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事變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國民黨反共頑固派繼山西“十二月事變”之后發(fā)動的又一次反共高潮,其基本史實在史學界早有公論??墒?,近期關于皖南事變的某些歷史事實卻有相反的說法,比如“小朝”整理的曾任項英秘書、已故揚帆同志的口述,以《項英秘書揚帆談皖南事變》為題,在《炎黃春秋》2013年第2期發(fā)表。該文稱,揚帆認為皖南事變后周恩來滿懷悲憤地發(fā)表“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題詞是指責毛澤東對皖南新四軍不公道。文章是這樣描述的:“周恩來同志在皖南事變以后,親自寫了幾句話:‘千古奇冤,江南一葉?!蝗~是指葉挺。葉當時被俘還在獄中,另外,‘江南指皖南事變。為什么說‘千古奇冤呢?國民黨反革命打我們,這能叫千古奇冤嗎?千古奇冤照我現(xiàn)在的領會,主要指我們內(nèi)部,指毛澤東對皖南軍隊不公道?!?/p>
上述這段文字錯誤百出。其一,葉挺明明是“在與國民黨軍隊談判交涉時被扣押的”,而這段文章卻說葉挺是“被俘”的;其二,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國共兩黨是合作抗日的友黨,國共兩軍是合作抗日的友軍,當時的國民黨不能被簡單地一概說成是“國民黨反革命”,同理,當時的國民黨軍隊也不能被簡單地一概說成是反革命軍隊,同室操戈搞摩擦的只是國民黨和國民黨軍隊中的漢奸和反共頑固派,而不是國民黨及其軍隊的整體;其三,眾所周知,周恩來的題詞是譴責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頑固派蓄意制造皖南事變的,可是“該文卻語出驚人”,竟然說周恩來的題詞是指責毛澤東的。事實上,不管是揚帆還是“小朝”,其上述說法純粹是個人毫無根據(jù)的主觀臆測,目前已經(jīng)公開的大量史料足以證明其完全違背了歷史真相,完全歪曲了周恩來題詞的本意,對周恩來和毛澤東卻是一種惡毒的攻擊和誣蔑。為了澄清事實、以正視聽,本文擬從兩個方面略舉若干史實加以證明。
周恩來發(fā)表“千古奇冤”的題詞,是直接針對國民黨當局蓄意制造皖南事變及其對皖南事變真相的封鎖
列寧曾經(jīng)說過,“在分析任何一個社會問題時,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絕對要求,就是要把問題提到一定的歷史范圍之內(nèi)”①。這確是研究歷史、弄清真相的唯一有效的科學方法。要搞清楚周恩來題寫的“千古奇冤”究竟是針對誰,毫無疑問必須設法回到歷史現(xiàn)場。這就必須借助史料,讓史料告訴人們真相。
第一,周恩來秘書童小鵬的回憶。皖南事變發(fā)生時,童小鵬擔任周恩來的秘書,周恩來那幾天的活動特別是他發(fā)表題詞的前前后后,童小鵬都伴隨在周恩來身邊,因此,童小鵬可以說是這段歷史的直接見證人,最清楚周恩來是在什么樣的心情下寫下這四句題詞的。2006年出版的童小鵬回憶錄《在周恩來身邊四十年》,其中在“怒斥皖南事變”一節(jié)中,詳細回憶了周恩來奮筆疾書該題詞時的情形:
