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處于由青少年向成年轉變關鍵時期的大學生心智還未臻成熟,對社會和人生的認識極易產生偏差,加之當前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各種文化現(xiàn)象相互沖擊,更容易造成大學生心理的迷茫感和挫折感,在這一背景下,如何認識大學生的心理發(fā)展,并根據引發(fā)其心理問題的各項因素進行積極的疏導教育,就成為了學校和社會都必須充分重視的重要課題。本文分析了引發(fā)大學生產生挫折心理的諸多因素,希望以此作為借鑒和著手點,提出切實可行的意見和建議,采取積極的教育對策,使大學生的挫折心理朝著積極的方向發(fā)展。
關鍵詞:大學生 挫折心理 原因 教育對策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3)04(b)-0244-02
一般來說,挫折是個體從事有目的的活動時遇到無法克服或自認為是無法克服的障礙,致使其目的無法實現(xiàn),需要和動機無法滿足所產生的一種緊張心態(tài)和情緒反應,通常表現(xiàn)為強烈的焦慮、抑郁、恐懼或憤怒等負性情緒反應以及攻擊、無助甚至是自殺等消極行為。人在不同的時期面臨著不同的人生課題,挫折心理就是人在解決這些人生課題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種普遍的心理現(xiàn)象。處于由青少年向著成年轉變關鍵時期的大學生心智還未臻成熟,特別是在當前競爭日益激烈、社會呈現(xiàn)多元化發(fā)展、各種文化現(xiàn)象猛烈沖擊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的心理發(fā)展及其疏導教育已經成為了學校和社會都必須充分重視的重要課題。
1 引發(fā)大學生產生挫折心理的因素分析
1.1 客觀因素分析
引發(fā)大學生產生挫折心理的客觀因素是指不以大學生的主觀愿望為轉移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多因個體環(huán)境或社會環(huán)境等外界紛雜的現(xiàn)實造成自身困難與限制,使個體動機不能滿足,目標不能實現(xiàn)而產生心理挫折。具體而言,這些客觀因素通常主要來自自然、社會、學校和家庭等幾個方面。
(1)自然因素。
自然環(huán)境因素是指非人為力量所造成的時空限制、自然災害、突發(fā)事故以及人世間的生老病死等,與社會等因素相比,因自然因素而引發(fā)的大學生心理挫折較為少見。
(2)社會環(huán)境因素。
社會環(huán)境是指個體在社會活動中所受到的政治、經濟、道德、風俗、習慣以及人際關系等條件的限制,如社會道德規(guī)范對自我的約束、學生關系緊張等。調查顯示,當前社會中的不公平競爭、炫富、攀比等不正之風對大學生的心理影響最為顯著。若學生不能在正確的引導下積極分析和理解這些社會問題,就很可能因觀念的錯誤而沉浸在迷茫和失望等不良情緒中。特別是對那些心理較為敏感脆弱的學生,往往即使是極微小的環(huán)境因素也可能致其產生巨大的挫折感而陷入痛苦之中。
(3)學校因素。
作為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校園環(huán)境對學生心理的影響來自方方面面。例如,教學設備落后或不足,教材內容陳舊、不實用,教師的教學態(tài)度不認真、教學方法不當、管理方式欠妥,業(yè)余活動貧乏,所學專業(yè)不理想,不適應大學的學習而出現(xiàn)的學習困難等,這些因素都有可能使學生產生失望和不滿,從而產生挫折心理。
(4)家庭因素。
現(xiàn)代社會,家庭變故較大,單親家庭、后組合家庭增多,而這往往會成為造成大學生挫折心理的重要因素。目前,除因家庭變故使學生感到自卑、孤獨、無助等強烈的心理波動外,隨著攀比之風由社會波及校園,學生也開始有意無意地將自己的家庭條件與其他同學比較,而一些家境不好的同學便因此而產生了自卑情緒。
1.2 主觀因素分析
大學生挫折心理產生的主觀原因主要是指某些隨著大學生的主觀愿望而變化的條件。青年學生在由不成熟趨向成熟的心理發(fā)展過程中,由于心理發(fā)展的不平衡性、兩面性和兩極性的特點,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不平穩(wěn)狀態(tài),因而他們常常強烈地體驗到內心所發(fā)生的種種矛盾和沖突,從而產生挫折心理。
(1)個體生理因素。
