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吉峰
(武漢科技大學 文法與經濟學院,湖北 武漢430081)
傳統的家庭成員承擔了農村失能老人的主要照護任務,長期的、沉重的照護給照護者的生產與生活帶來了一系列影響,他們對社會支持具有強烈的需求愿望。當前,隨著城市化與工業(yè)化的快速發(fā)展,照護者對這種需求有不斷上升的趨勢。探索農村失能老人家庭照護者對社會支持的需求規(guī)律,對于構建照護者社會化支持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于中國失能老人的增長趨勢,彭榮運用馬爾科夫模型預測,2005—2050年中國處于失能狀態(tài)的老年人口數將從2 173.0萬增加到7 077.6萬[1]。關于對家庭照護者進行社會支持的對策,一些學者提出了制定適度普惠的、生產型的、發(fā)展型的家庭政策[2-4];另一些學者提出了構建農村居家養(yǎng)老服務體系、長期照護服務體系等[5—7];樓瑋群等研究了強化照護者資源等問題[8]。
現有的文獻較少從照護者需求角度研究農村失能老人家庭照護者的社會支持問題,相關的實證研究則更為少見。本文利用相關實地調查數據,從微觀角度研究農村失能老人家庭照護者對不同的社會支持的需求差異及影響因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本研究所使用的數據來源于實地調查。調查地點是湖北省潛江市老新鎮(zhèn)、熊口鎮(zhèn)、龍灣鎮(zhèn)、浩口鎮(zhèn)共4個鎮(zhèn)。潛江市在湖北省屬于經濟比較發(fā)達的一個縣級市,2011年全市綜合經濟實力位居湖北第3位,同時潛江市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現象也非常普遍,而調查的4個鎮(zhèn)經濟水平在潛江市屬于中等程度。調查對象為60歲及以上、且失能時間達6個月及以上的農村失能老人的家庭照護者。2012年8月至2013年1月,筆者完成了以上調查,共獲得數據309個,其中老人的子女照護與配偶照護數據共303個。本研究中主要使用這303個調查數據。
根據以往的研究成果,結合調查中的實際情況,筆者將資金幫助(Y1)、上門服務(Y2)、喘息服務(Y3)、日托服務(Y4)、養(yǎng)老院服務(Y5)五個方面變量作為反映照護者社會支持需求的因變量。在因變量指標方面,為了準確反映照護者對社會支持的強弱程度,調查問卷對五個因變量都采用三級量表作為計分方式,Y1~Y5的選項分別是:“不需要”=1,“比較需要”=2,“很需要”=3。調查結果詳見表1。
表1 照護者對社會支持的需求情況表
從表1中可見,在照護者對社會支持的5種需求中,需要頻數均值大小依次為:資金幫助,上門服務、喘息服務、日托服務與養(yǎng)老院服務。資金因為其無可比擬的流動性備受照護者青睞,尤其是一些老年照護者除了新農保收入之外,基本上沒有穩(wěn)定的收入來源,因此82.5%的照護者表示需要政府提供資金幫助,這也反映了當前農村老年人普遍存在的貧困現象。上門服務因老人不離開自己家門也得到大家認可,72.6%的照護者希望有組織能夠提供上門服務。40.9%的照護者因為長期從事照護,身心俱疲,希望有人能夠暫時替換一下自己,但很多照護者對托老服務仍心存疑慮,一方面,有人擔心要出錢(有的照護者表示出錢就不送去,不出錢就送去);另一方面,也有人怕麻煩(有照護者表示每天送去接來,太耗費時間),因此只有30.4%的照護者希望將失能老人送托老所。只有16.1%的照護者有意愿將老人送養(yǎng)老院。究其原因,其一,失能老人大多不愿意離開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家;其二,一些照護者怕將老人送養(yǎng)老院后,別人說閑話;其三,一些照護者擔心把老人送養(yǎng)老院要花錢。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配偶照護者愿意將失能老人送養(yǎng)老院,但前提是老兩口子一起去,這樣能夠方便自己照護老伴。
在現實生活中,照護者對社會支持的需求受到失能老人情況、照護者可以支配利用的資源情況以及維持照護者生存的生計情況等三個方面的因素影響。按照Hsiu和Yun的分析思路,資源又包括照護者的內在資源與外在社會資源兩個方面[9]。家庭經濟資源、人力資源屬于照護者的內在資源;老人的其他子女、鄰里、村委會等屬于照護者的外在社會資源。
