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至今仍然備受爭議,但真實的斯大林遠未清晰。長篇傳記文學《斯大林傳》(華文出版社出版)的作者、英國著名俄蘇史研究專家、牛津大學歷史學教授羅伯特·謝偉思通過莫斯科尚未公開的檔案、當事人的親歷證詞以及私人收藏等資料,去偽存真,發(fā)掘了眾多有關斯大林的非常重要的原始資料,將一個“復雜的斯大林”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被譽為30年來最好的一部斯大林傳。
赫魯曉夫在1956年的蘇共二十大上提出了斯大林的問題。有人說破壞蘇聯(lián)秩序是危險的,他反駁說:“如果我們不在中央全會上說真話,我們在將來的某個時候可能不得不說出真話。那時候我們不是在發(fā)表演講,而是在接受人民的調(diào)查!”
1953年3月初,改革浪潮吹遍整個蘇聯(lián)。經(jīng)受了長期的壓制后,斯大林的繼任者終于可以在他死后變革其政策。蘇共中央主席團沒有一個人贊同他總體上保守的政策,甚至像莫洛托夫、卡岡諾維奇這樣蘇共黨內(nèi)的保守派也贊同實施一定程度的改革。斯大林長期以來打擊的改革終于有了實施的可能性。然而社會上并未出現(xiàn)關于改革的討論。蘇聯(lián)當時是不允許民眾討論這些問題的。蘇共黨內(nèi)斯大林的接班人想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要讓蘇聯(lián)的普通公民,或者政府的基層官員能對克里姆林宮的決策產(chǎn)生影響。
莫洛托夫和卡岡諾維奇無法阻止馬林科夫、貝利亞和赫魯曉夫的改革計劃。馬林科夫想增加集體農(nóng)莊的撥款以推動蘇聯(lián)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他還贊同增加輕工業(yè)的投資。赫魯曉夫想在蘇聯(lián)開荒,以結束幾十年以來蘇聯(lián)糧食供應不足的問題。馬林科夫和貝利亞決心推動蘇美的和平共處:他們擔心冷戰(zhàn)將會給人類帶來一場災難。貝利亞希望同南斯拉夫建立友好關系,他也想廢除俄羅斯在蘇聯(lián)境內(nèi)的特權,并減少對各民族文化自我發(fā)展的限制。馬林科夫、貝利亞和赫魯曉夫都認為,公眾的生活不應該像斯大林時期那樣充滿暴力和專斷。他們主張釋放勞動營里的政治犯并封鎖官方媒體,避免宣傳老一套的做法。如果蘇聯(lián)改變了斯大林的政策,那么就沒必要把斯大林當神一樣去崇拜了。
蘇共主席團非常謹慎地處理斯大林的物質(zhì)遺產(chǎn)。1924年列寧逝世時,斯大林成了列寧著作的管理者,他決定應該出版列寧的哪些著作,哪些不應該出版。他自己出版了《論列寧主義的基礎》。斯大林參考列寧的著作,從而為自己的所作所為尋求合法性。斯大林的接班人都熟悉這些。1953年3月5日,經(jīng)蘇共中央委員會授權,他們將《斯大林文集》沒收,并匿名送給了各公共圖書館馬克思列寧主義研究所,只留了幾百本書。斯大林的許多信件和電報都被燒掉了,他的大部分文章和著作的草稿也不見了。《斯大林文集》的最后一部分很不完整。
斯大林孔策沃別墅的桌子上還有秘密。在一個抽屜的報紙下面夾著3頁紙。其中一份是鐵托寫的:
斯大林:
不要派人來殺我了。我們已經(jīng)抓了五百個人了,有些人帶著炸彈,有些人拿著槍……如果你還是派人來殺我,那我也派個人去莫斯科,我肯定不會送第二個。
這是鐵托寫給斯大林的。還沒有人敢這樣對斯大林說話。也許這就是為什么斯大林留著這個紙條的原因。他還保留著布哈林寫給他的最后信件:“柯巴,為什么你一定要我死呢?”難道斯大林每次重讀這封信時很興奮?(據(jù)說他一直對布哈林有看法。)第三份是列寧1922年3月5日寫的一封信,內(nèi)容是要斯大林為自己的粗魯言行向克魯普斯卡婭道歉。這是他收到的列寧的最后一封信,信的內(nèi)容很傷自尊。如果不是他心里放不下這幾件事情,他是不會保留這些信件的。
蘇共領導人把這3封信當成機密。但斯大林死后他們改變了蘇聯(lián)的公共話語,《真理報》贊揚斯大林的內(nèi)容少了。一些發(fā)表的文章開始批評“個人崇拜”。雖然這些文章大篇引用斯大林著作中的話,但并不是說斯大林的個人崇拜是歷史上最冠冕堂皇的。蘇共中央主席團討論新政策時,由于貝利亞搜集到了斯大林與警察部門談話的錄音,所以貝利亞重新?lián)蝺?nèi)務部部長。錄音顯示,斯大林打算將恐怖進行到底。貝利亞讓中央委員會的成員讀讀錄音記錄。
