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我讀《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時,我都會情不自禁地淚流滿面;每當我給媒體同人講解有關焦裕祿的故事,講解穆青和林縣紅旗渠勞模任羊成的故事時,我都會忍不住哽咽,而不得不靠極強的克制力才能把故事講完。
可在前不久,有一個朋友告訴我,一些年輕的媒體同人說,他們先前在蘭考采寫有關焦裕祿的報道時,卻完全找不到我所說的那種淚流滿面的感覺。朋友說,年輕的媒體同人深感困惑。面對這樣的疑問,我告訴朋友,年輕同人有此困惑,說明他們開始了思考,說明他們開始尋找問題的根源和答案,這讓我看到了希望。
但是,今天我要說,困惑中的年輕的媒體同人,你可知道,你為什么不能淚流滿面?那是因為你我不僅僅是成長在不同的年代,有著不同的生活,而是因為你我有著不同的價值觀。
眾所周知,改革開放伊始,國門洞開,西風漸進,以自我為中心的價值觀開始侵入我們一代又一代年輕人的心。
客觀地說,自我意識的覺醒,是社會的一大進步,但一切都以自我為中心,以自我來衡量一切事物,并將之作為衡量一切是非的標準,那這個人勢必就會走入病態(tài),而這種病態(tài)的人構成的社會,勢必也是一個病態(tài)的社會。
留心我們的日常生活,以自我為中心的狀態(tài)在不少地方都可以發(fā)現。拿現在的孩子來說,不少孩子都顯得非常的“獨”,這不僅反映在不跟他人分享食物、玩具這些小細節(jié)上,更重要的是不少孩子的思維模式,在考慮問題的時候,大部分都是只從自我的角度出發(fā)。
于是,這種從孩提時代養(yǎng)成的習慣,便左右了我們許多人,使我們許多人都是有意、無意地生活在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中,而那種“大公無私、公而忘私,毫不利己、專門利人,舍己為人”的美德,年輕的一代便同其漸行漸遠。
于是,不忿自己被人酒后粗言穢語辱罵,“90后”湖北籍女子魏某紅找人教訓“仇家”,致使對方被刀捅成重傷;因為不滿家里對自己管教得嚴,周口市18歲的高中生花錢雇人殺死了自己的親生父親和姐姐;在昆山一家企業(yè)打工的崔某,僅僅因為合租女孩不愿借錢給自己,他就痛下狠手,結束了一個年輕女孩的生命……諸如此類,我不敢妄斷是不是能影響到我的年輕媒體同人的價值觀,但這至少說明以自我為中心的價值觀,使我們的社會價值體系出現了扭曲。
而我為什么會淚流滿面?
那是因為,當我每每讀到“當群眾最困難的時候,共產黨員要出現在群眾面前”“他心里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活著我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你們把沙丘治好”時,焦裕祿那種無私奉獻、一心為民的畫面就會出現在我的面前,我都會深深地被其中的精神所打動,我都會沉浸在固有的價值體系中。而正是這“親民愛民、艱苦奮斗、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焦裕祿精神”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為了中國的革命、為了中國的經濟建設、為了中國的改革開放前赴后繼,這樣的價值體系曾經構成了我們社會的主流標準。
遺憾的是,當我們年輕的一代在追求多元化價值體系時,淡化了這一主流價值觀,從而導致了我為無私奉獻精神淚流滿面時,有一部分年輕的媒體同人出現了困惑。因為,那是我們的價值觀有所不同。
因此,完善乃至重建我們的價值體系則顯得尤為重要,甚至可以說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