處在青春期的大學生往往對自己的生理特征非常重視,一旦體型、容貌未能達到其理想水平和狀態(tài),便可能產生較大的挫折感,如感到自己因長相不出眾而無法取得異性的注目,由于身材偏胖、過于矮小、或口吃、脫發(fā)等生理缺陷產生自卑心理等,從根本上說,由此類因素引發(fā)的挫折感來自大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社會價值取向的影響。
(2)大學生活的不適應。
大學生們經過高考后進入到大學校園,相應的社會角色從中學生轉換到大學生,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會有一部分人產生不適應的情況。有的大學生入學后在 生活、學習以及社交等方面會很不適應,飲食無味,坐臥不寧,懷戀舊友等。而且中學里的教育模式,容易導致學生的主動性不高,只有少部分學生會主動找老師訴苦。因此他們的心理情緒無處抒發(fā),碰到困難不知所措,內心苦悶,特別是“90后”大學生多是獨生子女,家境條件較好的學生,從小受到家庭無微不至的照顧,到陌生環(huán)境后,獨立自主能力較差,而有些來自相對落后農村的學生對大學生活感到明顯焦慮,在經濟、語言、個人習慣等方面都需要慢慢適應,久而久之,便會產生受挫心理。
(3)學業(yè)中的挫折。
相較于高中而言,大學教育更要求學生自主學習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而面對陡然寬松的大學學習環(huán)境,一些學生出現(xiàn)了自我要求降低,時間管理不善等問題,導致學習成績的下降。由于學習環(huán)境和學習方法的改變,有的學生成績一落千丈,學習壓力加重,整日生活在抑郁的陰影里。而另一些大學生對所學專業(yè)毫無興趣,學習上動力不足,上課聽不進,作業(yè)抄別人,明知不對,但難以改正。這種心態(tài)從低年級延續(xù)到高年級,隨之就會產生受挫心理。
(4)自我期望值過高。
大學生多為中學的佼佼者,有著一定的心理優(yōu)勢,對自己的期望往往更多地從個人主觀愿望出發(fā),從而忽視了客觀制約因素,期望值過高,人為的拉大自我期望值與實際實現(xiàn)值之間的距離,以致目標難以達到,在心理上產生了挫折感。
(5)經濟、生活條件的差異。
大學生相互攀比、炫富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有些大學生因自身家庭生活條件較差而感到不如他人;有些則因為沒考上重點大學或所學專業(yè)不理想等等都會導致心理挫折。此外,自理能力差也是產生挫折心理的重要原因?!?0后”的大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學校教育、家庭都忽視了對孩子進行挫折承受力、意志品格、輸得起思想的培養(yǎng)鍛煉,很多學生缺乏獨立生活能力,因而在獨立性要求較高的大學生活中屢遭碰壁,產生挫敗感。
(6)人際、戀愛交往上的失利。
大學生們來自于不同的城市和地區(qū),每個人在成長經歷、行為習慣、興趣、愛好、性格、人生觀、價值觀等各方面存在很大差異,人際交往情況較為復雜。由于自身的原因,有些大學生由于自我評價不當,或自命不凡、驕傲自滿,或極度自卑、性格孤僻,因此無法與他人和諧融洽地相處,人際關系緊張,往往為此而苦惱不堪。除此之外,隨著成熟的性生理與不成熟的性心理之間的矛盾交織在青春期的大學生身上,許多大學生對愛情的涵義和本質理解不深,加上某些網絡、影視、書籍對性愛的宣傳,導致有些學生無法正確對待友情與愛情。一旦戀愛受挫,就表現(xiàn)出頹廢、煩躁,甚至會出現(xiàn)攻擊性行為或導致精神疾病。
(7)就業(yè)競爭的壓力。
隨著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大眾教育逐漸取代了精英教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新的特點。而面對不斷擴大的招生規(guī)模,大學生就業(yè)的難度正不斷加大,隨之產生的就業(yè)心理壓力也就越來越成為新時期大學生必須面對并予以正確對待的問題。一旦學生對自己的評價失準,將期望目標定得太高,就往往會在擇業(yè)階段面臨更為嚴峻的考驗。加之目前社會上擇優(yōu)選材的機制尚不健全,對學生能力的考察方法也相對單一且不夠規(guī)范,這就更使大學生們對前途感到迷茫,對未來就業(yè)的擔憂恐慌以及競爭的壓力都是導致大學生產生挫折心理的重要因素。
2 提高大學生挫折承受能力的方法與途徑
