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長期以來,中國糧食安全走的是重生產、輕物流,重數量、輕質量的道路,一方面糧食供應充足,另一方面糧價卻不時大幅波動,削弱了糧食安全體系的整體調控與保障能力。中國糧食到底有多少?各類糧食收購主體收購的糧食來自哪里、數量多少、質量怎樣?中國糧食大豐收的背后是巨大的糧食數據空白。
糧食數據的粗放狀態(tài),導致強農惠農補貼政策在提高糧食生產積極性方面效果打折,導致糧食生產資料的科學精細配置很難實現(xiàn),導致對糧食儲備、流通過程中的跑冒滴漏現(xiàn)象無法徹底根除。
糧食流通數據化是利用射頻設別(RFID)技術、傳感器技術等,在糧食收購、倉儲、物流與電子交易、宏觀調控與應急保障等領域實現(xiàn)信息化,又稱“數字糧食”工程。
利用“RFID農戶結算卡”系統(tǒng),可精確、動態(tài)顯示糧食收購的時間、地點、品種與買賣對象等信息,能輕松推導出示范應用地區(qū)糧食種植的面積、單產等重要數據;以直觀、形象的方式展示省級儲備糧計劃執(zhí)行情況、日常保管情況、財務情況,以及糧庫安全生產情況,提高糧庫管理質量和效率;緩解小生產與大市場對接過程中多重信息不對稱所造成的不利影響;使糧食生產、流通及其財政補貼、調控等處于相對可控狀態(tài),提高糧食補貼與調控的準確性、合理性與快捷響應性。
為此,要從國家戰(zhàn)略高度重視、規(guī)劃糧食安全的“數字化”,對數字糧庫的相關試點進行全面總結、深度挖掘與系統(tǒng)提升,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中國“數字糧食”大數據應用的頂層設計、推廣地圖與支撐措施。
要整合分散數據,實現(xiàn)調控轉型。對分散在公安、國土等多部門的土地面積、農戶住址、身份證等信息進行整合管理,同時著眼于從糧食倉儲環(huán)節(jié)拓展到全流通領域,打造新型的高效糧食安全體系。
(財經國家周刊)
近日,由中國農業(yè)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主辦、國家谷子糜子產業(yè)技術研發(fā)中心承辦的首屆國際谷子遺傳學會議在北京召開。來自中國、美國、英國、巴西等9個國家和地區(qū)的200余位科學家和研究人員,圍繞“推動谷子成為禾本科功能基因組研究的模式植物”這一主題,對國際谷子遺傳學研究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進行了充分而廣泛的交流,為推動今后更加深入的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谷子與玉米、高粱、甘蔗、珍珠粟、糜子、柳枝稷等禾谷類糧食、能源作物近緣,具有抗旱、耐瘠薄、高光效以及基因組小、生育期短等突出優(yōu)勢。通過以谷子為模式開展功能基因研究,不僅可以彌補相關作物基因組復雜、植株高大和繁殖期過長的不足,而且可為解決多年來難以解析的抗旱和C4光合作用的遺傳分子機理提供全新的思路。
進入21世紀以來,谷子因其獨特的優(yōu)勢而逐步受到國際遺傳學界的高度重視,迅速發(fā)展成為功能基因組研究新的候選模式作物。英國、德國、日本、澳大利亞、巴西等國家均啟動了谷子和狗尾草遺傳學研究。以中國農科院作科所國家谷子糜子產業(yè)技術研發(fā)中心為主的中國科學家充分利用豐富的資源優(yōu)勢,在谷子基因組測序、單倍型圖譜構建、全基因組重要性狀關聯(lián)分析、數據庫構建等研究方面處于國際領先地位,有力推動了世界谷子遺傳學的研究進程。
(農業(yè)部網)
2014年河南將對貧困縣的考核機制進行改革,從主要考核GDP轉向主要考核扶貧開發(fā)工作成效,把提高貧困人口生活水平和減少貧困人口數量作為考核評價的主要指標;建立貧困縣退出機制,2015年末對提前實現(xiàn)脫貧的縣,按照有關規(guī)定通報表彰,再繼續(xù)享受兩年專項扶貧政策。對完不成扶貧目標任務,經濟社會事業(yè)發(fā)展、農民收入水平與全省平均水平繼續(xù)擴大的縣,要通報批評,鞭策其加快發(fā)展。
(農民日報)
全國政協(xié)常委、湖南省政協(xié)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近日在中國發(fā)展高層論壇上發(fā)言表示,目前我國開發(fā)的超級水稻單產已實現(xiàn)14.82噸/公頃。
