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忘年交的中青年作家中,我與徐迅的關(guān)系是比較密切的,不僅在文學方面,在政治理論方面,也有很多共同語言,仿佛沒有“代溝”的感覺。我們同住北京,卻又不能經(jīng)常聚會暢所欲言——他太忙,也太累!
我常常面對著他那厚重的幾部散文作品,還有其他作家贈我的許多作品,陷于深深的自責之中,一種負債似的自責!我總是把同他們的接觸和閱讀他們的作品,當是一種精神的享受。
他那清瘦、單薄、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形象告訴你,他不是從礦井里“爬”出來的作家,他是現(xiàn)代文學大師張恨水先生的小同鄉(xiāng)。
如同許多礦工作家走向社會受到歡迎一樣,作為著名散文作家的徐迅,同樣受到煤礦的歡迎,并被推舉為中國煤礦作家協(xié)會的副主席兼秘書長,還擔任《陽光》雜志社的社長兼主編。他既完成了對張恨水的研究任務(wù),出版一部厚重的《張恨水家事》;同時對煤礦文學創(chuàng)作的繁榮和發(fā)展、對礦工作家隊伍的成長和崛起作出了應(yīng)有的奉獻。于是,我總奉承他“比張恨水幸運!”既沒有像魯迅當年告別故鄉(xiāng)“異地謀生”的悲涼感,也沒有像張恨水那樣到處漂泊流浪的苦惱。他的心情坦然、平靜而自豪!
但是,他同魯迅、張恨水一樣,深深地懷念著他的故鄉(xiāng)!
收錄在《某月某日尋訪不遇》這部集子里的短篇小說,每篇都在兩千字左右,是以一種散文化的舒暢筆法,展現(xiàn)了他的故鄉(xiāng)——皖西南丘陵小縣的風情景觀、人情世故。所以我把它們定位為“散文式的小說”。雖然由于篇幅所限,故事顯得片斷,人物形象也只取其一個側(cè)面;但卻真實地反映了作者對生他養(yǎng)他的故鄉(xiāng)、故土懷有刻骨銘心的記憶和懷念。而且故事里的人物、情節(jié)、細節(jié)都那么生動傳神,語言精煉簡潔,并適當?shù)厥褂昧朔窖酝琳Z。具有濃重的地域特色和歷史特征。是一部接地氣的作品。
故事的時代背景,發(fā)生在上世紀末,國家經(jīng)濟轉(zhuǎn)型時期,工商業(yè)由計劃經(jīng)濟向市場經(jīng)濟轉(zhuǎn)軌;農(nóng)業(yè)由“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向“分田到戶”轉(zhuǎn)軌。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在這社會變革時期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人性、人情的變與不變的矛盾沖突。
一
老一輩,對傳統(tǒng)美德思想陣地的堅守和對兒孫后代的期盼,擔心日子過好了后代出“敗家子”。
看了《九十老奶》,很自然聯(lián)想到魯迅小說中的“九斤老太”,她總是嘮嘮叨叨夸耀自己的男人生下來就九斤重,而下一代卻是八斤或者七斤半,結(jié)論是一代不如一代。——畢竟時代不同了,九十老奶對新社會充滿愛慕和歡欣,她要發(fā)揮自己的專長和愛好,為促進社會的和諧做一點兒有價值的奉獻(升華一下,也可以說是“九十老奶美好的人生觀”),她把嫁妝留存下的絲線,做一些繡花絲帶,肚兜、圍裙、童鞋等物件,分送給鄰居。卻被“干部們”批為“拉攏人”,她驚惶失措,“洗手”不干!改革開放,市場經(jīng)濟,這些小物件被稱為工藝美術(shù)品,可以換錢了,她很高興,不計價格,給錢拿走,只求一個樂和。卻又被退休的兒子指責為“丟丑”,甚至把她困在屋里不準出門。九十老奶左右為難,抑郁而死,誰之錯?——“極左”。
曾經(jīng)是紅軍英雄的《焦二奶》,因部隊失散流落異鄉(xiāng),新中國成立后,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那個年代,因“來歷不明”被批斗、管制;但她革命意志不變,忍辱負重,始終密藏著紅軍暴動時那面紅旗。直到弄清她的身份,落實政策,承認她是“老革命”。她卻拒不接受,她悲傷、她寒心,她暗暗地唱紅軍歌曲以示發(fā)泄。她把紅旗深深地埋在地洞里,埋在心里!她發(fā)現(xiàn)兒子偷走紅旗賣給文物販子,大罵兒子是“敗家子”,倒吸一口冷氣,栽倒在埋紅旗的地洞里——一個颯爽英姿的女紅軍戰(zhàn)士的形象,久久地聳立在這塊貧瘠的土地上,留給后人的是無盡的傷感和悔恨!
