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晨
相傳很久以前,有兩個國家發(fā)生了戰(zhàn)爭。強的那個國家把弱的打敗了。最后弱國軍隊只剩下幾千人馬,逃進(jìn)了一座大山。強國軍隊攻到山下,由于山勢陡峭,易守難攻,幾次進(jìn)攻都未取勝,于是,他們便將這座山團(tuán)團(tuán)包圍。他們想:包圍了這座山,弱國軍隊便插翅難飛,人不得食,馬不得草,用不了多久就會出山投降,不然就會活活餓死。于是,他們便圍而不攻,坐等敵軍投降。
一個月過去了,兩個月過去了,弱國軍隊毫無動靜,強國的指揮官計算著弱國軍隊的糧草大約已經(jīng)吃完了。三四個月過去了,弱國軍隊仍然毫無動靜。強國軍隊的指揮官想,此時敵人肯定已經(jīng)沒有糧食了,大約正在殺馬充饑。五六個月過去了,被包圍的軍隊還是沒有動靜,強國軍隊的指揮官判斷敵軍的馬匹已被吃光,再不投降,便只有活活餓死了。它讓士兵高喊勸降,弱國軍隊并不回答,只是射出幾只冷箭。到了第八個月,強國的指揮官算定敵軍已死過半,沒死得也只剩下一口氣了,于是便放松警惕,整天飲酒作樂,他讓士兵卸甲歇息,只等數(shù)月后上山收尸。
一個夜晚,強國軍隊正在蒙頭酣睡,突然,從山中沖出一支人強馬壯的軍隊,徑直殺向強國兵營。強國指揮官在睡夢中被部下喚醒,一聽是弱國軍隊殺來了,大吃一驚,以為是神仙幫助敵軍,無心戀戰(zhàn),騎馬便逃。結(jié)果他的軍隊被殺的尸橫遍野,弱國軍隊轉(zhuǎn)敗為勝,把失去的國土全部奪了回來。
弱國軍隊在山中被困將近一年,內(nèi)無糧草,外無救兵,為什么不但沒有餓死,反而兵強馬壯呢?原來山中到處長著一種草,這種草夏天開白色或淡綠色的花,地下的根莖呈圓柱狀或棒狀。士兵們在山上餓急了,就挖吃它的根莖。一吃,覺得味道還不錯,挺甜,于是就整天挖著吃,而馬就吃樹葉和這種草的莖葉。將近一年時間,弱國在山中修整了瀕于潰散的軍隊,喂壯了疲勞待斃的馬匹,于是乘著強國不備,趁黑夜殺下山去,大獲全勝。
為了記住這種草,大家給它起了一個名字,叫做“山遇”,意思是說剛好在山里缺糧的時候遇到了它。
就這樣“山遇”逐漸被人們當(dāng)作食品。在食用中人們慢慢發(fā)現(xiàn),它不僅能像糧食一樣滋養(yǎng)人,而且還有健脾胃、補肺腎的功效,吃了它可以治療脾虛、泄瀉等癥,于是就將“山遇”改名為“山藥”了。
山藥為薯蕷科植物薯蕷的干燥根莖。性甘味平、歸脾、肺、腎經(jīng)。具有補氣養(yǎng)陰,止瀉澀精之功效。可治中虛泄瀉、虛勞咳、消渴遺精、帶下、尿頻等癥。
中成藥
六味地黃丸:由熟地黃、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藥、茯苓、澤瀉組成,輔料為蟲白蠟、乙醇。具有滋陰補腎的功效,常用于腎陰虧損,頭暈耳鳴,腰膝酸軟,骨蒸潮熱,盜汗遺精。本方以滋補肝腎為主,并能補脾陰,為三陰并補之方。方中以熟地黃滋腎填精,為主藥;輔以山茱萸養(yǎng)肝澀精,山藥補脾固精,這是補的一面。又用澤瀉清瀉腎火,并防熟地黃之滋膩;丹皮清泄肝火,并制山茱萸之溫;茯苓淡滲脾濕,以助山藥之健運,共為佐使藥,這是瀉的一面。六藥互相配合,補中有瀉,寓瀉于補,相輔相成。
中藥湯劑
完帶湯:白術(shù)30克,山藥30克,人參6克,白芍15克,車前子9克,蒼術(shù)9克,甘草3克,陳皮2克,黑芥穗2克,柴胡2克。
本方為治療白帶的常用方劑,所主病證乃由脾虛肝郁、帶脈失約、濕濁下注所致。脾虛肝郁,濕濁下注,帶脈不固致帶下色白量多、清稀如涕。方中重用白術(shù)、山藥為君,意在補脾祛濕,使脾氣健運,濕濁得消,山藥并有固腎止帶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