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雙“高檔鞋子”,一個背人舉動,一次快速免職,一個有些冤的干部。這幾天,余姚“背官風波”正在引發(fā)一場快傳播時代的思考。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10月14日,因臺風侵襲受災嚴重的浙江余姚正處于救災關鍵期,網(wǎng)友微博爆料,“余姚三七市鎮(zhèn)某領導下鄉(xiāng)視察水災,因穿高檔鞋子,由年近六旬的村支書將其背進災民家里。”微博配有背人照片,迅速形成熱點。就連央視名嘴都怒罵:“這哪是鞋子進水,而是腦子進水?!比呤墟?zhèn)反應迅速,對被背的鎮(zhèn)辦主任王某給予免職和黨內警告處分。
然而一天后,事情有了新變化。媒體深入調查后發(fā)現(xiàn),背人的村支書與被背的鎮(zhèn)辦主任從小“關系好”,背人舉動比較自然;那雙“高檔鞋子”不過是雙普通布鞋。這一發(fā)現(xiàn),讓當初義正詞嚴的聲討看起來像一場過度反應,許多人為被免干部叫屈。
輿論與真相相撞,產(chǎn)生了一個問題:身處傳播快時代,從政府、媒體到公眾,到底應該采取怎樣的信息處理反應法則?如何才能不讓義正詞嚴的聲討演變成一場誤傷?
在手機隨拍、上網(wǎng)隨時、信息“秒轉”的當下,監(jiān)督與被監(jiān)督更為便利。對某件事情、某個人物第一時間形成反應、作出評判,不僅是信息傳播時代的一種必然,也是民眾權利意識高漲的折射。在這樣的情形下,坦率說,要第一時間對某張圖片、某個信息做到真假立判,進而作出經(jīng)得起時間檢驗的是非判斷,難度極大。在“背官”風波中,照片并無作假,背人事實也存在,人們很難不憤怒。
被誤判的信息能插翅而飛,也因為它與我們已經(jīng)相信或愿意相信的事合拍。如果不是現(xiàn)實中“為領導打傘”、“坐轎子下基層”等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人們又怎么會輕易相信“老支書背官”呢?
不過,輿論與事實不斷“追尾”,也是一種提醒。信息傳播越快、越便捷,越容易誤判。多一些深入調查,多一些交叉質證,讓信息多飛一會兒,讓真相還原一些,才能避免臆斷。否則,義憤填膺的怒斥,很容易因為基本事實錯誤而自擺烏龍。
輿論壓力下基層政府的反應,同樣需要審視。重視輿論、敬畏民意,對問題干部決不護短,這是各級政府應有的執(zhí)政素養(yǎng)。一些基層政府在這方面有了很大進步。無論是蘆山地震中第一個“因工作不力”被免職的副鄉(xiāng)長,還是此次余姚災情中因“背官”被免職的鎮(zhèn)辦主任,官方從回應速度到處理態(tài)度和力度,都有了可喜的變化,也的確快速平息了輿論,扭轉了政府形象。然而,被免副鄉(xiāng)長事后被發(fā)現(xiàn)“有點冤”,此次余姚被背干部也有“另一面”,這些同樣值得基層政府思考:面對批評質疑,不回避、不護短固然值得贊揚,但敢于在輿論壓力下實事求是、恪守理性、依法執(zhí)政、保護基層干部的合法權益和聲譽,更需要勇氣和智慧。
在美國,法院要求證人出庭時所作誓詞是“說出全部真相”,因為局部的真相未必是全部的真相,甚至存在局部真實而整體失真的現(xiàn)象。有一張著名的漫畫,如果遮住四周,只看中間,是警察的拳頭揮向平民;只有看全圖,才能看到那位“平民”的兇器已刺向警察的身體?,F(xiàn)實中,我們也面臨著這樣的困境。在“藥家鑫案”中,我們發(fā)現(xiàn),在有意屏蔽信息后,輿論可以被人煽動起來,成為工具;在“焦三牛提拔風波”中,我們看到,一旦官方信息不透明,輿論會出現(xiàn)貼標簽式的惡意解讀;在“八毛錢治好大病”一事中,我們明白了,偏聽偏信會形成錯誤的“輿論審判”?,F(xiàn)在,“背官風波”再一次令我們體會到,在快傳播的時代,要對信息先辨真?zhèn)?,再論是非,否則,任由這種情形發(fā)展下去,人人都可能成為誤傷的對象。
德國哲學家康德說過,判斷力是聯(lián)結知識與道德、必然性和自由之間的橋梁??靷鞑r代,人人都握著麥克風時,就需要人人都有思考定力、判斷能力,來構建健康的輿論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