《涅槃》中的外婆,是“土改”中的一面旗幟,丈夫犧牲在抗美援朝的戰(zhàn)場上。作為老烈士“五保戶”,受到全村人的敬重;唯獨負擔“五?!钡娜龖羧思?,多方刁難、虐待和謾罵。外婆總是以寬厚仁慈應(yīng)對,勸告憤憤不平的外孫不要激怒,要諒解“家家都有難念的經(jīng)”,要感謝公家的照顧。外婆用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譽感支撐自己的后半生,用所有的母性與親情的愛澆灌了外孫的人之初,也用這種榮譽感教育外孫的成長。
年逾古稀的奶奶,在兒孫的心目中是個“兇煞神”。她總是氣勢洶洶地教訓兒孫要勤儉持家、要節(jié)約樸實,不然沒吃的要喝西北風。最讓兒孫們刻骨銘心的是,她面對著孫子的雙卡收錄機,撕心裂肺地哭訴家史:她七歲死了爹娘,哥嫂養(yǎng)不起,做了童養(yǎng)媳,砍柴、下河、挨打受罵、吃不飽穿不暖。那年日本鬼子來了,抓走你跛子大爹,奸殺了你大姑奶奶,刺死你小姑,我用手挖坑把她埋了——兒呀兒,如今日子過好了,你們身在福中不知福,我做童養(yǎng)媳時哪像你們!——奶奶在憶苦思甜,奶奶在進行傳統(tǒng)教育?!赌棠滩凰馈?,奶奶的精神不死!年屆不惑的孫子還深深地記得,十歲時,奶奶為了維護家族的聲譽打他那一巴掌。
二
改革開放,給人們提供了各盡所能發(fā)家致富的機會,卻引起“致富”和“妒富”的矛盾沖突。妒者不惜“嫉人”于死地,而能者則于“死處”求勝。
《瞎爺》原是公社的生產(chǎn)隊長,分田到戶他不要;他眼力不好,卻會說書,什么《薛仁貴征東》《哪吒鬧?!贰栋啄镒印罚v古聊白,吐沫星子亂飛。給人以樂,自得其樂。外出一年,人累瘦了,腰包卻鼓起來了。于是,眼紅的便向上告狀,說他宣傳迷信“詐錢”。于是,他被關(guān)進鄉(xiāng)政府的“小房子里”,于是他氣急敗壞病而拒醫(yī),于是抑郁而死!
《辣子嫂》丈夫肺癆病無力種田,她風風火火進省城學會養(yǎng)蘑菇,縣里扶持,銀行貸款,成了養(yǎng)殖專業(yè)戶,賺了錢蓋起新房?!伴L舌婦”們的流言蜚語跟蹤而來:說她能貸款是因為給銀行“放騷”。偏在這時銀行催她還貸,因管理不善,雜菌感染,蘑菇霉爛,丈夫聽信謠言,向懷孕的辣子嫂施暴!辣子嫂難以忍受這精神的屈辱,羞恨交加,投塘而死!
