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敘利亞特派記者焦翔:
圍著浴巾洗個澡
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至今保留著許多阿拉伯古建筑,澡堂就是典型代表。其中年代最為久遠的一家澡堂建于公元985年,已有上千年歷史。
這家澡堂是典型的阿拉伯方樓穹頂建筑,高約10米,只對男士開放。澡堂由小門進入,師傅在門口發(fā)放洗澡用具:1個塑料碗、1塊橄欖皂、1團搓澡絲和1瓶香波。浴者用大浴巾裹住下身,赤腳進入澡堂。澡堂分兩部分,外間用于洗后擦拭,內(nèi)間地上有一個低矮的石墩小水池,浴者坐在水池邊的大理石地面上,用小碗向身上潑水。約一刻鐘后,師傅便過來讓客人躺下,全身打上橄欖皂,然后邊搓澡邊按摩,讓其在硬邦邦的石板上全身放松10來分鐘。之后,客人舀水洗去身上的肥皂。不過,整個洗澡過程中不能脫下浴巾。洗完后,客人可以返回大廳品茶或抽水煙,洗一次才幾美元,真是便宜的享受。
駐英國特約記者侯燦:
倫敦過春節(jié)
一位老同學不久前在倫敦,感嘆現(xiàn)在國內(nèi)過年都沒什么氣氛,沒想到居然在這重溫了一把逛廟會的熱鬧。的確,近10年來,隨著中國文化在國際上的傳播,英國的春節(jié)活動搞得越來越有聲勢,連英國人也跟著華人一起過年了。
今年的慶?;顒釉诖竽瓿跻慌e行。雖然天公不作美,淅淅瀝瀝下著小雨,但人們依然熱情高漲。巨龍花車穿過大街小巷和民眾拜年;特拉法加的舞臺上有人唱京劇、說相聲。武術愛好者在地鐵口擺架勢,外國小朋友拿著“小龍”紙玩具,樂得合不攏嘴。舞龍舞獅更是引來好多人圍觀。中國城附近擺滿了攤位,春節(jié)商品應有盡有。更妙的是,在這里還不用準備紅包,也不會被爆竹嚇到。
駐法國特約記者畢軻:
“蝸居”巴黎
不久前,一對母子被房東從僅4.2平方米的房中趕出,引發(fā)公眾的聲討。事實上,為保護房客,法國法律規(guī)定,房東不得在冬季驅趕房客或對房屋斷電,而且,法律許可的最小居住面積為9平方米。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前幾天,又一“蝸居”事件被曝光:一名50歲的法國男子在巴黎1.56平方米的房中居住了15年,且月租竟高達330歐元(約合2736元人民幣)!媒體稱該事件是法國“最辛酸的紀錄”。兩件“蝸居”事情讓法國民眾情緒高漲。在網(wǎng)上,大家不僅指責房東冷酷,還紛紛曬出自己曾經(jīng)或現(xiàn)在在巴黎的房租,大吐苦水。大多數(shù)人稱在巴黎就像“住在壁櫥里”。看來,人人都向往的浪漫之都已很難找到更多的立錐之地了。
駐瑞士特約記者楊樂坤:
不吃帶殼的瓜子
瓜子深受中國人喜愛,不過在瑞士卻難見瓜子蹤影,因為這里有個獨特的飲食觀念和禮儀:放進嘴里的東西不能再取出。而且,在瑞士人看來,嗑瓜子的動作很不雅。超市里只銷售剝?nèi)ネ鈿さ墓献尤?,用來制作糕點。
同樣,因為魚刺僅憑刀叉很難剔除,又不能吃下魚肉再吐出魚刺,這里的人很少吃刺多的淡水魚。常吃的鱈魚是切割好的,基本無刺;而金槍魚被做成了魚醬,用于制作三明治或沙拉。這樣的飲食習慣決定了他們在吃面條時,既不能吸,也不能將面條咬斷,而是先叉取適量的面,將叉子抵在勺子上,然后旋轉叉子,讓面條順勢纏繞在其上,直接放入口中。在瑞士,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吃西瓜也不吐西瓜籽,一般都是囫圇吞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