1941年1月17日晚,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通過中央通訊社發(fā)布通令,反誣新四軍“叛變”,悍然撤銷新四軍番號,聲稱要把葉挺軍長交付軍事法庭審判。周恩來在曾家?guī)r50號獲悉這一情況后,義憤填膺地打電話痛斥何應欽,隨后又驅(qū)車前往張沖處質(zhì)問和抗議。之后返回紅巖村時夜已經(jīng)很深了,周恩來與辦事處的全體黨員講話后,已經(jīng)是18號的凌晨。他又作了一系列的布置,把童小鵬等人叫到他辦公室布置保密工作,準備對付國民黨的突然襲擊。這時,《新華日報》的同志來向周恩來匯報說,《新華日報》寫的關于皖南事變真相的報道和評論文章,被國民黨的新聞檢查所全部扣壓,禁止刊登。新聞檢查所的人仍不放心,還在報社坐等要看第二天的報紙。周恩來聽后略有所思后對來人說:“你回去告訴章漢夫,把被檢扣的兩個地方用別的消息補上后,印好幾張報紙送檢查;我要另寫東西放在那兩個地方,不送檢,大量印發(fā)。除報丁報童外,動員工作人員出去散發(fā)?!眻笊绲耐咀吆?,周恩來便憤然揮筆,寫下了舉世聞名的——“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和“為江南死國難者志哀”的題詞。② 童小鵬的回憶很明確地證實了一個最基本的、最核心的史實,那就是:“千古奇冤”是在周恩來知道原先要發(fā)表在《新華日報》上的揭露皖南事變真相的文章被國民黨扣壓、報紙面臨“開天窗”的情況下,為了沖破國民黨當局封鎖皖南事變真相,決定用“千古奇冤”這幾句題詞來揭露國民黨的陰謀。很顯然,周恩來的題詞就是抨擊蔣介石國民黨當局頑固派的。
此外,原《新華日報》在京部分同志的回憶文章《圍繞“皖南事變”展開的尖銳斗爭》一文,對周恩來題寫該題詞挽詩細節(jié)的敘述,基本情節(jié)與童小鵬的回憶大體相同,這也進一步印證了童小鵬回憶的可靠性和真實性。
第二,周恩來本人寫此題詞前后的主要言論和活動。周恩來寫此題詞不是一個孤立的歷史現(xiàn)象,只要考察周恩來在此前后一系列相關的言論和活動,就可以從中得出其題詞的真實含意。1941年1月17日晚,為了表達對國民黨頑固派蓄意制造皖南事變的強烈憤慨,周恩來打電話痛斥何應欽:“你們的行為,使親者痛,仇者快。你們做了日寇想做而做不到的事。你何應欽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雹蹫榱笋g斥國民黨對新四軍的污蔑,19日《新華日報》發(fā)表由南方局軍事組起草并經(jīng)周恩來修改的文章《新四軍皖南部隊慘被圍殲真相》,同時周恩來又指示將該文作為傳單秘密散發(fā)。該文對所謂“新四軍違抗命令不受調(diào)遣”等8個關鍵問題,以大量的事實進行了有力的駁斥,進一步揭露了國民黨當局頑固派的內(nèi)戰(zhàn)陰謀。之后,周恩來又按照黨中央和毛澤東的指示,一方面同國民黨頑固派進行堅決的斗爭,另一方面向國民黨元老和抗戰(zhàn)派、國共以外各黨派、文化界、外交界和新聞界人士,以及蘇聯(lián)、英國等國外交官,揭露皖南事變的真相和頑固派制造磨擦、妄圖消滅異己的陰謀。為了進一步在國際社會戳穿國民黨頑固派的謊言,周恩來還致函回到紐約的斯特朗,建議她發(fā)表她所知道的情況。斯特朗隨即在紐約一些報紙和《美亞》雜志上發(fā)表文章,揭露皖南事變的真相。④
