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驚艷的開頭
推薦人:魯韻子
我什么也不是。這天晚上,我只是咖啡館露天座上的一個淡淡的影子。我等著雨停下來,那場大雨是于特離開我時開始下的。
—《暗店街》,(法)帕特里克·莫迪亞諾著,王文融譯,上海文藝出版社
難以忘懷的結尾
推薦人:btr
我身份證上顯示的出生日期是假的。我不知道自己對誰產(chǎn)生了影響。當我的物品悲傷時,我就對它們說話。我不知道自己為什么寫作。我更喜歡廢墟而不是遺跡。重逢時,我是平靜的。我一點也不反對平安夜的晚餐。15歲是我生命的中間,無論我的死亡日期是什么。我相信在生命之后還有一個生命,但是死亡之后沒有另一個死亡。我不問別人是否愛我。我只能有一次不帶欺騙地說:“我死了?!蔽疑凶蠲篮玫娜兆右苍S已經(jīng)過去了。
—《自畫像》,(法)愛德華·勒維著,王明睿譯,上海人民出版社
動人心魄的情感
推薦人:索馬里
他摸了摸羅伊的外套,輕輕搖晃羅伊的肩膀。然后他看著自己手上的鮮血,又回頭看了羅伊頭部殘余的部分,那是羅伊現(xiàn)在僅有的一切。然后他開始發(fā)自肺腑地嚎啕起來。
但是嚎啕無濟于事,只是在滿足自身,他就像一個沉浸在自身痛苦中的演員,不知道自己是誰,也不知道接下來要表演哪個角色。他詭異地在空中揮舞著雙手,然后砸向自己的大腿。他挪到離羅伊更遠的地方,但這仍然很虛假,像另一場表演,他還是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沒有觀眾在圍觀這場表演。雖然那里不可能是他的兒子,但是它始終又是他的兒子。
—《一個自殺者的傳說》,(美)大衛(wèi)·范恩著,潘愛娟譯,上海文藝出版社
推薦人:史航
“咱們奶奶啊,本來已經(jīng)躺下來休息了,突然說你明明睡在旁邊怎么不見了,于是又起來大呼小叫,我以為她還在穿衣服卻轉眼發(fā)現(xiàn)她已經(jīng)不在房間了。她跑出去了。不過很快就被帶了回來。”
“剛剛說‘你—是在說我嗎?”
“沒錯。你好像變成嬰兒了。”
……
突然間我全身仿佛凍結了一般。眼前浮現(xiàn)的,是通往長野部落那條鋪滿白色月光的道路。一邊是高出路面的田壟,另一邊也是田地,但呈階梯狀往溪谷下降。母親沐浴在白色月光下,走在這條路上,為了尋找猶是嬰兒的我。
—《我的母親手記》,(日)井上靖著,吳繼文譯,重慶出版社
詩意盎然的語言
推薦人:凌越
這些舒瑪瓦山人走街串巷,步履緩慢,仿佛腳上拴了鐐銬。他們走到哪里,女人和孩子們就跟到哪里。誰也不鼓掌,因為大概有點兒像出殯送葬。那些歌曲有些即使是快樂的,經(jīng)過這些舒瑪瓦山人一演奏,也就成為憂傷的了,節(jié)奏很慢。舒瑪瓦山的樂師們演奏時,所有婦女聽眾都望著別處。關鍵不在歌曲上,而在這些歌曲所引起的情緒上。漸漸遠離這些婦女的一種美麗和憂傷的畫面,已經(jīng)一去不復返了。演奏一結束,便會出現(xiàn)片刻靜默。有人在用她的圍裙角擦拭著淚水,當兩名流淚的婦女彼此瞧向對方一眼時,便會相對一笑。
—《甜甜的憂傷》,(捷克)博胡米爾·赫拉巴爾著,星燦、勞白譯,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臉紅心跳的情愛
推薦人:凌越
