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鵬
吉林省人民醫(yī)院,吉林 吉林 130021
牙周病患者正畸治療過程中牙槽骨密度變化的CBCT研究
程 鵬
吉林省人民醫(yī)院,吉林 吉林 130021
目的分析牙周病患者在進行正畸治療過程中使用CBCT評價牙槽骨密度變化的效果。方法收集牙周病患者共40例,處于正畸治療的排齊整平階段。使用CBCT設計定點方式,對治療前以及治療后的牙槽骨密度和高度進行檢測。結果牙周病患者在進行正畸治療的過程中,牙槽骨的密度降低是有顯著性的差異。結論使用CBCT能夠?qū)ρ乐懿』颊咴谶M行正畸治療過程中的牙槽骨密度變化進行有效的評價和測定,并且自行設計的定點方法也具有可重復性以及可行性。在實際的牙周病患者正畸治療過程中值得推廣運用。
牙周??;正畸治療;牙槽骨密度;CBCT
牙周病在我國成年人中已經(jīng)成為了高發(fā)病癥,患病率約為70%~90%。并且伴隨著牙周病的發(fā)展,患者的牙齒會出現(xiàn)松動,移位,伸長等情況,會對患者的身體健康以及正常生活造成重大影響。因此就需要對患者進行正畸治療,促進牙周組織的恢復。而在進行正畸治療的過程中,牙槽骨的密度會發(fā)生變化。在這樣的情況下就需要使用CBCT來對牙周病患者在進行正畸治療的過程中骨密度變化進行測量和分析,為實際的臨床工作提出參考。
1.1 一般資料
觀察組選取我院2012年3月~2013年4月間收治的牙周病患者20例,其中年齡為20~48歲,平均年齡35.3歲。經(jīng)過治療后炎癥消除,療效維護期為3個月。在一周后進行重復檢測,牙松動明顯好轉,牙槽骨的吸收為良好狀態(tài),牙周病進入靜止期。對照組選取牙周組織健康的正畸患者20例,年齡為18~38歲,平均24.5歲,選取牙列完好的研究區(qū)域,經(jīng)檢查以及CBCT排除根尖陰影。
1.2 方法
觀察組和對照組都進行正畸治療,觀察組靜止期3個月后開始正畸治療,全部采用直絲托槽來進行矯治。在正畸治療期中為排齊整平階段,平均療程約為6個月左右,結扎弓絲全部采用彈性結扎圈。
在進行治療之前,觀察組和對照組沒有明顯差別,但是在進行治療之后患者的牙槽骨密度有著明顯差別,主要是觀察組的牙槽骨密度相比對照組的牙槽骨密度有著降低。觀察組在治療之前,上下頜骨的牙槽骨密度沒有太大差異,但是在治療后牙槽骨密度上頜小于下頜。
3.1 牙槽骨密度的重要性
牙槽骨密度對于人們的正常生活以及身體健康有著重要意義,如果牙槽骨密度不再正常的范圍內(nèi),那么就會出現(xiàn)牙齒松動等問題,進一步造成咬合干擾或是咬合創(chuàng)傷等情況的發(fā)生。但是目前對于牙周病患者的正畸治療過程中,由于治療方法以及治療過程的特點,在實際的治療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造成患者牙槽骨密度降低的情況,進而影響牙周病患者的康復。而為了讓牙周病患者在進行正畸治療的過程中牙槽骨密度的變化程度盡量降低到最小,就需要對牙周病患者在正畸治療過程中進行CBCT檢查,讓牙槽骨密度的變化盡量降低到最低程度。
3.2 牙周病患者正畸治療過程中牙槽骨密度變化的CBCT研究
通過本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觀察組和對照組在進行正畸治療后牙槽骨的密度均有變化。但是在牙槽骨密度的降低程度上,觀察組明顯要低于對照組,并且在正畸治療的過程中讓不同程度的骨量降低也是不同的。在相同應力的刺激下,觀察組的牙槽骨骨量丟失要大于對照組,同時觀察組患者的牙齒松動程度也隨之增加。在這期間,重度牙周病患者的骨密度降低程度是最大的。這主要是由于牙周病讓牙槽骨對于應力刺激的敏感程度增加,從而能夠承受的應力閾值也隨之降低。因此雖然在生物作用力的情況下牙周病患者的牙槽骨已經(jīng)能夠改建成為以吸收為主,但是仍然會導致骨量喪失,進一步引起骨密度降低的情況。而且由于骨密度降低情況的發(fā)生,牙周病患者的并且也會隨之更加嚴重,在這樣的情況下,牙周病患者能夠承受的應力也會變小。通過本研究,我們也發(fā)現(xiàn)骨吸收的情況發(fā)生于牙齒移動的初期,骨形成發(fā)生在牙齒移動后較晚的階段,而且對于新生骨而言,由于礦化較少,因此骨密度相比成熟骨而言要小,這在臨床上觀察到的牙松動度的增加是一致的,因此我們可以認為牙槽骨密度的降低是導致牙齒松動的主要原因之一。
[1]馬志貴,房兵,毛麗霞,等.牙周病患者正畸前后牙槽骨密度變化的CBCT研究[J].中華口腔正畸學雜志,2010,17(4):197-200.
[2]楊凱云.牙周病患者正畸治療過程中牙槽骨密度變化的CBCT研究[D].山東大學,2012:2.
[3]馬志貴,樊林峰,房兵,等.應用CBCT評價牙周病正畸治療中牙槽骨狀態(tài)的價值[J].上??谇会t(yī)學,2010,19(2):113-117.
[4]王海燕.CBCT評價牙周病正畸治療中牙槽骨狀態(tài)的臨床價值[J].中外醫(yī)療,2011,30(15):110-110.
R783.5
B
1674-9316(2014)20-0132-02
10.3969/J.ISSN.1674-9316.2014.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