此后,周恩來按照毛澤東和黨中央的指示,同國民黨反共頑固派展開了針鋒相對的斗爭,嚴正提出嚴懲皖南事變的禍首等要求,中共7位參政員還為抗議國民黨制造皖南事變而拒絕出席二屆一次國民參政會。從皖南事變發(fā)生后周恩來所發(fā)表的一系列言論和工作看,周恩來始終站在同國民黨反共頑固派斗爭的最前線,立場和態(tài)度都是極其鮮明的,與黨中央和毛澤東高度一致,根本不可能用“千古奇冤”去影射指責毛澤東。
第三,《新華日報》刊發(fā)周恩來的題詞后蔣介石和國民黨重慶當局的反應。載有周恩來該題詞的《新華日報》突破國民黨新聞檢查的封鎖,報紙發(fā)行量大增,從平時的2000份激增到5000份,并出現(xiàn)在重慶大街小巷的閱報墻上。蔣介石看到18日的報紙后,大發(fā)雷霆,把陳布雷、戴笠罵了一通,說周恩來的題詞比一篇社論還重要。⑤ 1941年1月18日的《新華日報》,不僅發(fā)表了周恩來義憤填膺譴責國民黨反共頑固派制造皖南事變的該題詞,而且拒絕刊登國民黨軍事委員會通令及軍事委員會發(fā)言人所謂新四軍叛變解散的談話,遭到了重慶國民黨當局的嫉恨和破壞。2月1日,重慶市當局派遣報業(yè)職業(yè)工會常務理事鄧發(fā)清誣蔑《新華日報》“目無政府、目無統(tǒng)帥”,“喪失其報格與國民應有之人格”,并且要求嚴懲《新華日報》,聲稱“自即日起,對該報一致拒絕派送”⑥ 。3日,重慶市商會主席周懋植上書重慶市政府指責《新華日報》“字題‘奇冤,是非莫辯,綱紀蕩然”。并且污蔑《新華日報》“假自由之名以顛倒是非”,應當“嚴加糾繩,予以懲處,方足以儆效尤,而正中外之視聽”。隨后,國民黨當局變本加厲地加緊了對《新華日報》的迫害,甚至悍然查封了成都分銷處等報社營銷機構(gòu)。從國民黨當局對周恩來這兩則題詞的反映來看,當時他們對“千古奇冤”所針對的對象其實心里是很清楚的,假設是指責毛澤東,那么當時國民黨當局怎么可能要急于封鎖、“拒絕派送”《新華日報》呢?很顯然,正是因為周恩來的題詞揭開了皖南事變的真相而觸怒了國民黨當局。
第四,毛澤東致周恩來的電報。皖南事變后中共南方中央局處境困難,根據(jù)黨中央“駐渝干部要盡量減少”的指示,1941年2月1日,葉劍英奉命從重慶啟程回延安,2日抵達延安,不顧疲勞,立即到楊家?guī)X見毛澤東,將周恩來給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的信、鄧穎超送給毛澤東的照片以及刊有周恩來該題詞的《新華日報》親手交給毛澤東,并匯報了皖南事變前后我南方局同國民黨談判的情況。當晚,毛澤東致電周恩來稱“報紙題字亦看到,為之神王” ⑦?!皥蠹堫}字”即指周恩來在《新華日報》上發(fā)表的該題詞,“為之神王”中“王”通“旺”,則是毛澤東對周恩來的該題詞高度贊賞,認為周恩來和南方局組織反擊是有力量的。如果周恩來的題詞是指責毛澤東的,那么毛澤東怎么可能還會對此大加稱贊呢?顯然,說周恩來的題詞是指責毛澤東的,這不合正常的思維邏輯。
上述四個方面的史料共同指向一個基本事實,那就是“千古奇冤”真真切切是周恩來為揭露和斥責制造皖南事變的國民黨反共頑固派的悲憤之作。揚帆或者“小朝”連最基本的史實和邏輯都不顧,憑著主觀想象信口開河,把它與毛澤東扯在一起,實在荒謬可笑。但令人費解的是,如此荒謬可笑的文章,竟然被《炎黃春秋》刊發(fā),不知意欲何為!
