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秋蘭
(河南省漯河醫(yī)學高等專科學校,漯河462002)
老年人如何合理安全用藥探討
郭秋蘭
(河南省漯河醫(yī)學高等??茖W校,漯河462002)
老年人是一個特殊群體,機體的各個器官功能都處于衰老與退化狀態(tài),免疫功能下降,是疾病的易感人群,用藥機會多,用藥的種類多,依從性差,用藥的風險更高。針對老年人這個特殊群體,用藥時應認識到其特殊的生理、病理狀況、用藥特點、藥動學及藥效學變化等,遵循老年人用藥原則,合理安全用藥,降低用藥風險,提高生活質(zhì)量。
合理用藥;老年人;用藥原則
由于社會的進步,人的壽命也隨之增加,老年人人口的比例也大幅度升高,中國是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發(fā)展中國家,更為突出的是,中國80歲以上高齡老年以年均5.4%的速度增長[1],據(jù)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目前人口總數(shù)為13.7億,其中60歲以上人口為1.78億,占總人口的13.26%,我國已經(jīng)步入老齡化社會[2]。由于老年人占總人口的比例不斷增加,人口老齡化問題也更加突出,尤其是對老年性疾病的治療,如何能做到合理安全用藥,更加需要社會及醫(yī)學界的高度關注。
老年人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有其特殊的心理、生理、病理狀況,機體的各個方面都處于衰老與退化狀態(tài),免疫功能下降,是疾病的易感人群,且患病情況更加復雜,因而藥物的長期使用則不可避免,同時老年人用藥種類多,依從性差,加之沒有針對老年人合理用藥的評價指標體系,導致老年人用藥的風險更高,故對老年人用藥要慎之又慎。
1.1 生理特點 老年人機體的生理功能減退,這種衰退是老年積累的必然結果,是不可逆的。也正是因為機體各器官功能的衰退,導致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增高。
1.2 病理特點 由于老年人機體生理功能的減退,導致了生理儲備、生化功能及組織學上病理變化,自身穩(wěn)定機制下降,臨床疾病的癥狀不典型,反應不敏感,病情常會突然變化,同時對藥物不良反應表現(xiàn)不明顯,不能夠及時發(fā)現(xiàn)。
1.3 心理特點 隨著年齡的增長,機體各系統(tǒng)組織器官的逐漸衰退,老年人的心理狀態(tài)也會隨之發(fā)生變化,如記憶力的減退、感情脆弱、易怒、焦慮等,易導致用藥的依從性降低。
2.1 用藥機會多、品種多 老年性疾病的突出特點是多病并發(fā)、急慢性疾病并存,病情較為復雜,因此,在治療過程中,用藥的種類較多,合并用藥的機會增加,療程也較長。由于多種原因,老年人在用藥時發(fā)生藥物相互作用可能性大大增加。
2.2 自主選藥愿望強烈 老年病人大多患病時間比較長,有一定的用藥經(jīng)驗,對用藥有自主選擇的強烈愿望,一味追求廣告新藥,認為藥物越新越好,價格越貴的藥治療效果越好。
2.3 依從性較差 依從性是指患者能否按醫(yī)生處方規(guī)定用藥。許多調(diào)查資料顯示[5],老年人用藥的依從性是低的,如調(diào)查60例新近出院的老年患者,出院6周后48%的人服藥量比醫(yī)生處方規(guī)定的量減少了一半,而26%的人多服了規(guī)定量的一倍。因此,老年人用藥的依從性是值得注意的問題。
2.4 個體差異較大 由于老年人群健康狀況各不相同,導致了老年人用藥的個體差異較其他年齡組為大。因此,老年人用藥時應根據(jù)老年人的生理、病理、心理、藥理等方面的情況進行個體化考慮。
2.5 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高 老年人藥物不良反應的發(fā)生隨年齡而增多,有報道認為老年人的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年輕人的2~7倍[6]。