由于每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同、自我調適能力不同,反映出來的強度大小也不同,因此,大學生遇到挫折后,會有不同的反應方式和行為表現(xiàn)。總體上可以分為三種:一是積極的反應方式,指不失常態(tài)的、有控制的、轉向擺脫挫折情境為目標的理智性反應,如升華、增強努力、改變策略再嘗試、尋求其他方面補償等;二是消極的反應方式,指失常的、失控的、沒有目標導向的情緒性反應,如攻擊別人以泄怒氣、倒退、固執(zhí)、厭世等;三是妥協(xié)的反應方式,以讓步的方式避免沖突或爭執(zhí),如自我安慰、自我掩飾、推諉責任等。人對挫折的反應還往往表現(xiàn)為悲觀、失望、自責、怨恨、壓抑、緊張、冷漠、焦慮、膽怯、畏縮等負面情緒,這些情緒往往在個體的日常生活和行為中交替出現(xiàn),極易形成心理障礙和心理疾患。那么面對這些問題,我們就要加強對大學生的挫折教育,提高大學生的挫折承受能力,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優(yōu)化個體心理品質。
2.1 努力改善社會環(huán)境
作為引發(fā)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挫折源,社會因素的改善也是幫助其樹立正確價值觀的重要途徑之一。尤其是在提倡思維創(chuàng)新和文化多元的時代背景下,各種文化問題和社會問題不斷涌現(xiàn),極易給對社會了解不深的大學生造成心理上的困惑,這就需要社會拿出合理、科學、配套的改革措施,減少矛盾和不公,為大學生進入社會營造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對于教育者而言,則要善于根據時代的變化,及時更新落后的教育體制,使大學生學有所成,形成科學的自我評判標準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從而把受挫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2.2 加強學校方面的疏導教育
(1)各高校應加強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認識,重視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的積極意義和作用。首先,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著意添加挫折教育內容,并強調德育教育中學生心理修養(yǎng)的建設。挫折教育應從大一新生開始,針對其不同學年將面臨的不同問題與心理特點,創(chuàng)造情境并進行專項強化訓練,以期通過疏導和培訓改善學生在遭遇壓力與挫折后的不良心理狀態(tài),幫助其建立起挫折意識。此外,還應引導學生建立健康的人際關系網絡,使學生在積極、友善的環(huán)境中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從而提高其面對壓力時的承受能力。
(2)學校要積極推行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參觀孤兒院、敬老院、特殊學校等;引導大學生積極參加實踐活動,讓他們能更好地認識社會,了解民情,加強他們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增強他們對挫折的認識,自覺接受挑戰(zhàn)和困難。
(3)應為學生營造輕松、愉悅的校園氛圍,為學生釋放學習和生活壓力提供有效的途徑。通過積極參加各種文化娛樂活動,學生們在獲得同伴支持和關心的同時,也提高了對自己信心和認同感。在各項活動的策劃中,應參考學生的身心特點和社會流行性,提高其參與熱情,并在籌辦過程中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強化其處理日常事務、協(xié)調人際關系等方面的實際能力,激發(fā)其解決問題和戰(zhàn)勝困難的決心和勇氣。
(4)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心理咨詢。高校應通過開展心理測試、心理咨詢、心理教育課程及團體輔導活動等為其提供科學、及時的教育與指導,使其增強理智戰(zhàn)勝挫折的心理素質。心理咨詢師應尊重、關心受挫大學生,尊重他們的人格,耐心傾聽他們的訴說,鼓勵他們吐露自己的真實情感,引導他們進行合理的情感宣泄,幫助學生建立積極的心理防御機制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2.3 發(fā)揮好家庭與社會、學校的協(xié)同作用
