳上一坐,馮寡婦肯定拿著手里的活計湊過去聽他開聊,又肯定瞅準了話茬兒,時不時來一句‘敢情!’”其實,韓德來完全是根據(jù)道聽途說和自己的想象在胡侃:“‘他大媽,知道嗎?蘇修、美帝那兒,都鬧上紅衛(wèi)兵啦!’韓德來的談鋒,又引向國際問題了,‘家伙!您看看咱的文化大革命,這招兒多英明!等著吧,甭長了,赫魯曉夫(他就知道赫魯曉夫)、尼克松,也都得掛牌兒上臺,撅著去了……’”就這樣的胡說八道,馮寡婦也要隨聲附和,表示出百分之百的支持和贊同。有了馮寡婦和院子里的忠實聽眾們,韓德來的胡侃更是沒邊沒沿,他不僅侃政治,侃國際問題,還侃經(jīng)濟:“瞧你們這沉不住氣的勁兒!什么赤字白字的,怵什么?告訴你們,咱中國,心里有底!要不,干嘛老說形勢大好?那是瞎說的?咱就光說那水吧,咱中國的水都賣錢!沒聽說嗎,山東那地界,嶗山,那水,值老鼻子錢啦!弄個瓶子咕咚咕咚一灌,往大鼻子那兒一擱:掏錢唄您哪!家伙!水呀,有個流完的時候嗎?光這就夠賺的啦……四化?八化也化了……這話說得馮寡婦連連說‘敢情’!樂得攏不住嘴。四周的人自然也喜氣盈盈,好像覺得心里踏實了好多,韓德來呢,說完了,在人們輕松的笑聲中,耷拉著眼皮,細細地品茶——表面上不動聲色,心里越發(fā)自得其樂了?!?/p>
其實真正能侃的是陳建功,他把老百姓的語言模仿得惟妙惟肖。
韓德來不僅自得其樂,還給了我們這些讀者好多樂子。在那個年代,確實有很多荒唐的“樂子”,更發(fā)生了很多無法挽回的悲劇。在那個年代過去之后,有的小說家寫悲劇,有的小說家尋找“樂子”,在高手筆下,“樂子”和悲劇同樣會成為好小說?,F(xiàn)在我明白了,我為什么沒有忘記這篇小說,是因為“樂子”,是“樂子”讓人物鮮活起來,人物鮮活了,就進入了人的記憶。還有典型性和獨特性,抓住了典型性和獨特性,一篇小說就更不容易被忘記了。陳建功刻畫韓德來,已經(jīng)抓住了典型性和獨特性,但是他還不滿足,還要朝著人性的深處行進。
后來時代變了,可能還是那樣,大人物小人物千千萬萬個人物的綜合力量讓時代變了。時代變了,因前一次時代變化而輝煌起來的韓德來,又因這一次的變化而失去了光彩。沒有人請他去吃宴會了,也沒有幾個人愛聽他胡侃了,他的形象在人們心目中越來越不重要了。更讓他受不了的是,住在北屋的赫老太一家,過去因為歷史上有點兒問題,根本就抬不起頭來,在他韓德來面前永遠唯唯諾諾的,這回落實了政策,退賠了被抄走的東西,有錢了,抖起來了。那個叫二臭的小子,買了進口摩托車,穿條兜屁股的牛仔褲,成天到處顯擺。還有那個張春元,喜歡寫什么小說,更不把他放在眼里,竟然還當眾更正了他的胡說八道,讓他下不來臺。甚至于,連院子里最不起眼的王雙清,也因為賣了倆早年間的瓷器,發(fā)了財。其實“他自己也明白,有什么法子?赫老太太這號的,腰桿兒硬了,自己呢,還鎮(zhèn)唬得住誰?啥‘代表’也不是了,退休居家,大場面,也見不著了,陳谷子爛芝麻,總抖露也沒勁啊” 。
這個時代已經(jīng)不屬于韓德來了,韓德來的內(nèi)心嚴重失衡了。他曾經(jīng)是時代的寵兒,他為制造那個時代,或者說,他自覺不自覺的,為增添那個時代的某種氣氛,貢獻了自己的一點點力量。這與他的性格有關,如果換一個人,同樣遇到一個輝煌的機會,可能就不會是他這種表現(xiàn),這個故事就會朝著另外一個方向走去。當年陳建功還發(fā)表了《找樂》,《找樂》刻畫了李忠祥,李忠祥也是勞苦出身,卻和韓德來不一樣,性格不一樣,走過的道路也不一樣。這就是,性格決定命運,性格推動著人物,在屬于他自己的命運通道里行進。當然,在小說里面,一切都是小說家推動的。小說家塑造了人物性格,按著這個人物的性格邏輯向前推進他的小說,他的小說就會更加真實可信。
我們來看陳建功接下來如何操作。
