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再談莫霍面、地殼和巖石圈

      2014-01-13 08:16:34孟祥宏
      地理教學 2014年10期
      關鍵詞:巖石圈剖面圖圈層

      孟祥宏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 北京 100080)

      再談莫霍面、地殼和巖石圈

      孟祥宏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 北京 100080)

      本文通過參考地質(zhì)學的研究論文和著作,圖文并茂地介紹了莫霍面處地震波突變的特點和原因。通過“北美大陸地形與莫霍面剖面圖”和“青藏高原地形與莫霍面剖面圖”論述了地殼的厚度取決于莫霍面的起伏而不是地表形態(tài)的起伏。最后,闡述了地質(zhì)科學家在劃分出地球內(nèi)部圈層的基礎上,提出巖石圈的原因和巖石圈成為科研熱點的過程,以及巖石圈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意義。

      莫霍面剖面;巖石圈;地殼

      1909年,莫霍洛維奇研究巴爾干半島的克羅埃西亞地震時,發(fā)現(xiàn)大陸下50km處,地震波出現(xiàn)明顯的不連續(xù)突跳,后來被證明該地震波不連續(xù)面在全球普遍存在,被定義為劃分地殼與地幔的界面,即:莫霍面[1]。1914年巴雷爾?約瑟夫(Barrell)從力學強度(剛性和流變性)角度,提出巖石圈和軟流層[2]。這都對地質(zhì)學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義,至今仍是地球科學研究的熱點[3]。目前,由于四種版本的高中地理必修教材闡述莫霍面、地殼和巖石圈內(nèi)容的圖、文較簡略,學生無法對莫霍面和巖石圈的底面進行直觀的認識,容易混淆地殼、軟流層與巖石圈三者位置,不理解劃分地殼和巖石圈的意義。本文通過參考地質(zhì)學著作和科研論文,對莫霍面處地震波突變的特點和原因,莫霍面的起伏與地殼厚度,巖石圈的存在意義進行介紹。

      一、莫霍面處地震波突變特點和原因

      地震波中的縱波(P波)到達莫霍面后,其速度由平均6~7km/s突增為8km/s,橫波速度也有突增特點[4]。目前,從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地球內(nèi)部圈層的示意圖中,難以直觀地看出地震波在地殼內(nèi)部和莫霍面處的速度變化特征及地殼厚度是如何變化的,如圖1。

      圖1 各版本教材中劃分地球內(nèi)部圈層的示意圖

      在科學研究的實測地震剖面圖中,能清楚看到地震波在莫霍面處的突變情況,如圖2左。教師在介紹莫霍面時,如果把教材示意圖和實測圖整合成一張圖,如圖2,學生既能看到地球內(nèi)部圈層的整體面貌,又能觀察到莫霍面處地震波傳播速度明顯增加的真實情況。

      圖2 實測地震波速剖面圖和地球內(nèi)部圈層示意圖

      有關莫霍面處波速跳動的原因,巖石學家研究認為,莫霍面是一個起伏不平,厚薄不一的“過渡帶”,厚度達3-5km,由不同巖性的變質(zhì)巖夾層組成,莫霍面以上,是大家熟知的下地殼部分,為基性的“玄武巖”(又稱硅鎂層),平均密度為2.9g/cm3,以下為上地幔頂部的“地幔巖”,為超基性的“橄欖巖”,平均密度為3.5g/cm3,成分上的變化使得地震波速變化[5][6][7]。地球物理學家研究表明,莫霍面處的巖石彈性變化導致地震波速變化,而且,莫霍面還是重要的磁性界面和重力場界面,其上巖石磁化強,其下巖石磁化弱[8,9]。可見,莫霍面上、下的巖石在巖性、磁性和物理性質(zhì)上均不同,可以認為是一個“化學面”,是科學研究的熱點問題,作為劃分地殼與地幔的界面具有重大意義。

      二、莫霍面的起伏與地殼厚度

      教材對于地殼厚度的介紹內(nèi)容,除了魯教版配有“巖石圈結構示意圖”(圖3),其余版本教材沒有配圖,只用文字敘述了地殼厚度不一,平均為17千米。教師經(jīng)常用圖4來示意地球圈層結構,說明地殼的大陸部分較厚,大洋部分較薄。圖4的問題是,容易使學生誤認為莫霍面是均一的,地殼的厚度變化取決于地表的起伏。實際上,地殼厚度差最大有70km[10],而地表最大落差還不足20km(珠穆朗瑪峰和馬里亞納海溝的高度差),因此,地殼厚度變化的主要影響因素不是地殼的上表面,而是地殼的底面,即:莫霍面的起伏。眾所周知,地殼分為上下兩層,上層為酸性的花崗質(zhì)層(硅鋁層),該層在山區(qū)和高原可達40km,在海洋地區(qū)較薄甚至消失,是不連續(xù)層。下層為基性的玄武巖(硅鎂層),在陸殼和洋殼均存在,是連續(xù)層。所以,陸殼較厚,為雙層結構,洋殼較薄,一般為單層結構[11],如圖3。

      圖3 魯教版教材中“巖石圈結構示意圖”

      圖4 地球圈層結構示意圖

      研究表明,莫霍面在橫向上是極不均一的,即:不同地方的莫霍面深度變化很大[12]??梢哉f,地殼厚度的變化主要體現(xiàn)在莫霍面的起伏而不是地表形態(tài)的起伏,如圖5。山地地區(qū),莫霍面相應下降,構成所謂的“山根”,凹陷的盆地往往是莫霍面隆起,或者說,地形和莫霍面呈現(xiàn)出倒影關系[13],如圖6。