毛澤東對新四軍“有成見”之說純粹是空穴來風
《項英秘書揚帆談皖南事變》這篇文章確定“千古奇冤”是指責毛澤東的一個重要依據(jù)是毛澤東“對新四軍和項英有成見”。該文稱,“中央與我們皖南軍隊有點矛盾。皖南軍隊被國民黨特務名之為‘朱毛不要的部隊”?!包h中央對全黨是一視同仁的,對我們皖南也是愛護的,但是毛澤東同志是有成見的”。說毛澤東對皖南新四軍“有成見”,新四軍是“朱毛不要的部隊”,這種說法與事實恰恰相反。
1937年12月新四軍成立后,特別是華中在整個抗戰(zhàn)中的戰(zhàn)略地位突顯后,毛澤東對新四軍傾注了大量的心血,以相當大的精力用于研究和指導新四軍的發(fā)展和抵抗國民黨頑固派進攻的對策。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1940年11月和1941年一、二月,毛澤東每月發(fā)出的電報達50件左右。在11月初起草“佳電”前后和12月上旬頑固派的“齊電”發(fā)出之后,是毛澤東發(fā)出電報最多的時候。其中,在12月14日這一天發(fā)出了11件,創(chuàng)他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發(fā)出文電的最高紀錄之一。⑧ 這些文電,真實地反映了毛澤東對皖南新四軍情況的緊張思考和密切關注。
第一,毛澤東和黨中央很早就明確制定了新四軍的發(fā)展方針。應該說,新四軍的籌建和發(fā)展始終與毛澤東的指導是緊密相連的。在其籌建之初,毛澤東曾考慮了幾種方案。比如,1937年10月19日,毛澤東致電南京博古、葉劍英,詢問是否有可能“要求何應欽將葉挺之新四軍隸入八路軍建制”,葉挺是否愿意恢復黨籍,或完全接受黨指導而不受國民黨干涉,并是否來延安及八路軍總部接洽一次,“如上述能辦到,則經(jīng)過葉挺整理南方游擊隊,并集中各游擊隊之一部成為一軍是可以的”。⑨ 葉挺和項英赴延安受命時,毛澤東對他們二人不但熱情招待,而且高度評價,充分信任。
新四軍成立后,毛澤東多次發(fā)電報指示新四軍的行動原則,要求在江蘇境內(nèi)的茅山山脈開展敵后游擊戰(zhàn),創(chuàng)建根據(jù)地,擴大新四軍。1938年5月4日,正值新四軍向敵后挺進之際,毛澤東及時發(fā)電報鼓勵項英克服困難開展敵后游擊戰(zhàn),“發(fā)展新的游擊隊,創(chuàng)造根據(jù)地是完全有希望的”;同時還指出新四軍下一步的發(fā)展方向:“在茅山根據(jù)地大體建立起來之后,還應準備分兵一部進入蘇州、鎮(zhèn)江、吳淞三角地區(qū)去,再分一部渡江進入江北地區(qū)”⑩ 。同年秋,中共六屆六中全會從華北、華中的戰(zhàn)略全局出發(fā),并結(jié)合新四軍所處的特殊位置,確定了新四軍向北發(fā)展的方針。1939年3月,周恩來到皖南新四軍軍部,把六中全會的方針進一步具體化、系統(tǒng)化,提出新四軍在敵后發(fā)展的三條原則,即哪個地方空虛,我們就向哪個地方發(fā)展;哪個地方危險,我們就到哪個地方去創(chuàng)造新的活動地區(qū);哪個地方只有日偽軍,友黨友軍較不注意沒有去活動,我們就向哪里發(fā)展。并確定了“向北發(fā)展,向東作戰(zhàn),向南鞏固”的方針?輥?輯?訛 。1940年1月19日,《中共中央書記處關于新四軍發(fā)展方針的指示》強調(diào)了六屆六中全會確定的新四軍向北發(fā)展的方針,以及周恩來與新四軍共同商定的“向北發(fā)展,向東作戰(zhàn),向南鞏固”意見,同時明確指出:“華中是我們目前在全國最好發(fā)展的區(qū)域”,“新四軍大江南北部隊,應在現(xiàn)地區(qū)力求發(fā)展,發(fā)展當然會引起磨擦,但只有發(fā)展力量,給磨擦者以反打擊,給武裝進攻者以反攻,才能鞏固自己?!??輥?輰?訛 特別是10月19日何、白的“皓電”之后,毛澤東正確地分析了形勢,一方面做出了新四軍軍部和皖南部隊北移江北的讓步政策,另一方面又一再電令項英皖南部隊務須迅速渡江,并做好應付突然事變的一切準備。
第二,毛澤東以極大的精力用于說服、催促項英執(zhí)行中央正確的方針和路線。黨中央關于皖南新四軍的發(fā)展方針和北移路線應該說是很明確的,但是項英對中央向北發(fā)展的戰(zhàn)略方針有不同看法,因而在行動中表現(xiàn)出猶豫不決,沒有立即執(zhí)行中央的決定和部署。在這期間,毛澤東開始考慮如何粉碎國民黨頑固派在華中制造反共磨擦,并做了必要的準備部署,另一方面不斷提醒項英注意國民黨試圖消滅新四軍的陰謀。當國民黨調(diào)兵遣將準備一口吃掉新四軍之際,毛澤東十分牽掛處于包圍之下的新四軍。1940年4月3日,他致電項英詢問,新四軍軍部及皖南部隊在遭國民黨軍襲擊時是否有沖出包圍圈、避免重大損失的辦法,其辦法是以向南打游擊為有利,還是以向東會合陳毅部為有利,渡江向北是否已絕對不可能,等等。