1.失能老人。失能老人是照護者每天必須面對并付出一定幫助的照護對象,顯然失能老人的特征對照護者社會支持需求有直接影響。本文將失能老人特征設定為失能老人年齡與失能等級兩個方面。理論上,老人年齡越大,失能的可能性越大,失能等級也越高,照護者對社會支持需求就越大。
2.照護者人力資源。本文引入照護者年齡、性別、文化、健康等4個方面的因素作為照護者人力資源變量。一般來說,照護者年齡越輕,從事生產、養(yǎng)育子女等方面的生計壓力也越大,所以越需要得到社會支持;年齡越大,雖然從事生產、養(yǎng)育子女的任務已經完成,但體力越差,也需要得到社會支持。年齡對照護者社會支持需求的影響方向還需要運用計量經濟學方法來確定。在性別方面,雖然婦女務農、打短工或者外出務工的現象越來越普遍,但女性比男性在照護老人上的職責仍然要多,本文預計女性比男性可能更需要獲得社會支持。照護者文化程度越高,外出謀發(fā)展的機會也越多,本文預計文化對照護者尋求社會支持具有正向影響。照護者健康狀況越差,則體力與經濟狀況也越差,因此越需要得到社會支持。
3.照護者經濟資源。本文引入照護者經濟等級、獲得借款的機會等兩個指標作為代理變量。照護者經濟條件越差,需要社會支持的可能性越大。照護者獲得借款的機會反映了照護者的能力與社會交際圈,一般而言,照護者借款機會越多,能力越強,照護失能老人的機會成本也越高,因此越需要獲得社會支持。
4.照護者直系親屬資源。本文選擇老人子女數、老人兒子幫助、老人女兒幫助等3個變量作為照護者直系親屬資源變量。從理論上看,照護者的直系親屬資源對照護者幫助越多,照護者對社會支持的需求就越小。
5.照護者的社區(qū)資源。鄰里、村委會(在潛江,村委會幫助照護者的主要方式是向鎮(zhèn)民政辦推薦低保)等兩個資源是照護者最直接的社區(qū)資源。鄰里與村委會對照護者幫助越多,照護者對社會支持的需求就越小。
6.照護者生計壓力。本文選擇耕地面積、子女能力、打短工、外出務工、蓋房、債務、兒女婚事等幾種常見生計活動作為照護者的生計壓力變量。當前,生計與照護之間是一種零和游戲關系,照護者面臨的生計壓力越大,越沒有心思和精力從事照護,對社會支持的需求越強烈。
綜上所述,選取的具體指標及其符號詳見表2。
表2 解釋變量的含義、賦值與描述表
根據本研究數據的特點,本文采用最優(yōu)尺度分析法對照護者對社會支持需求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最優(yōu)尺度回歸分析是由荷蘭Leiden大學DTSS課題組研制并在SPSS10.0之后新增的一個應用程序。最優(yōu)尺度回歸模型如下:Yi=F(W1;W2;W3;W4;W5;W6),i=1,2,…,5,其中Yi表示照護者對五種社會支持的需求;W1表示失能老人因素,W2表示照護者經濟資源,W3表示照護者的人力資源,W4表示照護者直系親屬資源,W5表示照護者的社區(qū)資源,W6表示照護者的生計壓力。
在運用SPSS軟件對調查數據進行最優(yōu)尺度回歸分析過程中,本研究首先將所有20個自變量都引入模型。但為了增強模型的效果,按照退步法,根據概率值(P值)從大到小的順序逐步刪除一些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的變量,最終得到5個模型結果,統計指標與結果分別見表3~5。
表3 模型摘要表
表3顯示,五個模型的調整R2分別為0.177、0.361、0.210、0.190、0.107,表明六大微觀變量的解釋力分別為:17.7%、36.1%、21.0%、19.0%與10.7%。五個模型的F值分別為4.057、8.033、5.175、5.116與2.782,相伴概率值P<0.01,表明模型具有統計學意義。模型各個自變量的容忍度(見表4)在變換前、后都大于0.2,表明模型不存在顯著的共線性問題。
表4 容忍度指標表
表5 農村失能老人家庭照護者對社會支持的需求模型表
以下利用表5結果,分別對各個自變量在10%的水平上的顯著性與影響方向進行比較。限于篇幅,本文僅分析自變量對社會支持需求在統計學上有顯著影響的情況。
1.失能老人。失能老人年齡對喘息服務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表明失能老人年齡越大,照護者對喘息服務需求越大。