要做好大學生挫折心理教育,單方面是很難完成的,因此必須發(fā)揮社會、家庭以及學校的協(xié)同作用。家庭要重視孩子的身心健康,不要一味的溺愛,鼓勵孩子要自力更生,創(chuàng)設條件讓子女體驗生活的艱辛,磨煉他們的意志,提高孩子對挫折的承受能力。
2.4 引導大學生進行自我調適
(1)大學生們應學會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正確設定生活的目標,調整自我抱負水平,同時在前進中調整自己的目標。如果在目標實施過程中,發(fā)現(xiàn)自己設定的目標與實際沖突,前進受阻,就要及時調整目標,以便繼續(xù)前進。對于遠大目標,要把它分解成中期、近期和當前目標。這樣,就可以在成功時體驗到愉快和滿足,逐步提高自信心,又能在失敗挫折后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最終戰(zhàn)勝困難,取得最后的成功。
(2)加強實踐鍛煉,可以讓大學生更好地了解社會、適應社會、體驗生活,培養(yǎng)良好的人格品質,從而減少挫折的發(fā)生。大學生們在校期間,應積極參加社會實踐、軍訓、勞動服務、社區(qū)援助、文體競賽、勤工助學、野外生活訓練、專業(yè)實習、見習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可以使大學生漸漸形成獨立自主的習慣,擺脫對父母、老師的依賴,同時也培養(yǎng)獨生子女大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進而增強抗挫折能力。
(3)大學生們要在平時的生活、學習、工作中努力與人建立良好的人際交往關系,學會處理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與情感,同時,在遭受挫折時選擇合理的方式、方法進行發(fā)泄,比如聽音樂、找朋友傾訴、運動等等。
(4)積極尋求心理咨詢。生活中有些問題無法自己解決或找不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時候就要懂得去求助,也就是尋求心理工作者的幫助。大學中設立心理咨詢中心,處于挫折中的學生可以通過心理輔導或個別交談,排除心理障礙,達到擺脫矛盾、穩(wěn)定情緒的良好效果。
3 結語
作為一個高素質、高層次的青年群體,大學生是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將在未來的學習、工作、生活中,逐漸成長為推動社會發(fā)展的中堅力量,必須具備積極面對挫折與困難的良好心理素質。因此,社會、學校、家庭都應對其發(fā)展中的心理問題加以重視,幫助其在大學階段正確認識人生中可能發(fā)生的挫折,并掌握正確對待和調節(jié)各種心理問題的策略和方法,通過不斷加強自身的心理素質建設,逐步形成全面發(fā)展、適應時代特點的健全人格。
參考文獻
[1]車文博.心理咨詢大百科全書[M].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2]朱智賢.心理學大辭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
[3]馮江平.挫折心理學[M].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
[4]李海洲,邊和平.挫折教育論[M].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
[5]韋春北.當代大學生耐挫力現(xiàn)狀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06(6).
[6]李妮.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探詢[J].社科縱橫,2004(6).
[7]陳火欣,劉持偉.談大學生挫折承受能力的培養(yǎng)[J].中國電力教育,2009(10).
[8]提東.高職生的挫折容忍力及培養(yǎng)[J].張家口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3(3).
[9]吳雪梅.當前大學生挫折心理成因及其教育對策[J].重慶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