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以工
(保定晚報,河北 保定 071051)
談談新聞攝影中的審美與傳播
□王以工
(保定晚報,河北 保定 071051)
隨著信息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信息量越來越大,信息的傳播越來越多借助圖片展示新聞主題。因此,新聞攝影對新聞信息的傳播作用日益突出。研究新聞攝影的審美價值和審美取向十分必要。
新聞攝影 審美 信息傳播
一張優(yōu)秀的新聞圖片不僅能包含比文字更多的信息,還具有一定的審美價值,能吸引讀者的眼球,造成震撼的沖擊力,其效果遠遠超過文字描述想象的力量。因此,討論新聞圖片的審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新聞攝影的紀實美。新聞攝影要求所拍攝的內容不僅能還原事件本質,重現事件經典瞬間,還要求內容具有典型性,使讀者感受到事件的核心意義與價值。世界上最出色的美國女攝影記者瑪格麗特曾說過:“新聞圖片是無可爭辯的新聞事實,先征服你的眼睛,再征服你的心靈?!?/p>
作為新聞工作者,所拍攝的圖片是客觀事實,更是主觀情感的體現。在攝影作品中加入美的元素,利用特別的角度、特別的光影變化制造出來的藝術品,比僅僅反映客觀事實的圖片更具有審美價值,更吸引讀者眼球。紀念二戰(zhàn)勝利最著名的新聞圖片《勝利日之吻》便是這樣的經典之作:記者抓拍了紐約時代廣場上互不相識的水兵與護士深情擁吻的瞬間,在半個世紀之后依然能使人們感受到當時激動的氣氛與美的享受。
新聞攝影的視覺美。作為攝影的一種,新聞圖片也應追求作品的唯美和可觀賞性,并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記者在攝影時,生動、鮮明地表現新聞形象也很重要,記者可以通過構圖、色調、線條和光影變化,營造出藝術性強的圖片。比如著名的希望工程宣傳作品《大眼睛女孩》,那種對上學渴望的眼神,深深感染了受眾。
當然,如果過于追求圖片的美感而忽略其真實性,對圖片進行篡改偽造,或者“擺拍”,那就弄巧成拙了。新興成語“周正畫虎”就是代表,成為世人的笑柄。
新聞攝影的瞬間美。新聞事件往往發(fā)生突然,不允許記者有過多的思考。記者通過直覺和經驗抓拍動人場面,通過這一瞬間的記錄,可以留下很多令人難以忘懷的、具有強烈視覺沖擊力的經典圖片。要做到這一點,不僅需要攝影者自身對新聞事件有很好的把握,還對其思想深度、文化積累、審美水平有較高的要求。新聞記者需要利用一切有利條件,打破常規(guī)思維,才會抓住動人瞬間,使圖片具有視覺沖擊力。比如香港回歸談判結束后,撒切爾夫人腿軟失足的經典瞬間被抓拍下來,成為新聞攝影中的名作。
新聞攝影的發(fā)展和攝影技術的創(chuàng)新對新聞傳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圖片與文字結合是現在新聞攝影傳播的主要方式。那么這種方式有些什么特點呢?