《孝女》因年幼無知,除夕夜纏著父親要錢買花衣,父親人窮志短,感情脆弱,羞愧難當,投皖河而死。于是孝女便被人罵為氣死父親的“掃帚星”。村里姑娘紛紛出嫁,她卻成了“剩女”。但她不氣餒,挺身而出辦起“淘沙場”,不到一年,竟成了遠近聞名的“萬元戶”,帶動全村以至滿河滿汊都出來淘沙。于是孝女乘機張羅成立淘沙公司,眾人仍嫌她是“災(zāi)星”,不予理睬。孝女一怒之下,考上“新世紀新星歌舞團”,“長舌婦”們又罵她“不是正經(jīng)貨”。幾年之后,鄉(xiāng)親們從電視里看到一個“紅歌星”——不過她不叫孝女,而叫“婉女”了。
中國是幾千年的農(nóng)業(yè)大國,農(nóng)民作為一個階級,有勤勞樸實的一面,也有狹隘自私愚昧落后的一面,嫉妒,就是愚昧和自私的衍生物。他們的思維邏輯就是:只準我富,不準你富;我窮,你應(yīng)該比我還窮;你富我就整你,甚至用“舌頭壓死你”。他們主張“你有我有全都有”的絕對平均主義,這就是農(nóng)民的劣根性,是唯心主義的;唯物主義辯證法告訴我們,一切事物的發(fā)展都是從不平衡到平衡,受窮可以“齊步走”,致富就必須讓一部分(能)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后富,然后共同富裕。靠《樹神》吃供品的阿Q式人物“五佬”和不種田吃救濟的“憨伢”,只有人嘲笑,卻無人嫉妒。于是故鄉(xiāng)便演繹出一幕幕悲劇、鬧劇和傳奇,作者把那個年代故鄉(xiāng)生活的真實演變成藝術(shù)的真實,讀來別有一番滋味。
三
面對改革開放市場經(jīng)濟,最是騷動不安的是那些青年男女,他們對愛情、婚姻、前途、事業(yè)的追求和向往,心情的惆悵、彷徨和沮喪,是那個年代農(nóng)村生活的一大特征。作者懷著親切的同情,為他們吶喊。
高考落榜的《王銀亮》,回鄉(xiāng)當民辦教員,與女青年彩彩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很自然地進入愛河;但好景不長,縣里下了文件:“1978年以后招收的民辦教師一律辭退。”原來看重王銀亮的彩彩爹,對他們的愛情斷然拒絕。王銀亮心灰意冷,惶恐焦躁中竟然要帶彩彩私奔,并放火燒了彩彩家的茅房,于是,王銀亮進了派出所。彩彩蔫了,王銀亮傻了!
在《綠太陽》沐浴下成長起來的滬子是幸運的。他憑自己的品行和才干競爭上崗當上護林員,身穿警服成了英雄。雖然遭到辣子娘的嫉恨,卻贏得美麗善良女子荷蓮的愛情和全村人的尊敬。
火熱的太陽曬得人火燎燎地疼,害著嚴重肺癆病的老黑,氣喘吁吁地扶著犁把和大沙牛一起痛苦地掙扎著。大聲地吆喝兒子“你滾回去看書去”。老黑決心要兒子考大學,以改變古老的諺語“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打地洞”。但兒子不忍心耗盡父親的心血圓他的大學夢,他猛然奪過犁把,“不學ABC,一樣干革命”。顯然,兒子要在農(nóng)業(yè)戰(zhàn)線上干出一番事業(yè),為自己、也為國家爭一份光榮!