據袁隆平介紹,現(xiàn)在中國水稻種植面積是大約為3000萬公頃,平均單產是6.4噸/公頃。種植雜交稻的土地面積現(xiàn)在達到1700萬公頃,平均單產是7.5噸/公頃。比起傳統(tǒng)的稻種,雜交水稻有超過20%的產量方面的優(yōu)勢,也正因為有這樣的優(yōu)勢,可以讓7000萬或更多的人每年獲得充分的糧食供應。
目前我國正在著手開發(fā)超級雜交稻,袁隆平說:“所謂超級雜交稻,就是單產非常高的一種雜交水稻。為了能夠滿足21世紀的糧食需求,中國農業(yè)部開設了超級稻育種項目,這個項目可以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1996-2000年,目標是單季水稻的產量達到10.5噸/公頃,產量增長20%;2001-2005年產量達到12噸/公頃;2006-2015年,產量達到13.50噸/公頃。”
據介紹,二期目標比計劃提前一年完成,二期超級稻的種植面積在2012年接近100萬公頃,平均單產超過9噸/公頃。
目前,第四階段的超級稻的育種計劃已經開始,單產目標是15噸/公頃。培育的超級稻品種“兩優(yōu)”在2014年已經達到了14.82噸/公頃,接近15噸/公頃的單產。
袁隆平介紹,除中國以外,世界其他地方還有520萬公頃的超級稻種植面積。印度、孟加拉、印尼、越南、菲律賓和美國等國家都在開發(fā)超級稻。目前,國外培育的超級水稻的單產一般是常規(guī)稻種的兩倍。
袁隆平認為,在21世紀確保糧食安全方面雜交稻將發(fā)揮關鍵作用。他說:“如果世界上50%的水稻田都種上了超級稻的話,全球的稻米產量能夠再增加1.5億噸。那么我們還能夠滿足4~5億人的吃飯需求。因此,發(fā)展超級稻、發(fā)展雜交稻,對于糧食安全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為了全人類的福祉,我們的研究所、還有我本人非常愿意幫助其他國家,特別是發(fā)展中國家去開發(fā)雜交稻。”
(中國糧油信息網)
2013年中國糧食產量成功實現(xiàn)“十連增”,這一舉世罕見成就并未降低中國政府對于糧食安全的重視。
“財政上再困難,農業(yè)的投入也只增不減”,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日前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如此表述。
2013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切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放在2014年六大主要任務首位。之后,2013年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再次提出,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要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國家糧食安全戰(zhàn)略。
在近日舉行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新聞發(fā)布會上,農業(yè)部部長韓長賦也特別強調,國家立足國內基本解決糧食安全問題的政策是堅定不移的,中國糧食安全要依靠自己。
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徐小青稱,糧食安全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中央明確了中央和地方共同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責任。
全國政協(xié)委員、農業(yè)部副部長牛盾表示,保障糧食安全首要是確?;巨r田數量,并在此基礎上使用多種方式培育自己的糧食優(yōu)良品種。
韓長賦強調,要加大措施保護耕地,堅守耕地紅線。如果有政策、科技、設施三大支柱,再加上一個保護耕地紅線,2014年的糧食增產還是可以有預期的,長期增長也有信心。
(中國網)
云南省農業(yè)科學院生物技術與種質資源研究所的冷庫是一個中期庫,材料的保存年限在10~15年。冷庫里面存放著2.5萬份從云南各村落搜集的農作物種質,等待育種專家的青睞,作為父本或母本,同其他品種進行雜交,選育更加高產、高營養(yǎng)、抗病的農作物新品種。其中,水稻有8000多份,麥類約1500份,雜糧約1000份,紅花約3000~4000份,其他還有玉米、蔬菜、油菜等農作物的種子。
(春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