3.1 藥物的吸收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胃黏膜逐漸萎縮,細胞功能減退,且胃血流量減少,直接影響口服藥物的吸收及藥物的治療效果。
3.2 藥物的分布 由于老年人器官的血流量、機體組成成分、體液的PH 值、血漿蛋白結合率、組織器官與藥物的結合力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變化。此外,隨著年齡的增長,在結構成分上[3],水及肌肉成分減少,而脂肪成分增加,會影響脂溶性藥物的分布。而老年人藥物與血漿蛋白結合的變化較為復雜,主要取決于正常時藥物蛋白結合率的高低,對高結合率的藥物影響較大,對結合率低的藥物影響較小。老年人在使用與血漿蛋白結合率高的藥物時,由于老年人血漿中白蛋白量相對較少,致使血漿游離藥物濃度增高,導致藥效增強,易致毒性反應。
3.3 藥物的代謝 隨著年齡的增長,肝臟的解毒功能逐漸減退,肝血流量減少,在65歲時減少達到40%,肝細胞數(shù)減少,肝臟重量和體積亦隨之減少。因為老年人肝血流量和功能性肝細胞的逐漸減少,對某些經(jīng)肝代謝的藥物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老年人藥物肝代謝較為復雜,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如營養(yǎng)狀況、病理狀態(tài)、聯(lián)合用藥等,有些藥物在肝內(nèi)受多種酶系統(tǒng)的代謝而產(chǎn)生不同的影響,使一些藥物的代謝比年輕人緩慢,藥物半衰期延長,如保泰松半衰期在青年人為81小時,老年人為105小時[4];異戊巴比妥成年人22.8小時,老年人為86.6小時[1],容易發(fā)生毒性反應,因此老年人用藥方案必須個體化,避免毒性反應的發(fā)生。
3.4 藥物的排泄 老年人腎血流量減少,40歲以后每年減少1.5%~1.9%,65歲老年人腎血流量僅為年輕人的40~50%[1];腎小球濾過率下降,80歲老年人較年輕者下降46%,肌酐清除率也降低。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加, 即使無腎臟疾病,主要經(jīng)腎臟排泄的藥物排除也逐漸減少,腎清除率降低,半衰期延長,易引起藥物的不良反應。因此,老年人使用主要經(jīng)腎臟排泄的藥物時,可根據(jù)腎肌酐清除率調(diào)整用藥劑量及給藥次數(shù)
由于老年人機體生理生化功能減退,導致藥效學也發(fā)生了改變。一方面因老年人的血藥濃度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高,另方面靶細胞或靶器官對藥物的敏感性增加,導致正常劑量下的不良反應增加,故老年人對藥物的反應比年輕人強,易發(fā)生不良反應甚至中毒。對老年人藥效學的研究與藥動學研究相比相對較少,臨床用藥時更應引起關注,確保老年人用藥合理安全。
由于老年人機體生理特點與年輕人存在差異,藥動學與藥效學的改變,使老年人用藥與年輕人相比有許多不同之處,所以,對老年人用藥時應做到個體化。
5.1 合理選藥 選擇藥物時要明確用藥目的,權衡利弊,即應首先考慮藥物對老年人的危害是否小于治療所帶來的益處,做出正確選擇。盡量做到能不用藥盡量避免,能少用藥就不多用。
5.2 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 應根據(jù)老年人個體的情況及藥動學和藥效學的特點,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由于許多藥物在老年人半衰期延長,老年人用藥劑量要減小,給藥間隔時間也要相應延長,一般用成人劑量的半量或三分之一量作為起始量,同時也要注意個體之間的差異,同齡老人的劑量可相差數(shù)十倍之多,必要時應進行治療藥物監(jiān)測。
5.3 選擇恰當?shù)膭┝?由于老年人肝腎功能減退,藥物代謝能力降低,腎臟藥物排泄緩慢使半衰期延長,故老年人用藥應遵循小劑量原則。老年人除維生素、微量元素和消化酶等藥物可用成人劑量外,其他所有藥物都應低于成人劑量[5]。特別是高齡老年人用藥量,一般規(guī)定為78~80歲為成人量的4/5;80歲以上為成人量的1/2[6]。
