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安秀
“中國夢”理念下的審計責任
高安秀
2012年11月29日,習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深情闡述了“中國夢”。一年半來,圍繞“圓夢”主題,審計業(yè)內展開了“審計責任與中國夢”的大討論。目前,比較認同的觀點就是審計要在政府治理過程中發(fā)揮“免疫系統(tǒng)”功能作用,以及加大審計力度,懲處更多腐敗分子;加大整改力度,促進審計成果轉換;加大建議力度,推動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等等。其中最為基本的、核心的,還在于以下五個方面的責任:
求真務實的責任。不做加法、不做減法、不變戲法,是什么問題就反映什么問題,有多少問題就提多少問題;不看表面、不搞片面、不走背面,對的堅決堅持、錯的立馬糾正,讓自己安心、對象寬心、上級放心。當前,要著重糾正兩種錯誤的想法和做法。兩種錯誤的想法即“問題發(fā)現(xiàn)越多越好”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前者往往會把個別現(xiàn)象說成普遍現(xiàn)象、偶然現(xiàn)象說成必然現(xiàn)象,見風就是雨;后者剛剛相反,明明是重大問題卻說成是普通問題,是故意行為卻說成是社會現(xiàn)象,推行無原則的“你好我好大家好”哲學,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故意放水。兩種錯誤的做法即對問題不深入做表面文章和提問題不全面走極端。前者看似問題很多但沒有把握實質,最終對解決問題沒有幫助;后者則容易引起他人對審計報告的誤讀、誤解。
推動發(fā)展的責任。監(jiān)督只是手段,服務才是目的。兩者不能顛倒,更不能為監(jiān)督而監(jiān)督。審計既要搭好脈,還要開好方,在善于、敢于揭露問題的同時,更應負起幫促的責任。當前,個別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到被審單位動輒就說這也不對那也不對、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這些看似鐵面無私、執(zhí)法如山的舉動,其實質就是對他人的極端不負責任。審計是應該以問題為導向,但查問題的同時對人家的成績也應該看到,套用毛澤東的“九個指頭”和“一個指頭”論,有些單位問題確實多了一點,不是”一個指頭”而是兩三個,那成績也有七八個,不能因此視而不見。審計的關鍵在于幫助整改,整改既是審計應有之義,也是審計的根本目的。
顧全局、講大局的責任。出去審計,看到被審單位某些做法非常欠妥,讓人感到非常氣憤,是不是非得將它公之于眾呢?這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判斷的標準就是公開之后會不會引起公眾恐慌,進而影響社會穩(wěn)定。如果說不會,那自然得公開。畢竟政務公開是行政體制改革的大方向,況且公開后因有社會監(jiān)督參與有助于問題的整改。但是,如果說會,那堅決不能公開。當今社會歪嘴和尚很多,唯恐天下不亂的也大有人在,好好的一本經(jīng)會被念歪,好好的事兒會被變味,更何況審計揭露的往往都是關系民生國計的大問題。當然,不公開不等于不要求被審單位整改。相反,整改力度要更大,要求被審單位徹底整改到位。譬如說,某國家重大建設項目出現(xiàn)質量安全問題,不一定要公開,但必須要求建設單位整改到位,該返工的返工、該停建的停建。如果其中存在經(jīng)濟問題,則該處理的處理、該處罰的處罰、該移送的移送。
維護公平正義的責任。當前審計又是“管錢、管權、管事”、又是“審資金、審資產、審資源”,這看似擴權長勢的背后,則是沉甸甸的責任。這個責任一方面來自黨委、政府對審計的信任,希望審計能借此以法推法、以權制權,在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方面負起更多的責任。正如2014年初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聽取審計署匯報時所指出的“審計隊伍要切實當好國家利益的捍衛(wèi)者、公共資金的守護者、權力運行的‘緊箍咒’和反腐敗的利劍”,其實已經(jīng)充分說明黨委、政府對審計的重托。另一方面則是社會民眾對審計的信賴有加,視審計為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最后一道防線的也不在少數(shù)。作為審計部門必須認清形勢、敢于擔當、不辱使命、不負重托,要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關注民生問題、更加維護群眾利益,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堅持“有腐必反、有貪必肅”,不斷凈化市場環(huán)境和法治環(huán)境!
營造創(chuàng)新發(fā)展環(huán)境的責任。美國前首富保羅·蓋茨說過,“墨守成規(guī)是創(chuàng)業(yè)和發(fā)展的絆腳石。真正成功的商人,本質上流著叛逆的血。”當前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已進入轉型升級的新階段,然而與之相伴的陳舊觀念、條條框框依然不少。審計一定要順應社會潮流,緊跟時代脈搏,用發(fā)展的眼光、寬容的心態(tài),對待一切新生事物,為經(jīng)濟社會的前行營造良好環(huán)境,不當絆腳石、不做歷史罪人。凡是有利于發(fā)展目標早日實現(xiàn)、有利于建設項目有序推進、有利于財政資金高效使用的事,都要大膽地、旗幟鮮明地予以鼎力支持。
作者單位:浙江省審計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