某一天,韓德來和鄰居生了一肚子氣,就跑到大街上,說是要去看電影,到了電影院,看見不少人正在排隊買電影票,出于某種心理,他一下子就買了四張。家里沒有人陪他去,第二天他就一個人去看電影了,“離電影院還有半站地,三三兩兩的小青年們就捏著毛票兒,眼巴巴地站在路口問上啦:‘同志,有富余票嗎?’‘師傅,有票勻一張欸……韓德來從他們眼前走過,心里忽然間升起一種什么感覺呢。他知道自己有四張票,而他們,沒有,一張也沒有。自己富余的票放在兜兒里,他幾乎舍不得輕易撒手了。”讓韓德來意想不到的是,受到了長久冷落之后,竟然在這里找到了這么一種獨特的精神滿足:“他一張一張地把票退出去。每次,退完了,在人們的包圍中,板起面孔說:‘沒了沒了。’心里呢,卻享受著一種不可言狀的快樂。嘿,簡直有一種騰云駕霧之感?!弊x到這里我們該琢磨一下了,我們會發(fā)現(xiàn),韓德來內(nèi)心藏匿著一種連他自己都沒有覺察的渴望,那就是優(yōu)越感,時代給了他優(yōu)越感,時代又奪去了這種優(yōu)越感,他便欲罷不能饑不擇食了。
那是兩個時代交替的時期,這個故事發(fā)生的前好多年,人們根本看不到好書好戲好電影,造成了某種饑渴。于是,當文化政策打開了一條門縫,一些翻譯影片進入中國,便產(chǎn)生了一票難求的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成了當年北京的街頭一景。而韓德來呢?韓德來卻在這種街頭一景中找到了新的快樂,為了這種快樂,他把留給自己的那張票也給轉讓了,他轉讓了電影票,獲得了自欺欺人的優(yōu)越感?!霸陧n德來的生活里,恐怕只有過去在轆轤把兒胡同9號院兒里神聊,看著赫家老兩口恐懼的目光,聽著馮寡婦‘敢情’的應和,只有在那個時候才享受過這種舒坦勁兒。”打這天以后,“老頭子養(yǎng)成個毛病啦,三天兩頭,在院兒里呆悶了,一顛一晃就上了街,路過珠市口影院,只要見人在那兒排隊,就忍不住湊過去,買票,退票,其樂也陶陶。有時留一張,自己進去看一場(舉著票,在許多人羨慕的目光中走進影院,也是一種樂趣咧),高興了,干脆一張也不留,全方便了別人。而后,分開人群,回家?!?/p>
后來就出事了,韓老頭和幾個賣高價電影票的小青年發(fā)生了口角,被警察帶到派出所去了,曾經(jīng)吃過國宴的韓德來被當成了倒賣電影票的了,韓老頭有嘴也說不清了,警察就到轆轤把胡同來調(diào)查。還好,老鄰居們都特別的善良:“誰能那么缺德,往人家老韓頭兒腦袋上潑糞呀?大家伙兒一致認定,老頭兒是悶了,閑了,沒事兒干,找點兒消遣去啦。二臭更‘嘎’,還翻著眼皮,把這和‘學雷鋒,辦好事’掛上了。連張春元都說了老韓頭兒的好話,這才把這事告?zhèn)€了結。那位年輕的警察把老韓頭兒送回來了,臨走,對他說:‘閑著不閑著的,甭去那兒干這種事兒了。想看電影,自己買張票,進去看,甭找麻煩。您說您這么大歲數(shù)了,我們也相信您。可您要是讓那些小流氓揍一拳,來一腳,這輩子不交代了?’”
小說再現(xiàn)生活,敢情!這道理誰都不會反對。只要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一個巨大的時代就會擺在我們的面前,在我們的目光中,同一個時代就是同一個時代,沒有什么兩樣。在一個成熟的小說家目光中,大時代應該更復雜一些,成熟的小說家能夠看到時代的肌理。重要的是發(fā)現(xiàn)。陳建功發(fā)現(xiàn)了轆轤把胡同,發(fā)現(xiàn)了電影院門前的街頭一景,發(fā)現(xiàn)了轆轤把胡同和街頭一景中的韓德來,發(fā)現(xiàn)了“敢情”,發(fā)現(xiàn)了韓德來失去了平衡的心靈,更發(fā)現(xiàn)了典型性和獨特性。
韓德來是典型性和獨特性的結合體,是時代的產(chǎn)物又是時代的制造者。無論他是什么,他都在小說家們塑造的人物的海洋中凸顯出來了,因為他鮮活,如果他不鮮活,他就什么也不是。還有馮寡婦,還有二臭,還有張春元,還有老街坊們,甚至還有電影院門前的小青年們,他們都在陳建功筆下鮮活起來。他們在時代的舞臺表演,他們的表演吸引了我們的目光。
秦萬里:湖北黃岡人。《小說選刊》 副主編。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著有短篇小說《泥人程老憋》《王小曉飛往東京》以及文學評論等若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