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國專家呼吁關注煙霧病的規(guī)范治療
解放軍307醫(yī)院段煉教授是國內最早開展煙霧病治療的專家之一,并一直致力于煙霧病推廣工作。他最早在2005年主辦首屆國內煙霧病研討會,隨后先后舉辦了2屆國內煙霧病研討會,承辦了4屆天壇國際腦血管病會煙霧病論壇,主辦了3屆煙霧病國際研討會。為了總結以往煙霧病治療經驗,探索煙霧病未來的方向,段煉主任發(fā)起并主辦了第四屆煙霧病國際研討會,會議于2014年6月28日在京召開,以“新進展、新成果與新趨勢”為主題,共同對煙霧病領域的熱點難點進行研討。
來自美國斯坦福大學的Marco Lee教授發(fā)表了題為《煙霧病直接血管重建手術中腦血流監(jiān)測》,日本東京醫(yī)科齒科大學成相直教授發(fā)表了題為《各種腦血流動力學監(jiān)測技術在煙霧病手術治療中的應用》,韓國首爾國立大學Kim教授發(fā)表了題為《煙霧病新進展》的發(fā)言,上海華山醫(yī)院徐斌教授、北京天壇醫(yī)院張東教授、解放軍總醫(yī)院佟懷宇教授和暨南大學附一院王向宇教授等國內學者也對煙霧病手術技巧、腦血流動力學變化、術式的擴展及先進復合手術室應用等進行了演講。旨在通過會議交流,為建立煙霧病研究國際合作進行新的嘗試,為攻克煙霧病治療難題進行新的探索,為普及煙霧病治療技術作出新的努力。
段煉教授在發(fā)言時首先普及了煙霧病的定義——煙霧病,又稱自發(fā)性基底動脈環(huán)閉塞癥,是一種以頸內動脈末端及大腦前、大腦中動脈起始部動脈內膜緩慢增厚,動脈管腔逐漸狹窄以至閉塞,腦底穿通動脈代償性擴張為特征的疾病,約有1/3的病例還累及基底動脈和大腦后動脈。該病因代償擴張的血管在動脈造影時形似“煙霧”而得名。而煙霧在日語里發(fā)音為“moyamoya”,所以又稱moyamoya病。煙霧病的臨床表現大體分為缺血型和出血型兩類,缺血型可表現為肢體無力、癱瘓、失語、癡呆;出血型可表現為突發(fā)劇烈頭痛、意識障礙,嚴重者可引起死亡。
資料表明,過去認為煙霧病少發(fā),但近來隨著無創(chuàng)腦血管檢查技術的普及,和醫(yī)學界對該病認識的加深,該病檢出率逐漸提高,目前估計患病率在6~10/10萬,是青少年卒中的最主要病因之一,有家族發(fā)病傾向。
來自美國斯坦福大學的Marco Lee教授介紹了美國煙霧病的診療現狀。他提到:煙霧病過去被認為是亞洲人特發(fā)的疾病,現在看全世界各個人種、各個地區(qū)都有發(fā)生。期待與段煉教授在煙霧病國際協作組的框架下展開廣泛的合作。
日本東京醫(yī)科齒科大學成相直教授介紹了日本煙霧病的情況。他說:日本政府已經資助多項臨床研究,當前的研究焦點已經轉移到煙霧病的病因和自然史研究上。為了揭示以上這些問題,需要全國乃至全世界性多中心合作研究。
韓國首爾國立大學Kim教授:在韓國,良好的醫(yī)療登記、隨訪制度,讓更多的患者得到及時檢出和治療。 韓國專家們都認為定期舉辦煙霧病國際會議很有必要,期待國際合作。
談及煙霧病國際協作組織的未來發(fā)展,段煉教授介紹說:“本次成立的由中、美、日、韓四國專家組成的煙霧病國際研究協作組,是世界上第一次煙霧病國際研究合作,并由我國專家倡議成立的。目前在煙霧病治療中,仍有許多問題困惑我們——比如煙霧病發(fā)病機理如何,怎么能更加安全有效地進行手術治療,有沒有可能提出其他新的治療方法?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打破在科研上單打獨斗的現狀,學者們聚集起來共同商討未來研究方向和重點。因此我們期望能夠通過成立的煙霧病國際研究協作組,未來在煙霧病基因組學研究、全基因序列掃描、全免疫組學研究、腦血流動力學研究以及進行臨床多中心試驗等方面開展國際合作,希望能對下一步科研工作開展產生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