這位女性真的美麗異常,美得讓人無法辨認,而他自己心的跳動則有如船尾的水流,發(fā)出鶴鳴般的聲音,正在升高,持續(xù)上漲,淹沒了緊緊挨貼著的膝蓋,仿佛一層層慵懶的波浪順著她的身軀翻滾而過,拂動她的絲綢衣衫,給她的肩膀均勻地蒙上薄薄的一層水,抬高她的下巴—呵,真妙!—微微抬高些,再抬高些—夫人深如頸齊地沉入他的心靈,再有一股這樣的波浪,她就要喘不過氣來了!于是海涅托起正在沉沒的女人;一個親吻—那是怎樣的親吻呵!—親吻本身將他們沖起,然后在忘乎所以的兩顆心的彼此撞擊下,他呻吟著,抽搐著,向上、向前奔突著,鬼才知道他要往哪兒沖;而她卻沒有抗拒,沒有。不,如果你愿意—她那被親吻吸引住,被親吻制服了的挺直的身軀在歌唱—如果你愿意,我將成為這種親吻的一葉扁舟,只要你載著疾馳,由你載著她,由你載著我。
—《最初的體驗》,(俄)鮑里斯·帕斯捷爾納克著,汪介之等譯,譯林出版社
向三觀開炮的金句
推薦人:路金波
我覺得青春就是應該揮霍的……,本來是年輕人拼命地玩兒、拼命地談戀愛的時候,他們卻像傻子一樣戴著像瓶底一樣厚的眼鏡躲在屋里啃那些倒霉的書本,研究魯迅先生為什么在第二自然段講那么一句話。
—《生命不息,折騰不止》,羅永浩著,天津人民出版社
感同身受的心理
推薦人:索馬里
科里根需要的是一個完全可信的上帝,一個能從日常塵垢中看到的上帝。從骯臟、戰(zhàn)爭、貧困這些艱難而冷酷的真相里,他得到的安慰是,他能看到生活中小小的美麗。他對來世的榮華和天國的甜蜜都沒有什么興趣。在他看來,這不過是地獄的更衣室。相反,讓他感到安慰的是,在現(xiàn)實世界,如果他定神去看,他能在黑暗中看到光亮。這光亮或許殘缺不全,但終歸還是小小的光亮。他只是想讓這世界變得更好,他也始終不渝地懷著這樣的希望。在這樣的思維之下,他有了一種得勝感,這得勝感并無神學上的明證。但即便是身處逆境,這得勝感仍叫人心生樂觀。
—《轉吧,這偉大的世界》,科倫·麥凱恩著,方柏林譯,山東文藝出版社
令人忍俊不禁的幽默
推薦人:張衛(wèi)平
總之對我來說,“恰到好處”成了人生的一個關鍵詞。長相不英俊,腿也不長,還五音不全,又不是天才,細想起來幾乎一無是處。不過我自己倒覺得“假如說這樣恰到好處,那就是恰到好處啦”。
這不,要是大走桃花運的話,只怕人生就要攪成一團亂麻了;腿太長的話,只會顯得飛機上的座位更狹窄;歌唱得好的話,就怕在卡拉OK里唱得太多,喉嚨里長出息肉來;一不小心成了天才的話,又得擔心有朝一日會不會才思枯竭……這么一想,就覺得眼下這個自己不也很完美嘛,何況也沒有什么特別不方便的地方。
—《大蘿卜和難挑的鱷梨》,(日)村上春樹著,施小煒譯,南海出版公司
讓人毛骨悚然的現(xiàn)場
推薦人:宋石男
戰(zhàn)爭剛結束,兩千萬俄羅斯人在大陸各地的臨時墳墓里腐爛,其他被戰(zhàn)爭分散的人,則紛紛回家或回所剩無幾的家。那火車站是一幅原始混亂的畫面。人群像瘋狂的蝗蟲圍攻運輸牲畜的火車;他們爬上車廂頂,互相擠逼,如此等等?;谀撤N原因,我的眼睛看到一個禿頭、跛腳的老人,拐著一條木腿,試圖爬上這節(jié)或那節(jié)車廂,但每次都被已經(jīng)懸在踏腳板上的人推下來。火車開始移動,那老人還在單腳跳著追火車。有一回他竟然抓住了一節(jié)車廂的門柄,接著,我看見走道里一個女人舉起一個水壺,把滾水直接淋在那個老人的禿頂上。那老人倒下—一千條腿的布朗運動吞噬了他,他就這樣從我的視野里消失了。
—《小于一》,(美)約瑟夫·布羅茨基著,黃燦然譯,浙江文藝出版社
推薦人:索馬里
“您知道當卡塞雷斯在村子里發(fā)現(xiàn)一個恐怖分子時,他會怎么做嗎?”他說,“他會召集那個窩藏犯人的村子里的所有人,把犯人扔到廣場上,用軍刀割下他的一條胳膊或一條腿。他通常會命令手下去做,但有時也會在別人的協(xié)助下自己來。他們趁犯人還活著時就動手,于是全村人都躲不過這一幕,都會聽見犯人的慘叫。之后他們會將砍下來的四肢與他的身體分開掩埋。要是犯人還哼哼,他們會在丟他進坑里前補上一槍幫他解脫,接著逼村民們把土填上??ㄈ姿箍傉f,他這么一來,這個村子永遠都不會反抗。”
