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2008年開始中短篇小說寫作的,在這之前我已經寫了兩部長篇,寫長篇之前我寫了多年的雜文隨筆。就在朋友們?yōu)槲业拈L篇創(chuàng)作鼓掌叫好,希望我繼續(xù)寫下去,成為某某三部曲,并為我想好了第三部長篇和三部曲的名字時,我突然中斷了長篇小說的寫作。我覺得長篇小說雖然分量重,寫起來也過癮,但實際影響并不大,除非寫得特別好,或成為暢銷書,或是小說名家,否則,一般讀者不買賬。如果中短篇小說寫好了,能夠在有影響的雜志上發(fā)表,比長篇影響力更大。
有了兩部長篇五十多萬字的歷練,我對小說的語言和掌控能力多少有了一點自信。關鍵是通過兩部長篇小說的寫作實踐,使我找到了屬于自己的敘事方式和表達方式。那一年,省作協(xié)舉辦首屆中短篇小說對抗大賽。這是省作協(xié)換屆后舉辦的第一個大型活動,也是安徽作協(xié)有史以來第一次舉辦這樣的活動。于是,我把剛寫成的第一個中篇寄去了,結果還獲了一個獎。同時,我把剛寫成的第二個中篇寄給省內的一家大型文學雜志,也得到了編輯老師的肯定,雖然最終沒有發(fā)表出來,但他們的肯定堅定了我寫作中短篇的信心。2009年外省一家文學雜志發(fā)表了我一個短篇,2010年第9期《鴨綠江》雜志頭條推出我的中篇《逃離》,并配發(fā)作者簡介和照片, 2011年第12期《青春》雜志又以頭條位置推出我的中篇《初潮》。在這里我要特別感謝《鴨綠江》編輯部主任郝萬民先生和《青春》編輯部主任育邦先生。我與這二位先生素昧平生,是他們的敬業(yè)精神把我的作品從大量自由來稿中發(fā)掘出來的。我的小說不是那種特別搶眼的作品,需要仔細品讀才能品出其中的味道,這就需要編輯的細心。
前幾天我到南京參加高級職稱評審面試,其中有一道題目就是問我這么多年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最深的體會是什么?我的回答是,堅持。只要堅持不懈地寫下去,總會有收獲的?,F(xiàn)在我每年只寫兩到三個中篇,大部分時間都用來讀書,爭取寫一個成一個。目前我已經寫出中篇小說十多個,大部分都已發(fā)表或即將發(fā)表。
我的中短篇小說幾乎都取材于我熟悉的生活,都是發(fā)生在我身邊的事情。我認為,一個作家,只要把自己熟悉的生活想深寫透就可以了,《高就》也是這樣?!案邚V成”就曾經是我的鄰居,我們樓上樓下住著,是那種集體宿舍的筒子樓。夏天的夜晚,孩子們在一起瘋玩,大人們就在大平臺上乘涼、吹牛、聊天。我發(fā)現(xiàn)他記憶力特別好,口才也好,多少年前的某某人某某事,他都說得頭頭是道。他給我的感覺是知識淵博,憤世嫉俗。我還知道他是重點大學畢業(yè)的,是從外地調來的,一直不得志,連入黨都解決不了。后來我們先后買了房子都搬走了,幾乎沒有了聯(lián)系。突然有一天,我在本市日報上看到他的名字,就像我小說中寫的那種公示名單,心里一動。這事過去很久了,有一次下班路上我碰到他。他家距離單位有好幾站路,我問他怎么不坐車,他說他每天上下班都是步行,就是想鍛煉身體。由于好幾年沒有見面,我就問他在哪兒高就,他說還在那兒。我說上次考試那個職位呢?他說不知道,一點兒消息都沒有。后來我向一位組織部的朋友打聽,他說那事早作廢了。可是不久那事又兌現(xiàn)了。我覺得這中間肯定有什么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于是我就把它寫成小說了,小說里我弄得很清楚很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