改革者面臨一種困境:如果他們宣布放棄斯大林的遺產(chǎn),那他們統(tǒng)治的合法性將會大打折扣,但如果他們不馬上實施改革,社會的不滿會積聚,他們也會有麻煩。還有更大的困難。有些人崇拜斯大林,但也有幾百萬人痛恨斯大林的鎮(zhèn)壓。斯大林死后還陰魂不散。改革者必須意志堅定,措施得力?;艁y必定會擾亂整個蘇聯(lián)的秩序。主席團的大多數(shù)成員認為,在不特意批評斯大林的條件下實施改革。在蘇共中央委員會的會議上,他們只是提到晚年斯大林的反復無常。貝利亞因捏造英國情報機構代理人的罪名而被逮捕,貝利亞被逮捕后,蘇共中央主席團1953年7月召開了會議。實際上領導層擔心貝利亞會掌握最高領導權,也擔心他會實施看起來相當激進的改革。他們認為,應該對過去所犯下的罪行和權力濫用負責的是貝利亞,而不是斯大林,1953年12月,貝利亞被處決了。
斯大林的家庭也遭受了重大的變故。他的女兒斯維特蘭娜很快就改了自己的姓。學生時代大家都知道她的名字叫斯維特蘭娜·斯大琳娜,斯大林死后,她自己改名叫斯維特蘭娜·阿利盧耶娃。由于已經(jīng)向她父親的繼任者低頭,所以她最終幸免于難。瓦西里·斯大林并未做相應的改變,經(jīng)常沉湎酒色,臭名遠揚。斯大林實際上已經(jīng)和他脫離關系了,他父親死后,他被調(diào)查,并因愛胡鬧和濫用公共資金而被捕。他的特權歲月結束了。
貝利亞倒臺后,蘇共掌控了內(nèi)務部。對于各民族有文化自決權的限制仍然比較多。馬林科夫和赫魯曉夫繼續(xù)推動改革,也都在為掌握最高權力而斗爭。集體農(nóng)莊的糧食收購價格上漲了。為提高糧食產(chǎn)量,哈薩克斯坦的荒地得到了開發(fā)。蘇聯(lián)與南斯拉夫的關系有了一定的緩和,同美國的緊張關系也有所松動,朝鮮戰(zhàn)爭也結束了。由于要明確支持蘇共主席團的每一項活動,所以在中央委員會上對發(fā)言管理就不那么嚴格了。馬林科夫和赫魯曉夫之間的競爭還在繼續(xù)。馬林科夫缺乏自信,赫魯曉夫因鎮(zhèn)壓貝利亞而名聲大振,他在兩年的時間里成了蘇聯(lián)的最高領導人。
在赫魯曉夫的授意下,一個委員會開始調(diào)查斯大林時期大清洗的數(shù)據(jù)。赫魯曉夫雖然在尋找對馬林科夫不利的材料,但這尚需時日。蘇共主席團的幾位成員反對實施進一步的改革。為了保證自己能順利接班,赫魯曉夫在1956年的蘇共二十大上提出了斯大林的問題。有人說破壞蘇聯(lián)秩序是危險的,他反駁說:“如果我們不在中央全會上說真話,我們在將來的某個時候可能不得不說出真話。那時候我們不是在發(fā)表演講,而是在接受人民的調(diào)查!”在蘇共二十大閉幕時,赫魯曉夫指責斯大林是一個怪人,他整死了幾千人,在政治領導和具體政策上破壞了列寧主義的傳統(tǒng)。指控書并沒有全面綜合地評價斯大林。赫魯曉夫的報告集中在從1934年基諾夫遇害以來斯大林的活動上。他并不直接批評二十世紀20年代后期以來蘇聯(lián)建立起來的基本政治經(jīng)濟結構,他也沒提及斯大林在內(nèi)戰(zhàn)和第一個五年計劃實行期間實施的恐怖。為了贏得當時黨政官員的支持,他必須給人一種這樣的印象,你們這些人的前任都是1937—1938年大清洗的受害者。
整個會場都沒人提反對意見。赫魯曉夫達到了他的目的:對于他國內(nèi)的競爭對手來說,很難指責他領導權的合法性,除非這個人想回到斯大林的大恐怖年代。然而還有一個問題,正是斯大林在東歐建立起了共產(chǎn)主義政權。通過指責斯大林,赫魯曉夫重新確立了一條沿著列寧主義和十月革命的路線前進的道路。這在東歐國家行不通,因為這些國家是斯大林幫助他們建立了共產(chǎn)黨政權。赫魯曉夫的報告對于東歐來說就是一顆政治炸彈。波蘭發(fā)生了有組織的罷工抗議活動。1956年10月,匈牙利也發(fā)生了動亂。