直觀形象,簡潔明了。圖片的優(yōu)勢在于把大量可視信息凝聚到一起,真實直觀地將主題內容展現給讀者。調查顯示,人類約60%到80%的信息由視覺感知,其中60%到70%又是由圖片獲得的。圖片讓觀眾可以短時間內捕捉到大量信息,深刻形象,容易記憶,從而形成良好的傳播效果。近年來,厚報迅速發(fā)展,報紙版面大幅擴容,如果大量的版面內容由文字填充,讀者不免感到枯燥乏味,閱讀起來也十分費神。如果使用新聞圖片,內容一目了然,信息也更加直白、簡潔易懂,讀者便更容易接受了。
瞬間即時,沖擊視覺。新聞攝影表現出的現場信息是新聞信息傳播很好的表現方式。新聞圖片的即時性、瞬間性,使讀者能第一時間感受到新聞現場的內容,這種效果是文字信息無法達到的。比如大型災難或突發(fā)事件發(fā)生時,人們對災難現場往往高度關注。這時,新聞圖片便能第一時間傳遞出新聞現場直觀明了的信息,帶給受眾現場目擊的感覺,產生巨大的傳播效應。
新聞現場內容繁雜,信息量巨大,如何用最少的圖片捕捉到最多的信息,是考驗一個記者能力的時候。一個優(yōu)秀的記者應綜合現場情況,抓住最具有表現力的點進行拍攝,全面再現新聞現場的真實情況。
2012年9月28日,為了給保定居民展示一個美麗“雙節(jié)”長假休閑的好景致,筆者拍攝了一組“農業(yè)生態(tài)園”照片,從遠景、特寫、美輪美奐幾個方面將場景一一托出,讓讀者有一個“看了就想去”的感覺,這就是報道內容給讀者感官帶來的一個良好互動。
內容綜合,角度多樣。在新聞攝影的信息傳播中,圖片是信息傳播的主體,圍繞圖片的文字內容、新聞標題、色彩等同樣具有信息指向性作用。讀者往往首先被鮮明的圖片所吸引,再閱讀文字內容,對圖片進行對照,最后完全了解整個事件的內容。這樣的過程,完成了圖片與文字共同傳播。二者結合將信息的傳播發(fā)揮到極致。同時,通過編輯的排版、色彩調整、渲染等操作,使信息傳播效果更加理想。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新聞傳播手段層出不窮。在新聞攝影中突出審美價值,體現人文關懷,賦予新聞信息內在含義,這才是新聞傳播應追求的最高境界。
新聞攝影中的審美。在新聞所包含的各種價值中,審美價值經常被新聞工作者所忽略。新聞信息不僅能給受眾帶來資訊,還能給其帶來審美的感受。要滿足受眾的審美更高標準,就需要在新聞攝影傳播中進行審美價值的判斷與創(chuàng)造。因此,在新聞傳播中,我們不僅需要關注其信息價值,也要注重其審美價值的提升,這樣能豐富信息的內涵,引起情感上的震動,滿足新聞受眾更高的要求。
信息傳播與審美。一是促進情感交流。人類在長時間的發(fā)展中,對審美達成了一定的共識。不同的民族、國家,不同的宗教信仰,往往在審美上具有相似相同之處。通過在新聞攝影傳播中加入審美元素,可以使人們在情感上產生共鳴,讓不同地區(qū)的受眾通過共同的情感震動為情感交流溝通提供渠道。比如汶川大地震之后,網上流傳著大量汶川大地滿目瘡痍的新聞攝影,全國各地的網友,說著不同的方言,吃著不同的晚餐,看了這些震懾人心的圖片后,都共同為汶川祈福。二是引導輿論走向。新聞傳媒負有引導大眾思想和社會輿論的責任,一則新聞,若是賦予正確的審美價值,可以使大眾輿論向著有益的方向發(fā)展,引導社會良性循環(huán),規(guī)避負面信息對社會造成的影響。若是賦予錯誤的審美信息,則會使人們錯誤地認識社會,形成負面的社會輿論,對社會穩(wěn)定和國家團結造成影響。所以,在新聞中加入審美價值需要三思而后行,引導社會輿論的正確走向,是新聞傳播的重要作用。三是提高社會認識。新聞傳播通過展現社會現實,可以引發(fā)人們對社會活動的思考,促進人們對社會活動進行再審視,進而加深社會認識,推動社會良性發(fā)展。比如,報道偷獵者的惡劣行為,可以促進人們對偷獵者的鄙視,保護瀕危動物;報道環(huán)境破壞,森林退化,可以引發(fā)人們對環(huán)保的重視,增強環(huán)保意識。著名的月牙泉照片中,月牙泉在沙漠里遺世獨立,宛如仙境,但是由于沙漠化嚴重,月牙泉連年萎縮。月牙泉的照片鼓勵人們保護月牙泉,保護環(huán)境的主題鮮明自然。
新聞攝影在新聞傳播中起著很大作用。通過對新聞攝影的審美和信息傳播的討論,及探討二者之間的關系,讓我們對新聞信息傳播加深了理解,讓新聞攝影更富有表現力,更為大眾所喜愛。
:
1.孟玲.視覺文化傳播時代新聞攝影的審美趨向
2.吳國平.論現代新聞攝影的傳播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