失能等級對上門服務、喘息服務與養(yǎng)老院服務需求都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表明老人失能等級越高,照護者對上門服務、喘息服務與養(yǎng)老院服務需求越大。
2.照護者人力資源。照護者年齡對上門服務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對資金需求、喘息服務、日托服務與養(yǎng)老院服務都有顯著的負向影響,表明年齡越輕的照護者對上門服務需求越低,但對資金幫助、喘息服務、日托服務與養(yǎng)老院服務需求越大。
照護者性別對資金需求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對上門服務具有顯著的負向影響,對喘息服務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表明男性照護者比女性更需要資金幫助與喘息服務,但對上門服務的需求低于女性。
照護者文化對資金需求有顯著的負向影響,對喘息服務與日托服務都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表明文化程度低的照護者更需要資金幫助,而文化程度高的照護者更需要喘息服務與日托服務。
照護者健康對資金需求、上門服務與養(yǎng)老院服務都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表明健康狀況差的照護者對資金幫助、上門服務與養(yǎng)老院服務的需求都比較高。
3.照護者經濟資源。經濟等級對資金需求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對養(yǎng)老院服務有顯著的負向影響,表明家庭經濟狀況越差的照護者對資金幫助需求越強烈,而經濟狀況越好的照護者對養(yǎng)老院服務需求越強烈。
借款機會對日托服務有顯著的負向影響,對養(yǎng)老院服務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表明越是難以獲得借款的照護者,對日托服務的需求越少,但對養(yǎng)老院服務需求越強烈。
4.照護者直系親屬資源。老人子女數對上門服務需求有顯著的負向影響,對日托服務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表明老人子女數越多,對上門服務的需求越少,但對日托服務需求越大。
老人兒子的幫助對資金需求有顯著的負向影響,表明老人兒子幫助越多,照護者對資金幫助需求越低。
老人女兒的幫助對喘息服務與日托服務有顯著的負向影響,表明老人女兒幫助越多,照護者對喘息服務與日托服務需求越少。
5.照護者社區(qū)資源。村委會幫助對上門服務與養(yǎng)老院服務都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表明村委會越是向鎮(zhèn)民政辦推薦低保,照護者對上門服務與養(yǎng)老院服務的需求越強烈。
鄰居幫助對上門服務與養(yǎng)老院服務有顯著的負向影響,表明鄰居幫助越多,照護者對上門服務與養(yǎng)老院服務需求越低。
6.生計壓力。耕地面積對上門服務有顯著的負向影響,對喘息服務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表明耕地面積越大的照護者對上門服務的需求越低,而對喘息服務需求越大。
照護者子女的能力對日托服務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表明照護者子女的能力越強,照護者對日托服務的需求越大。
打短工對資金需求、上門服務與喘息服務都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表明照護者打短工的傾向越強烈,對資金幫助、上門服務與喘息服務的需求越強烈。
外出務工對上門服務與養(yǎng)老院服務都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表明外出務工傾向越強烈的照護者對上門服務與養(yǎng)老院服務的需求越強烈。
蓋房壓力對養(yǎng)老院服務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表明照護者蓋房的壓力越大,對養(yǎng)老院服務的需求越強烈。
