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 賓|雷士照明創(chuàng)始人吳長江 /《iLOOK》雜志出版人洪晃
一個沈姓女主播的愛恨情仇,給原本就熱鬧的8月又增添了一劑娛樂猛料。硬闖香閨、46歲吳姓富商、“我在她身上花了1000多萬”,這些關(guān)鍵詞引爆了大眾的猜測狂潮。羨慕忌妒恨也好,狗血八卦獵奇也罷,1000多萬的“身價”讓人浮想聯(lián)翩。
新聞曝光不到一天,內(nèi)地上市公司的六位中年吳姓老總,無一幸免地都被列入猜想名單,莫名其妙充當(dāng)了第二男主角。猜疑者描述得繪聲繪色有理有據(jù),逼得其中三個主要“男主角”不得不出面澄清,有的拉上老婆助陣,有的調(diào)皮賣萌,有的鄭重其事……幸好,第四位還沒出來時,沈主播也發(fā)了一則聲明。“非前度男友”、“沒有吳姓富商”、“本人經(jīng)濟(jì)來源均為勞動所得”……化骨綿掌,舉重若輕,短短幾百字就把“烈火烹油”化為“擲鹽之水”。
沈主播的半億身份,也引來諸多猜測:難道有名就有利?以前說“人怕出名豬怕壯”,現(xiàn)在卻似乎是人要出名才更有“錢途”。于是,“演技不夠,事業(yè)線來湊”,“紅旗不倒,有名氣就好”,管他好名惡名,先出了名再說,有名了就有身份,有身份就有地位,有地位就有了錢,娛樂圈如此,其他圈亦然。
不過,有條勵志大師們常用的比喻倒是也有幾分道理:一罐可樂在超市里賣三塊錢,到酒店賣三十,到高檔大酒店就是八十。 一個人有什么樣的價值,有時候真是取決于處在什么樣的位置。
但正確位置要如何去找?所謂名利,名在前利在后,有名氣,有身份,真的就能抬高身價嗎?
《英才》記者攛掇了傳說中的一位“吳姓富豪”與名門痞女,展開了有關(guān)“名利”的探討。他們的看法,也許可以代表不同圈子里的主流觀點。
名和利很難分開
主持人:你認(rèn)同人有尊卑貴賤之分嗎?
吳長江:以我的成長背景來說,我從小就真心希望人人平等。但是,我的希望并不能代表全社會人的希望。至少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事實是,大部分的時候社會把人劃分成了三六九等。
洪晃:我堅信人人平等的普世價值觀。
主持人:你覺得名氣可以助長一個人的身份和“身價”嗎?
洪晃:名氣是什么?名氣是社會對一個人的認(rèn)知,你可以流芳百世,也可以臭名昭著。浮躁的社會里,大家都追求成名,其實這很虛無。一位很有名的藝術(shù)家和攝影師Lachapelle說,出名是出好作品的副產(chǎn)品,但出名本身是沒有意義的。我很同意這個觀點。
吳長江:名和利很難分開,利多了一定會帶來名。也許大部分逐利的人并不想出名,但又不得不出名。狂熱追名的人,一定是為了利。
有名氣并不是壞事,但關(guān)鍵是用什么方法、什么樣的價值觀去追名逐利。古人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大凡有道之財,會讓人尊重,否則會讓人唾棄。
主持人:“1000萬”對普通人來說,可能一生都掙不到。但對于女明星或者女主播來說,似乎就是不值太用心經(jīng)營的“買賣”,而也有人愿意為這樁“買賣”付賬。這是人們追名的虛榮心理嗎?
吳長江: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有人把愛情看得很重,即使當(dāng)小三也要有真愛。有人只要給錢什么事都干。
我是做實業(yè)的人,每天壓力很大,天天要想著為公司掙錢,對于愿意一擲千金去追星的人的心理,沒有時間去考慮,也不想了解他們的心理。
洪晃:你確定女明星和女主持認(rèn)為1000萬是不值得考慮的事情嗎?她們只是為了某種姿態(tài)擺Pose吧?
主持人:一些女星為名利而“脫”,不怕非議,快樂淘金。你覺這樣炒作自己是一種什么樣的心理?
洪晃:“脫”本身是個人選擇。如果女星是在做行為藝術(shù),“脫”就是她的一種手段,而作品我們也許還沒有看到。所以就“脫”這事情來說,不好評價。但如果“脫”是為了賺錢,這是個挺差的賺錢買賣,因為地球有吸引力,你身體的所有東西,包括價格都在下降,慢慢就賣不出價格了。
吳長江:每個人價值觀不一樣,求財?shù)氖侄尾灰粯?。像他們這樣的人想求財,又不愿意靠辛苦勞動、努力上進(jìn)去獲取,只能靠博出位,靠出名,迎合一部分人的心理。
不過,讀過書的人都知道什么叫氣節(jié),活得沒有氣節(jié)就是茍且偷生。當(dāng)然這世界上本來就什么人都有,我們厭惡的事情,對有些人來說充滿樂趣。
主持人:身份、身價是不是已經(jīng)成為社會衡量一個人的價值標(biāo)準(zhǔn)?
吳長江:從一切向“錢”看開始,財富名利,就成了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的唯一標(biāo)準(zhǔn)。我尊重每一個人,與他(她)的身份和身價無關(guān)。但是我又不得不承認(rèn),在這個社會想做成更多的事,有的時候的確需要有身份的標(biāo)簽。
洪晃:愚蠢的人是這樣的,看不到人的本質(zhì),只是看表面。
有內(nèi)涵成非主流
主持人:無私的責(zé)任感和利益追求可以并存于一個人的思想中嗎?
吳長江:我認(rèn)同,現(xiàn)實也要求兩者必須并存。如果沒有利益追求,利益驅(qū)動,這個社會只靠宣傳口號是沒辦法推動前進(jìn)的。
洪晃:當(dāng)然可以。而且這是每個企業(yè)家必須做到的平衡。
主持人:你覺得淺文化是不是影響到人們的思維,讓人們對厚重文化越來越不重視?所以對身份的認(rèn)同感才更強(qiáng)烈?
洪晃:我認(rèn)為當(dāng)一個社會的文化意識停留在表面,有內(nèi)涵的文化作品就成為“非主流”文化,我們社會中主流就是膚淺。而非主流中有很多含金量高的東西,在這種社會環(huán)境中淘金是我一大樂趣。當(dāng)然我更希望有內(nèi)涵的文化能夠逐漸走向主流,那樣人們對身份之說,也不會這么在意。
吳長江:淺文化之所以流行,是因為人們內(nèi)心的浮躁。身份的認(rèn)同感,也不過是對利益的欲望。大家的價值觀也不再是以有文化、有氣節(jié)為榮,而是以財富為榮,所以 “女主播”、“博出位”的事情才會頻頻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