在顧祝同、上官云相等緊鑼密鼓地調(diào)集部隊,對新四軍形成包圍期間,毛澤東不得不用相當大的精力反復與項英電報溝通、交換意見,說服和催促他執(zhí)行中央的北移方針。但是,項英在“拖”還是“移”的態(tài)度上搖擺不定,一直沒有下最后決心。1940年10月12日,毛澤東致電項英等人,明確指示軍部迅速過江,以皖東為根據(jù)地,“絕對不要再延遲”?輥?輱?訛。11月18日,項英致電中央,認為顧祝同的態(tài)度是以局部解決的方式逼新四軍北移,國民黨的企圖是北守南逼中打,請示中央對此的具體方針和指示,是速移還是有拖一下的必要。21日中央回電指示可以拖1個月至2個月,但仍然強調(diào)須認真準備北移。22日項英回電聲稱“新四軍皖南部隊短期內(nèi)無法開動,如途中發(fā)生戰(zhàn)斗,十分不利,反不如暫留皖南,勝利把握較多?!泵珴蓶|獲悉項英改變原定計劃后十分著急,24日電令催促“必須準備于12月底全部開動完畢”。在毛澤東的急電催促下,皖南新四軍才開始分批移動。但是由于國民黨泄露皖南新四軍北移的消息,日軍、偽軍沿江增兵封鎖,蘇南軍情緊張,項英又動搖了北移的部署,12月8日,國民黨當局發(fā)出“齊電”下最后通牒,同時加緊軍事部署,在皖南布置了袋形圍殲新四軍的“防堵計劃”,并簽發(fā)了“解決”皖南新四軍的作戰(zhàn)方案。此時,皖南形勢萬分緊急,軍事沖突一觸即發(fā)。但是項英在12月13日卻電告中央“目前難求迅速北渡,應再延遲一時”。第二天中央即回電強調(diào):“皖南新四軍仍須于本月內(nèi)盡可能移畢?!鄙踔林钡?940年12月下旬,當時國民黨頑固派已完成對新四軍皖南部隊的包圍,項英等人還多次向中央要“行動方針”。毛澤東動怒并于12月26日發(fā)了一封措辭嚴厲的電報,批評他們“中央還在一年以前即將方針給了你們,即向北發(fā)展,向敵后發(fā)展,你們卻始終借故不執(zhí)行?!珖鴽]有任何一個地方有你們這樣遲疑猶豫無辦法無決心的。在移動中如遇國民黨向你們攻擊,你們要有自衛(wèi)的準備與決心,這個方針也早已指示你們了。我們不明了你們要我們指示何項方針,究竟你們自己有沒有方針?現(xiàn)在又提出拖或走的問題,究竟你們自己主張的是什么,主張拖還是主張走?似此毫無定見,毫無方向,將來你們要吃大虧的。”?輥?輲?訛 在接到中央的嚴厲批評后,新四軍軍部才于28日倉促召開會議討論北移事項,決定1941年1月4日晚開始行動,移往蘇南。至此,項英才真正接受了中央關于北移的指示,但實際上已經(jīng)超過了中央原計劃12月底之前必須全部過江的時限,錯過了突出國民黨包圍的有利時機。
就毛澤東與項英之間往來電報的內(nèi)容分析,他們二人之間的分歧是新四軍的發(fā)展方向問題,是如何擺脫國民黨的圍殲問題,而不是個人的意氣之爭,更不是什么“成見”。新四軍并不是毛澤東不要的部隊,在皖南事變發(fā)生前幾天,雖然此時中央與皖南新四軍之間的聯(lián)絡已經(jīng)相當困難,但是毛澤東仍然密切關注著皖南事態(tài)的發(fā)展,想方設法挽救危局、減少損失。這期間,毛澤東與劉少奇電報來往頻繁,緊張地商量如何減輕皖南新四軍被包圍的壓力。1941年1月12日,劉少奇致電毛澤東,建議采用“圍魏救趙”辦法,在山東包圍沈鴻烈,蘇北準備包圍韓德勤,以與國民黨交換。13日,中央復電同意劉少奇的意見,“限電到十天內(nèi)準備完畢,待命攻擊。”“如皖南部隊被蔣介石消滅,我應堅決徹底干凈全部消滅韓德勤沈鴻烈,徹底解決華中問題?!保枯??輳?訛 雖然由于皖南形勢的惡化,“圍魏救趙”的意圖并沒有實現(xiàn),但毛澤東對新四軍的命運憂心如焚的關切心情是顯而易見、不可否認的。
第三,毛澤東還十分關注新四軍領導人的團結(jié)。毛澤東對項英是重視的,在籌建新四軍領導人選時,1937年11月6日,毛澤東在給秦邦憲的電報中親自提名項英擔任副軍長。?輥?輴?訛 新四軍組建后,項英與葉挺在工作上既有合作的一面,同時也有矛盾的一面。鑒于新四軍成立不到一年時間,項與葉在工作配合上存在問題,早在1938年5月4日毛澤東及時給項英的電報中就提醒他“請始終保持與葉同志的良好關系”?輥?輵?訛。