許多青年人都希望走出去,走出自己的老屋,走出腳下這貧瘠的土地,走向社會,開眼界闖事業(yè);事實上,走出去也不可能《一路平安》,但是“我”必須走?!拔摇币呀?jīng)是在地方國家機關(guān)拿上公文包的人了,雖然心情憂郁沮喪,但要守紀律,要盡職盡責。走,不能性急,那年月要等待的事情太多:在冰天雪地里等那招手難上的破汽車或小三輪,食堂里排隊等買飯,鍋爐房等開水,戀愛等對象,結(jié)婚等房子……身材瘦弱、一臉斯文的張文,心情煩躁想《找人打架》,結(jié)果被人打得鼻青臉腫,眼鏡脫落,遭到醫(yī)生的一頓奚落,仍然憤憤不平!令人懊喪的是狡猾的老鼠也以張狂的姿態(tài)欺侮人,偷吃他的口糧,啃壞他的圖書,咬破他的蚊帳,于是,他忍無可忍,憤起《抵抗》,結(jié)果又鬧出許多笑話。
作者以同情和憐憫描述了這些生活瑣事,給讀者的是什么?是文學藝術(shù)的“寓教于樂”吧。
四
酒,是中華民族飲食文化之珍品,也是中醫(yī)藥文化之精品。但在社會變革,經(jīng)濟轉(zhuǎn)型時期,它的價值、命運和聲譽也隨之變化。智者可以用它激勵心靈,創(chuàng)造傳奇:古有“李白斗酒詩百篇”“曹操煮酒論英雄”;今有國寶學者、九十高齡的季羨林以酒為長壽之友。在社會的人際交往中,以酒作媒,也可成就一番事業(yè)。但是,如果為愚人所用,特別當它登上官場的餐桌,就會變成奢侈品,甚至毒品!在人民群眾中聲名狼藉,遭人唾棄!
《等人吃飯》在這些短篇中是最長的,也可以說是思想性藝術(shù)性俱佳之作。它沒有直露地描繪官場餐桌上那種推杯換盞、猜拳行令、呼天嚎地,丑態(tài)百出的場面。而是通過鄉(xiāng)辦主任楊和尚“等人不遇”的生活經(jīng)歷,巧妙地揭示了一個鄉(xiāng)政府機關(guān)貪污腐敗的內(nèi)幕。鄉(xiāng)政府駐地面臨國道,于是由國庫開支沿國道建起一些可以吃喝、住宿、打麻將的飯店。南來北往的上級機關(guān)官員常到附近釣魚玩樂,自然也就是飯店的???。楊和尚的父親曾擔任過鄉(xiāng)政府“計生委”干事,這是個肥差;好煙、好酒、好禮品來者不拒,“革命小酒天天醉”。并通過向上送禮,使楊和尚由一個小學教員榮升為鄉(xiāng)辦主任,一個響當當?shù)墓杉壒賳T。他唯一的任務(wù)就是迎來送往,陪客吃喝。國道上車來人往絡(luò)繹不絕,但他要等的“小車”卻一天未見。于是他為官員們準備的酒席,便由他的狐朋狗友飽餐一頓。
楊和尚洋洋得意,經(jīng)??湟f:“我的肚子像國庫一樣,吃了空,空了吃;國庫吃不壞,我的肚子就吃不壞?!睏詈蜕羞@句話可以視為貪者的“經(jīng)典”。當時官場上就流傳著這樣的諺語:“不吃白不吃,白吃誰不吃……”
楊和尚跪在奄奄一息的父親床前,等候遺囑,父親垂死掙扎,擠出兩個字:“酒,酒。”旁觀的親友們都笑了,“這死鬼喝酒把肝都喝壞了,臨死還要喝酒。”隨后,父親用最后一口氣接著說:“你,不,要,喝,酒。”頭一歪,閉上了眼睛。
還是母親的結(jié)束語語重心長:“喝一生的酒,丟一生的丑?!?/p>
改革開放三十年,徐迅的故鄉(xiāng)像全國一樣,肯定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期待他第二部具有故鄉(xiāng)情結(jié)的小說集出版。
成善一:88歲抗戰(zhàn)老兵,原煤炭部政工干部。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有上百篇政論和文學作品發(fā)表于各大報刊,出版有《活著,不要辜負生命》《活著,要有點精神》等多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