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紅
不少中青年人視六味地黃丸為“補腎秘方”,長期食用,但卻感覺越補越虛,原有的一些癥狀越來越嚴重,有的人甚至“補”出胃腸不適的毛病。中醫(yī)專家學者認為,六味地黃丸不能隨意吃,因為它有著非常明確的適應證,需要根據(jù)不同人的不同體質進行調整和搭配,才能獲得最好效果。
六味地黃丸是中醫(yī)補益劑中滋補腎陰的代表方劑。藥物組成是熟地黃、山藥、山茱萸、茯苓、澤瀉、丹皮等。功效以滋補肝、腎為主,并能補脾陰,為三陰并補之方。方中以熟地黃滋腎填精為主藥,輔以山茱萸養(yǎng)肝澀精,山藥補脾固精,這是補的一面。又用澤瀉清泄腎火,并防熟地黃之滋膩;丹皮清泄肝火,并制山茱萸之溫;茯苓淡滲脾濕,以助山藥之健運,共為佐使藥,這是瀉的一面。六藥互相配合,補中有瀉,寓瀉于補,相輔相成,是通補開合之劑,滋補肝腎之良藥,常治肝腎不足、虛火上炎之證。適應證主要是腎陰虛,而對于腎陽虛的情況,就不適合了。
現(xiàn)代人,尤其是年輕男性,吸煙、飲酒、嗜食辛辣刺激食物、生活不規(guī)律等因素,極易導致內生濕熱,“濕則困脾”,在這種情況下,六味地黃丸不但不會起作用,而且會對身體有害。因為六味地黃丸是偏于補陰的藥,配方中陰柔的藥多,吃后會妨礙消化功能。明代名醫(yī)薛己最善補腎,他就主張,腎陰虛用六味地黃丸,如果是腎陽虛,就用八味地黃丸。
臨床還常見腰痛的病人,詢問能不能吃六味地黃丸。從西醫(yī)角度來看,出現(xiàn)腰痛等癥狀,不一定就意味著腎虛,很可能與腰椎間盤突出、腰肌勞損、泌尿系結石等有關,如果在未明確病因的情況下盲目治療,很可能貽誤病情,錯過最佳治療時間。
如何合理使用六味地黃丸呢?首先要學會區(qū)分腎陰虛和腎陽虛。
腎陰虛的臨床表現(xiàn)有:腰酸腿軟;口干,煩躁,手心發(fā)熱;愛出汗;頭暈耳鳴,脫發(fā),牙齒松動,記憶力減退;性欲減退,容易遺精、早泄。判斷是不是陰虛,先看舌頭,如舌質紅、經(jīng)??诟缮嘣?;再看脈搏,是否脈細且跳得快;最后是否常有潮熱、手足心熱、盜汗、遺精、失眠、頭暈、腰膝酸軟的癥狀。
腎陽虛的臨床表現(xiàn)有:腰痛而且發(fā)涼;畏寒怕冷,手腳冰涼;尿頻,小便清長,大便溏薄。腎陽虛首先會出現(xiàn)腰痛,因為腰為腎之府,這種痛一般會有冷的感覺。病人痛的同時,覺得腰里面發(fā)涼,這是腎陽虛的一個典型表現(xiàn)。另外,它擴展到全身,會出現(xiàn)全身也怕冷。因為腎陽是一身陽氣的根本,如果根虛弱了,整個身體的陽氣的溫煦作用就會下降。
對于健康人群,如果沒有明顯腎陰虛的癥狀,不適宜于自行長期服用六味地黃丸。明顯是陽虛(包括腎陽虛、脾陽虛)的人不宜服用,若還一味地服用六味地黃丸,病癥可能會“雪上加霜”。腎陰虛但脾胃功能不好的人也不宜服用,六味地黃丸是偏于補陰的藥,配方中陰柔的藥多一些,吃了后會妨礙消化功能。中老年人一般脾胃功能不強,服用更要謹慎。間斷吃影響不大,長期連續(xù)服用的話就不可了。年輕人或有肝脾濕熱、肺熱者,服用后會加重濕熱,可能導致口舌生瘡、小便發(fā)黃。即使適合吃,也應戒煙戒酒,少吃刺激性食物。另外,六味地黃丸不利于解表散邪,感冒時最好別吃。脾胃虛弱、大便稀、消化不良者也應慎服。
還需要提醒的是,六味地黃丸不能與利福平(一種廣譜抗菌藥)同服,因為其中含有山萸肉,味酸,可析出大量有機酸,同用會增加藥物對腎臟的毒性。
六味地黃丸雖然是滋補腎陰的良藥,但不能當維生素天天吃,一般主張服用一個月后,停一周,或吃一周,停一兩天。
針對各類疾病服用六味地黃丸的前提是中醫(yī)辨證為腎陰虛,在服用時間上也應有區(qū)別:更年期綜合征要用幾個月甚至半年以上;慢性疲勞綜合征建議先用半個月;若用于治療高血壓、糖尿病,可能需要長期服用。另外,長期用六味地黃丸,可能會阻礙脾胃運化,最好在醫(yī)生指導下加一些消化類藥物。
六味地黃丸的傳統(tǒng)劑型是大蜜丸,一般一次一丸,一天兩次。隨著劑型的改革,現(xiàn)在市場上出現(xiàn)一些新的劑型,比如濃縮丸,主要是使藥物有效成分在相同劑量中有了增加,過去的大蜜丸現(xiàn)在只用一顆很小濃縮丸就可以替代,效果會更好一點。
現(xiàn)在的濃縮丸,說明書是一次吃八粒,一天吃三次。實際使用中也要因人而異,一些亞健康狀態(tài)的人群,出現(xiàn)肝腎陰虛早期的表現(xiàn),但不是很典型,建議病人用藥的時候,可以減小藥量。對于一些重病人,一天三次。也同時可以搭配一些其他藥物,比如有早期更年期綜合征表現(xiàn)的病人,建議六味地黃丸和加味逍遙丸聯(lián)合起來用,起到調補的作用,每次多少量也要根據(jù)不同的情況,必要時要在醫(yī)生指導下用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