1957年6月,反對改革的人開始發(fā)起攻擊,他們要求赫魯曉夫辭去蘇共第一書記職務。但蘇共中央委員會支持他,經(jīng)過幾年的激烈斗爭后,他在1961年10月的蘇共二十二大上對斯大林發(fā)起了更猛烈的攻擊。老布爾什維克朵拉·拉祖繼娜走上講臺發(fā)言。由于她自己忍受了多年的壓制,她說列寧托夢給她說紅場的陵墓里只能有他一個。全場掌聲雷動。一個寂靜的夜晚,這件事情開始實施,經(jīng)過防腐液處理的斯大林的尸體被抬出了陵墓,埋在克里姆林宮的墻底下。在他的墓地上只有一根柱子和一座半身像。歷史學家開始查找斯大林與列寧經(jīng)常爭吵、舉止粗魯?shù)牟牧稀K勾罅指窭罩匦旅麨榉鼱柤痈窭?。對列寧的崇拜,也在不斷提升著對赫魯曉夫的崇拜?959年出版了新的黨史教程。那些崇拜斯大林的黨員要么保持沉默,要么被開除黨職。
赫魯曉夫1964年下臺。蘇共政治局(主席團重新變成了政治局)推翻了赫魯曉夫在國內(nèi)外實施的諸多政策,政治局也掩蓋了不同意見的爭論。但這是對赫魯曉夫政策的修正,不是要回到真正的斯大林主義。新的蘇共中央總書記勃列日涅夫從沒考慮過實施恐怖統(tǒng)治或個人專制?!胺€(wěn)定干部”成了一句口號。但實際上蘇共政治局在1969年斯大林生日這一天打算重新評估斯大林的遺產(chǎn)?!墩胬韴蟆返纳缯摐蕚淞艘环葙澝涝~,只是在最后一分鐘由于意大利和法國共產(chǎn)黨的干預才沒能公開發(fā)表。(但這也遲了,蒙古共產(chǎn)黨已經(jīng)印發(fā)出去了,因為烏蘭巴托的時區(qū)要早一些。)
但重評斯大林的動機還在。1984年7月,戈爾巴喬夫上臺前,政治局考慮過這個問題。年長的政治局成員對斯大林還是有感情的,對赫魯曉夫很不滿。
為斯大林恢復名譽的想法不了了之,因為戈爾巴喬夫在1985年擔任黨的總書記后,他在政治局不再提這件事了。很快斯大林又成為批判的對象。在戈爾巴喬夫的公開性原則下,斯大林濫用權力的許多材料被揭發(fā)出來了。斯大林建立的行政命令制備受指責。電影、小說、詩歌以及歷史著作都在指責斯大林。戈爾巴喬夫通過知識分子的著書立說讓公眾明白,全面評估斯大林的遺產(chǎn)對蘇聯(lián)社會的新生是十分重要的。但這一過程有點失控,因為有些批評斯大林的人認為列寧對權力濫用也負有責任。他們將行政命令制的起源追溯到蘇聯(lián)成立的時候。但在公開討論中,也有人贊揚斯大林,有人還是肯定了斯大林在二十世紀30年代蘇聯(lián)工業(yè)化以及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中作出的貢獻。
但事情還沒結束。戈爾巴喬夫指責斯大林是歷史上最大的罪犯。1991年蘇聯(lián)解體,俄羅斯聯(lián)邦成立后,鮑里斯·葉利欽還在批判斯大林,與戈爾巴喬夫不同的是,他既批判斯大林,也批判列寧。批判一直持續(xù)到2000年普京當選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的祖父曾做過列寧和斯大林的廚師。普京總統(tǒng)不想聽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權力濫用的故事,相反他希望能夠宣揚那些年代蘇聯(lián)所取得的成就。普京不贊同詆毀歷史,他象征性地恢復了蘇聯(lián)的國歌,當然是換了歌詞了。他經(jīng)常提及他在克格勃(KGB)工作的經(jīng)歷,克格勃的前身就是斯大林時期的安全保衛(wèi)部門。為斯大林恢復名譽顯然不是普京的目的,他是要說明俄羅斯帝國、蘇聯(lián)、俄羅斯聯(lián)邦是一脈相承的。自二十世紀80年代后期以來,斯大林第一次不再成為批判的對象。普京認為斯大林就是一個歷史人物,他的是非功過讓學者們?nèi)ピu說就可以了。這對于長眠于地下的斯大林來說是一種侮辱。只要他死后還被人們批判,他在莫斯科的政治中就仍是一個活生生的人物。普京上臺后,斯大林成了被官方忽視的人物。
但社會沒有忘記他。盡管人們揭露他的獨裁,但還是懷念斯大林和他統(tǒng)治的那個時代。2000年的民意測驗證實了這一點。當被問及二十世紀哪個時期最讓他們難忘時,大多數(shù)受訪者認為是勃列日涅夫時期,30%的人認為是赫魯曉夫時期,28%的人認為是革命時期,18%的人認為是尼古拉二世統(tǒng)治時期,而有26%的人認為是斯大林統(tǒng)治時期,這一數(shù)字不算是最低的。不贊成斯大林統(tǒng)治時期的人則高達48%,但事實上,有1/4的人并不反對斯大林的統(tǒng)治,這令那些主張變革社會觀念的人很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