列舉上述史實是為了說明,毛澤東自始至終關心、愛護這支屬于人民的抗日部隊,所謂毛澤東對新四軍“有成見”之說完全是無中生有,沒有任何根據(jù)。近年來,類似這例通過主觀臆測、捕風捉影來歪曲事實、掩蓋真相的觀點,在一些媒體上并不鮮見。這些觀點往往在一部分群眾尤其是對黨史不太熟悉的青年人當中產(chǎn)生了較大的負面影響,這種現(xiàn)象值得引起重視。201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體學習時強調(diào):“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學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yè)繼續(xù)推向前進的必修課?!??輥?輶?訛 為此,我們需要認真讀點黨史、國史,特別是要學習正史,提高辨別歷史是非的能力,不受偽史所誤導。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正確總結(jié)歷史經(jīng)驗,才能從客觀的歷史而不是歪曲的歷史中找到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有益啟示。
注釋:
① 《列寧專題文集(論馬克思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2頁。
② 童小鵬:《在周恩來身邊四十年》(上),華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168-169頁。
③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傳》二,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版,第594頁。
④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年譜(1898-1949)》(修訂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版,第501頁。
⑤ 《葉劍英傳》編寫組:《葉劍英傳》,當代中國出版社1995年版,第306頁。
⑥ 重慶市檔案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白色恐怖下的新華日報:國民黨當局控制新華日報的檔案材料匯編》,重慶出版社1987年版,第378頁-380頁。
⑦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編:《葉劍英年譜(1897-1986)》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年版,第327頁。
⑧ 《胡喬木回憶毛澤東》,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18-119頁。
⑨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毛澤東軍事思想研究所年譜組編: 《毛澤東軍事年譜(1927-1958)》,廣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1頁。
⑩ 《毛澤東軍事文集》第2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220頁。
?輥?輯?訛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編寫組編:《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第二卷,軍事科學出版社,第162頁。
?輥?輰?訛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7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75-76頁。
?輥?輱?訛 《毛澤東軍事文集》第2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562頁。
?輥?輲?訛 《毛澤東軍事文集》第2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600頁。
?輥?輳?訛 《劉少奇?zhèn)鳌罚ㄉ希?,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第378頁。
?輥?輴?訛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83-1949)》中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第36頁。
?輥?輵?訛 《毛澤東軍事文集》第2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220頁。
?輥?輶?訛 《光明日報》2013年6月27日。
(責編 肖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