      圖5 太平洋至大西洋橫穿北美大陸的地形與莫霍面剖面圖(引自 Press,1978)

      圖6 中亞地殼西藏至準噶爾(沿85°E)的地形與莫霍面剖面圖(據(jù)王謙身,1979)

      三、巖石圈的存在意義

      在概念上,巖石圈一直是相對于軟流圈來說的。在1914年,巴雷爾?約瑟夫(Barrell)從力學強度(剛性和流變性)角度,提出兩者的概念,即:巖石圈是具有高強度(剛性)的地球外殼,其下是軟流圈,具有可塑性,可以提供重力均衡補償[14]。當初,僅從物理的力學角度劃分出巖石圈和軟流圈,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后來,在科學研究中,隨著地球科學理論的完善和研究技術、方法的提高,特別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提出板塊構造理論,即:巖石圈代表若干浮于軟流圈之上的保持剛性的板塊,板塊之間發(fā)生會聚、發(fā)散、側(cè)向滑動等相對運動,并在邊界處產(chǎn)生相互作用,促進地球的物質(zhì)循環(huán),這可能是地球上大多數(shù)地震和火山活動的起因。至此,巖石圈作為板塊構造學說的基礎,才一直成為地球科學家研究的焦點內(nèi)容,甚至比莫霍面具有更重要的意義。

      具體到中學地理教學,巖石圈作為聯(lián)系地球外部和內(nèi)部的一個重要圈層,促進了圈層之間物質(zhì)和能量的交換,這正是巖石圈的存在意義。使學生從本質(zhì)上理解劃分巖石圈的意義,可以為學習后面章節(jié)中的板塊構造運動和巖石圈的物質(zhì)循環(huán)等內(nèi)容做好鋪墊。針對巖石圈在內(nèi)部和外部圈層的歸宿問題,肖擎老師已給出詳細介紹,在此不再贅述[15]。

      綜上所述,地殼和巖石圈是地球科學家從不同的研究角度提出和劃分的,各自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因此,在教學中,介紹或探究:“在科學研究中,地球科學家劃分了地球的內(nèi)部圈層,又提出巖石圈以及巖石圈成為研究焦點的過程”,既可以使學生理解地球內(nèi)部圈層的劃分和巖石圈的存在意義,又逐步培養(yǎng)了學生從多個角度辯證地看待科學研究問題的能力。

      參考資料:

      [1][12] 高名修.莫霍洛維奇不連續(xù)面[J].地震,1983, (1):39-41.

      [2][14] Barrel J. The strength of the Earth’s crust. I. Geologic tests of the limits of strength [J]. J Geol, 1914, (22):28-48.

      [3] 陳凌,朱日祥,王濤.大陸巖石圈研究進展[J].地學前緣,2007,14(2):58-74.

      [4] 夏邦棟.普通地質(zhì)學[M].北京:地質(zhì)出版社,1984.

      [5][10] 陸廷清,陳曉慧,胡明.地質(zhì)學基礎[M].北京:石油工業(yè)出版社,2009.

      [6] 黃定華.普通地質(zhì)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7] 馬昌前.莫霍面,下地殼與巖漿作用[J].地學前緣,1998,5(4):201-208.

      [8] 楊坤光,袁晏明.地質(zhì)學基礎[M].北京:中國地質(zhì)大學出版社,2009.

      [9] B.B.別洛烏索夫.地球構造圈[M].北京:地震出版社,1983.

      [11] 宋春青,邱維理,張振春.地質(zhì)學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3] 陳國達,歷史-因果論大地構造芻議[J].大地構造與成礦學,1992,(1):1-71.

      [15] 肖擎.巖石圈屬于地球內(nèi)部圈層還是外部圈層[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2,(5):21-22.

      猜你喜歡
      巖石圈剖面圖圈層
      第四章 堅硬的巖石圈
      No.4 圈層用戶不斷拓展,圈層經(jīng)濟價值釋放
      B站沖破圈層
      出版人(2020年2期)2020-04-07 12:38:00
      廣東省風門坳錫礦地球化學特征與找礦標志
      西部資源(2019年2期)2019-11-12 03:33:55
      噴氣式民航客機剖面圖?
      年輕人“圈層化”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讓圈內(nèi)新聞飛出圈層——“振興杯”宣傳的一點思考
      傳媒評論(2019年12期)2019-08-24 07:55:10
      巖石圈磁場異常變化與巖石圈結構的關系
      地震研究(2017年3期)2017-11-06 21:54:14
      2014年魯?shù)?—5級地震相關斷裂的巖石圈磁異常分析
      地震研究(2017年3期)2017-11-06 01:58:51
      勘探線剖面圖精確繪制方法探析
      山西煤炭(2015年4期)2015-12-20 11:36:16
      清苑县| 黔南| 法库县| 武隆县| 郎溪县| 泗阳县| 洞头县| 闻喜县| 图木舒克市| 基隆市| 岑巩县| 三门峡市| 叙永县| 迁安市| 郯城县| 甘德县| 六安市| 宝兴县| 家居| 定襄县| 永嘉县| 广水市| 通江县| 樟树市| 怀柔区| 朔州市| 繁峙县| 葫芦岛市| 霍邱县| 台湾省| 桂平市| 饶平县| 龙岩市| 伊金霍洛旗| 河间市| 铅山县| 榆中县| 黄龙县| 乳山市| 那坡县| 东乡族自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