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_ 宮學(xué)萍
被害妄想
文 _ 宮學(xué)萍
這兩天空氣還算不錯,我?guī)е畠涸谠鹤永锿嫠?,偶然看見幾個老人湊在一起,義憤填膺地聊些什么。
話題依舊很老套,就是滿腔血淚地控訴自家的兒子、媳婦或女兒、女婿有多么多么懶惰、多么多么糟糕之類。
最大聲的要數(shù)樂樂的姥爺,據(jù)他自己講—就在剛剛的這個清晨,他望著女兒小兩口房門緊閉的臥室,滿肚子的委屈被憤怒瞬間點燃,騰起一腳踢開臥室的房門,破口大罵:“ 你們平時不帶孩子也就算了,周末放個假也不知道讓我們老兩口休息休息!都睡到幾點了還不起床!你媽抱樂樂抱得肩膀天天疼,你們知道嗎……”
眾老人紛紛附和,“槍口”一致 :“ 現(xiàn)在的孩子不懂事。”
一旁的我只好選擇繞道而行,心里十分無奈。他為什么不在還沒那么辛苦的時候,就直接告訴孩子:“我和你媽媽需要休息,周末你們早點兒起來帶寶寶吧!”
我覺得,大多數(shù)的年輕人,都不至于厚著臉皮硬聲拒絕吧。
可是很明顯,樂樂的姥爺不是這樣認為的。
在他的頭腦中,樂樂的爸爸媽媽,也就是他的親生女兒和女婿,都是既懶又壞的,即便他直接向他們表達“希望你們周末自己帶樂樂”的想法,也是一定會被拒絕的。所以,與其說他是無緣無故地發(fā)脾氣,不如說他是在對著自己頭腦中“已經(jīng)”拒絕了他的女兒和女婿表達憤怒。
愿望還沒有表達,就感受到了莫須有的被拒絕。
感到被傷害,所以才會控制不住自己發(fā)那么大的脾氣。
正好前兩天和朋友聊一個關(guān)于兩性的話題,無意間我就感慨了一聲:“這真是一個被害妄想流行的年代??!”
朋友不解。
于是我舉例子,比如,某天有個朋友找我們借了100塊錢,說好第二天就還,可是一個星期過去了還沒動靜,我們明明在乎卻裝作無事,自己在心里嘀咕:“以后可要多長個心眼,不能隨便再借給人錢了!”
“對啊,對啊,我就是不敢提醒別人還錢的那種人!”朋友附和說。
是啊,為什么我們就不能簡簡單單地提醒一下,等到對方真正明確地拒絕還錢以后再去失望、傷心、鄙視他呢?很有可能,人家真的只是忘記了。
“沒有啦,我只是怕人家會嫌我小氣,覺得我不相信他?!?/p>
看,在你的眼里,你的這個朋友有多壞—他不僅欠你的錢不還,讓你著急上火,同時還會批評你,嫌棄你,十分苛刻地評價你。
是,我在這里用到“被害妄想”多少是有點兒夸張,只是類似的思考方式,在包括我自己在內(nèi)的很多人身上幾乎天天都能看見。生活中,職場上,很多時候我們的怒氣和不滿,都并非來源于對方明確的拒絕和不合作,而只是因為我們太早就預(yù)設(shè)了“你是個壞人”。
當(dāng)然,我的意思也不是說,只要我們把自己心里的愿望表達出來,就一定會取得對方的支持和幫助—有可能人家不能、不會、不適合、不愿意,或者,你就是遇到了一個很壞的人。
但是至少,你不會每一次都那么不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