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計算、博客、網絡搜索等大眾智慧的載體現在已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實,早在20年前就有人預言了它們的興起。他就是美國人凱文·凱利(下文稱凱利)——《連線》雜志的創(chuàng)辦人、風靡全球的《失控》一書的作者。幾十年來,凱利一直致力于傳播技術引發(fā)的社會及思想變革,幫助大家從科學的角度更好地理解我們這個世界以及未來。他的近作《技術元素》,也成為時下的熱門書籍。
凱利1952年出生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州。上高中時,他就特別喜歡理科,曾被同學稱為“科學呆子”。高中畢業(yè)后,他考上羅德島大學,但只念了一年就輟學了。他成了一名自由攝影記者,在世界各地云游,作品曾刊登在《生活》等多家美國雜志上。
1979年,凱利來到耶路撒冷,想拍攝那里的復活節(jié)儀式。一天晚上,他忘了宵禁時間,被鎖在了旅館外面。他信步走到耶路撒冷老城,發(fā)現圣墓教堂的門是開著的,于是走了進去,在石凳上睡了一晚。根據《圣經·新約》的記述,圣墓教堂正是耶穌殉難的地方,這段經歷讓他有了一種神奇的頓悟體驗——他想要過一種全新的生活。于是,他扔掉了心愛的照相機,拿起了筆,開始傳播科技理念。
為了這個人生目標,凱利創(chuàng)辦了《行走日報》,并先后在《地球評論》、《信號》、《地球目錄》、《連線》等雜志工作?!兜厍蛟u論》是一份小眾雜志,專門報道非正統的技術與文化新聞?!兜厍蚰夸洝飞蟿t都是用來過一種“有創(chuàng)意且自給自足的生活”的產品,雜志倡導一種綠色的生活方式。它也是蘋果公司創(chuàng)始人喬布斯當年最喜歡的雜志之一。眾多雜志中,《連線》可能是凱利付出心力最多的,1993年,他成為這本新雜志的執(zhí)行主編。這是一份科技類月刊,主要報道科學技術在生活中的應用,以及科技對文化、經濟和政治的影響。在凱利的領導下,僅僅一年,《連線》就獲得“全美杰出雜志獎”。
凱利的文章能夠站在多個角度全面審視技術給社會帶來的影響,他尤其擅長解讀技術與歷史、生物及宗教的關系?!都~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經濟學人》等重量級媒體都經常請他撰文。當然凱利最著名的作品還要屬1994年出版的《失控》。書的全名是《失控:機器、社會與經濟的新生物學》。它對未來進行了準確預測,其中包括云計算、物聯網、網絡社區(qū)、網絡經濟等時下最熱的現象。1999年拍攝電影《黑客帝國》時,導演把這本書作為指定作品之一,要求主要演員必須通讀。時至今日,對《失控》的好評仍不絕于耳:“這是上世紀90年代最重要的一本書。”不少評論家都將凱利稱為“數字時代的預言家”。
2012年出版的新書《技術元素》繼承了《失控》的思考體系,談論的是文明進化、免費經濟、人工智能等熱議話題。書中有一篇文章叫做《一千鐵桿粉絲》,凱利預言,只要一個人有1000名鐵桿“粉絲”,無論這個人創(chuàng)造什么作品,這些“粉絲”都愿意購買,愿意驅車30公里來聽他的講座,愿意在社交網絡上關注他發(fā)的每一條消息,迫不及待地等他的下一部作品……那么,這個人就能生活得相當不錯。在微博、微信也成為營銷手段的今天,這條理論被無數次證實。
凱利已婚,有3個孩子,他現在住在舊金山附近的太平洋小鎮(zhèn)上。生活幸福的他也是一個技術樂觀主義者,無論在《失控》還是《技術元素》中,他都充分展示了這一點——他堅信技術可以造福人類,而非取代人類。同時,他還參與了幾個雄心勃勃的計劃,其中之一是成立“所有物種基金會”來記錄地球上的所有物種;他還是“漫長的現在基金會”的董事會成員,該基金會的項目之一是在得克薩斯建一個萬年鐘,以“喚醒人們對于遙遠未來的關注,并考慮今天的活動會對后代產生什么影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