債務壓力對上門服務、喘息服務都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表明照護者債務壓力越大,對上門服務與養(yǎng)老院服務需求越強烈。
兒女婚事對上門服務、日托服務都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表明有兒女需要近期成婚的照護者對上門服務與日托服務需求都比較強烈。
由顯著性水平、標準化系數及重要性系數可以對五種社會支持需求模型中的自變量影響作用力進行排序,本文將五個模型中影響力排前3位的因素界定為重要影響因素(如表6所示)。
表6 照護者對社會支持需求模型的重要影響因素比較表
資金需求模型的重要影響因素依次為:照護者的經濟等級、照護者文化、照護者健康。上門服務需求模型的重要影響因素依次為:失能等級、打短工、照護者健康。喘息服務需求模型的重要影響因素依次為:照護者年齡、耕地面積、債務。日托服務需求模型的重要影響因素依次為:照護者年齡、兒女婚事、借款機會。養(yǎng)老院服務需求模型的重要影響因素依次為:照護者年齡、外出務工、蓋房。在五種社會支持需求模型中,生計壓力的影響力共7次進入前3位,人力資源的影響力共6次進入前3位,經濟資源與失能因素的影響力各1次進入前3位。值得注意的是,照護者的直系親屬資源與社區(qū)資源變量的影響力沒有一次進入前3位。
1.照護者人力資源、生計壓力是影響照護者對社會支持需求的關鍵因素。年齡輕、生計壓力大、創(chuàng)造財富能力強的照護者更需要喘息服務、日托服務與養(yǎng)老院服務。文化程度低的照護者更需要資金幫助,而健康狀況差的照護者對資金幫助與上門服務需求都較高。
2.老人的失能等級與經濟資源是導致照護者對社會支持需求的重要因素,表明照護者承擔高等級失能老人的照護能力有限,而家庭困難的照護者特別需要資金幫助。
3.照護者可以利用的社區(qū)資源與照護者的直系親屬資源對照護者的幫助作用不大,表明照護者社會資源的作用力度還有待加強。
根據以上的研究結論,可以得出以下一些政策啟示:
1.構建多元化社會支持體系,以滿足不同生存狀態(tài)照護者的支持需求。針對一些年齡較輕但生計壓力較大的照護者,應當實施發(fā)展型家庭政策,通過大力發(fā)展上門服務、日托服務、喘息服務、養(yǎng)老院服務等替代性服務,使照護者有更多的精力從事生產經營性活動。針對經濟條件較差、年老體弱的家庭照護者,應當注重資金補償與上門服務。針對一些高失能等級的老人照護者,應當大力發(fā)展上門服務。
2.強化農村社區(qū)服務與制定鼓勵直系親屬參與照護的政策,以挖掘社區(qū)資源與親屬資源對照護者的支持潛力。在家庭政策上,采取更有力的措施,鼓勵直系親屬以及鄰里幫助照護者。在社區(qū)資源上,應當重新界定村委會職能,通過構建社區(qū)居家養(yǎng)老服務體系、長期照護服務體系等途徑,減緩照護者的照護壓力。
[1] 彭榮.基于馬爾科夫模型的老年人口護理需求分析[J].統計與信息論壇,2009(3).
[2] 吳帆,李建民.家庭發(fā)展能力建設的政策路徑分析[J].人口研究,2012(4).
[3] 胡湛,彭希哲.家庭變遷背景下的中國家庭政策[J].人口研究,2012(2).
[4] 陳衛(wèi)民.我國家庭政策的發(fā)展路徑與目標選擇[J].人口研究,2012(4).
[5] 杜鵬.從六普數據看中國人口老齡化新形勢[J].人口研究,2011(4).
[6] 穆光宗.我國機構養(yǎng)老發(fā)展的困境與對策[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2).
[7] 楊團,李振剛,石遠成.融入社區(qū)健康服務的中國農村老年人照護服務研究[J].湖南社會科學,2009(1).
[8] 樓瑋群,桂世勛.上海高齡體弱老人家庭親屬照顧者的生活滿意度:照顧資源的作用[J].人口與發(fā)展,2012(3).
[9] Hsiu H T,Yun F T.Problem-solving Experiences among Elders Living alone in Eastern Taiwan[J].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20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