—《紅色四月》,(秘魯)圣地亞哥·龍卡略洛著,葉蓓蕾譯,山東文藝出版社
極富見地的思考
推薦人:魯韻子
從以圣人為理想榜樣這一點可知,劉少奇提倡的“共產(chǎn)黨的修養(yǎng)”終歸都是儒教的道德傳統(tǒng)。因為是共產(chǎn)黨員—在劉少奇的意識中是政治領導者,所以必須進行道德修養(yǎng),這種思路本身就源于士大夫、官僚等為政者階層一貫追求道德人格的歷史,它很自然地體現(xiàn)在劉少奇的思想中。這確實展示了儒教的國度—中國的獨特性。
—《中國思想史》,(日)溝口雄三著,龔穎、趙士林等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別具一格的風景描寫
推薦人:蘇更生
這一天下午,水勢似乎退下去了一點,云開始變得多姿多彩,有了曲線,有了明暗,日光從云的縫隙里涌出來,像一個煙頭燙開了白紙,水面上能看到粼粼波光,也不那么渾濁了。楊遲從來沒有這么仔細地欣賞過云,如不是因為饑渴,他頗愿意在屋頂上多待一陣子。暮色降臨的時候,晚霞沒來得及出現(xiàn),萬物復又沉入凝固的黑暗中,他覺得十分惋惜,也生出一絲恐懼,明天的太陽不知道是不是還能看到,在這個黑色的筏子上,他會不會瘋掉。
—《天使墜落在哪里》,路內著,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推薦人:凌越
陣陣秋風吹起,栗樹上的葉子旋即落下,莖脈先著地。它們發(fā)出的聲響就如同鳥喙啄落一般。堅果本身卻在全然無風時掉落,就像星星劃過夜空般迅速,撞擊地面時發(fā)出沉悶的聲響。它不像雛鳥從蛋里緩緩孵出;里頭淺藍帶白、外面布滿芒刺的硬殼突然間爆開,帶著光亮面頰和珍珠白笑靨的淘氣小雜種從中探出頭來。有些栗篷里有兩個果子,這不難分辨出來—它們在額頭上有個印記,像匹馬一樣。它的媽媽永遠都能憑它額頭上的星形印記認出它。
—《栗樹街的回憶》,(南斯拉夫)丹尼洛·契斯著,張明玲譯,中信出版社
讓人肅然起敬的人物
推薦人:思郁
這是唯一一代找到自己的俄羅斯人,對他們來說,喬托和曼德爾施塔姆比他們自身的命運更迫切。他們不修邊幅,但仍能保持優(yōu)雅,受過他們最接近的大師無聲之手的指點,他們像兔子一樣奔跑,逃離無所不在的國家獵犬,以及更加無所不在的狐貍,他們衰弱,變老,但依然保持對那叫做“文明”的不存在(或只存在于他們禿頂?shù)念^腦里)的事物的熱愛。無望地與世界其他地方隔絕,他們覺得至少那個世界跟他們一樣,現(xiàn)在他們知道那個世界跟別人一樣,只不過別人打扮得更好。在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閉上眼睛,幾乎可以看見他們站在他們那些破損的廚房里,手里拿著杯子,扮出反諷的怪相?!昂昧?,好了……”他們咧嘴而笑,“自由、平等、博愛……為什么沒人加上文化?”
—《小于一》,(美)約瑟夫·布羅茨基著,黃燦然譯,浙江文藝出版社
推薦人:凌越
他(歌德)不愿脫離藝術和文學。對他來說,除了自然觀察,藝術和文學形成了反對被煽動之時代精神的第二個堡壘。審美歡樂讓我們挺直身體,而同時整個世界幾乎臣服于政治苦難,他帶著挑釁性的譏諷寫信給有雅各賓人信念的作曲家和雜志發(fā)行人賴夏特。
—《榮耀與丑聞》,(德)呂迪格爾·薩弗蘭斯基著,衛(wèi)茂平譯,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