5.4 安全的給藥途徑 老年人患慢性疾病常需要長期用藥,主要以安全、經(jīng)濟、簡便的口服給藥為主,一般不主張注射給藥,但在老年人有吞咽困難或患急性疾病時可考慮注射給藥,可以采取靜脈給藥,應避免肌肉注射,因老年人的肌肉對藥物的吸收能力較差,且易致疼痛或形成硬結[6]。
5.5 恰當聯(lián)合用藥 藥物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隨用藥種類增加而增加,應避免不必要的多藥聯(lián)合,以減少或避免藥物相互作用產(chǎn)生的不良反應,如抗生素在聯(lián)合應用時,一般應控制在2~3種為宜,同時應高度警惕不良反應的發(fā)生。
5.6 療程不宜過長 當病情好轉(zhuǎn)或達到療程時,應及時停藥或減量,在治療無效時應及時更換其他藥物。如果需要長期應用的藥物也需要定期停藥1~2 日,以便發(fā)現(xiàn)或減少藥物的不良反應。對需要長期用藥的老年患者,尤其在使用對骨髓、肝、腎等有損害的藥物時,應進行定期隨訪、定期檢查,以便及早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處理。
老年人大多患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社區(qū)的醫(yī)務人員和患者的家人,應高度重視對老年人的關懷,在精神上給予鼓勵,在生活上給予關心和幫助,提高老年人用藥的依從性,定時定量服藥,杜絕漏服或重復用藥現(xiàn)象,對保證藥物的治療效果有重要的作用。
開展多種形式的藥學咨詢服務,充分利用各種宣傳,加強用藥知識教育,宣傳老年人用藥原則、安全用藥知識等,提高老年人自我安全用藥意識,避免老年人盲目迷信廣告、新藥、進口藥、偏方、保健品等,杜絕或減少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確保老年人合理安全用藥。
總之,老年人作為用藥最頻、最多的一個群體,合理安全用藥的問題應受到醫(yī)藥界及全社會的關注,使老年人用藥的風險降至最低。
[1]喬海靈,祝曉光,劉巨源.臨床藥理學[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 2004.
[2]劉琛,王育琴.老年人合理用藥研究進展[J].中國會議,2012:06-21.
[3]趙敏.淺談老年人合理用藥[J].基層醫(yī)學論壇,2011,15(1):48.
[4]陳曉純.老年人合理用藥及用藥安全的探討[J].中國民康醫(yī)學,2012,24(10):1270.
[5]徐冬珠.老年人合理用藥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2011,4(3B):2.
[6]殷明,許萍.老年人合理用藥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2012,5(8C):26.
弦脈
弦脈為具有獨立意義之單因素脈象。
弦脈的指感是脈管繃直、挺然指下、按之不移、端直以長。
弦脈的客觀形象描述是很重要的,如“狀如弓弦”“琴瑟弦”“箏弦”“絲弦”等。
弦脈是綱領脈之一,在弦脈的基礎上,再加上相關因素,可以構成各種弦脈類派生衍化脈象。弦脈的兼脈有浮弦、沉弦、弦伏、弦數(shù)、弦遲、弦小緊、弦細、弦緊、弦緊微細等。弦脈可以與其他脈象或因素(如實、牢、革等脈)組合成某些脈搏有力的復合性質(zhì)的脈象。
弦脈可以出現(xiàn)于平脈、肝膽病、瘧疾、少陽證、疼痛、痙病、水飲水氣、中虛、疝瘕癥積。概括起來,春木升發(fā)、少陽失和、脈氣不暢等均可導致弦脈緊張度的變化。
——摘自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楊杰主編《中醫(yī)脈學》
10.3969/j.issn.1672-2779.2014.12.069
1672-2779(2014)-12-0105-02
張文娟 本文校對:張文娟
2014-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