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煒
(上海中學國際部,上海 200231)
一對一教學環(huán)境下iPad輔助朗讀教學研究
張 煒
(上海中學國際部,上海 200231)
一對一教學是現(xiàn)代教育社會下的資源優(yōu)化與因材施教的教育創(chuàng)新,隨著信息科技與數(shù)字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將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從而為一對一教學提供付諸實踐的可能性,是信息時代給予每一位教師的機遇與挑戰(zhàn)。新生的多媒體移動終端iPad在教育實踐中的價值已經(jīng)得到了國內外教育界的關注,各國都開始了各種iPad輔助教學的實踐和研究。在國際學校的漢語課堂里,朗讀教學在培養(yǎng)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和語感方面起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該文以朗讀教學的重要性為出發(fā)點,闡述iPad在國際學校的低年級漢語朗讀教學中作用突出的案例,從案例分析和教學反饋中總結出運用iPad進行教學設計的原則和實施方法,及其為學校課堂教育背景下的一對一教學提供的新思路。
iPad;輔助教學;朗讀教學;國際學校;一對一教學
一對一教學是現(xiàn)代教育社會中的資源優(yōu)化與因材施教的教育實踐。一對一的概念最初來自北德克薩斯大學研究員凱斯·諾里斯(Cathie Norris)和密歇根大學學者艾略特·梭羅維(Elliot Soloway),他們在2002年IEEE關于無線和移動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國際研討會所作的主題演講中表述了這一概念[1]。英特爾提出的“一對一”是指讓每位學生擁有一套數(shù)字化設備,并享受這個設備提供的各種平臺和資源,從而在教師指導下進行有效學習的理念、技術和方法[2]。一對一教學是指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成績及學習能力,進行一對一的專項輔導,這樣的教學模式能夠高效地兼顧學生自身的學習特點和教師的教學風格,有的放矢地為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輔導,從而提高學習成績。一對一教學的優(yōu)勢不言而喻,學生能夠得到教師的絕對關注,從而提高學習效率,領會學習方法,掌握學習技巧,在日后的學習中達到成績穩(wěn)步提高的效果,但一對一教學的教育成本也是極高的,這就解釋了為何目前一對一教學的主場仍停留在各種教育機構。
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理念的提出、《中小學教育技術能力標準》的頒布,給廣大中小學教師提出了新的歷史使命,也為教學多樣化發(fā)展提供了可能性。把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從而降低一對一教學的教育成本,為一對一教學提供校級規(guī)模的實施可能性,是信息時代給予每一位教師的機遇與挑戰(zhàn)。
筆者所在的上海中學國際部在這樣的機遇和挑戰(zhàn)面前跨出了極具開拓性的一步,從2011年10月起,將iPad輔助教學引入國際部一年級的課堂,成為了國際部小學生在英語、漢語、數(shù)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等主要課程中每天都會用到的教學輔助工具,這一工具使教師能夠通過iPad的協(xié)助來了解到每個學生個體的學習過程中的方方面面,從而給出具有一對一教學效果的教學指導,也能讓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通過iPad呈現(xiàn)出來,體現(xiàn)出一對一教學的優(yōu)勢。
筆者從國際學校漢語教學中的朗讀教學出發(fā),在既有的理論和研究的基礎上,結合自身iPad輔助教學的實踐經(jīng)驗,來探索一條借助于信息科技從而達到一對一的教學效果,適用于國際學校朗讀教學的新道路。
1.科學性原則
科學性是指教師在運用iPad進行輔助教學時應該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點,滿足他們的心理期待,把任務設定在“最近發(fā)展區(qū)”,用學生喜歡的方式去引導他們發(fā)揮潛能,激發(fā)想象,培養(yǎng)探索能力。
2.教育性原則
教育性是指iPad輔助教學的形式和內容應該承載教學理念,符合教學目標,發(fā)揮iPad圖文并茂、形聲并舉的優(yōu)勢來傳達教學內容,實施教學活動。比如用有聲書作為朗讀的模本,就要找到適合學生閱讀、能體現(xiàn)教學重點的語篇;讓學生錄制課文錄音或是制作電影,都應該事先將這些活動和課文的拓展和延伸聯(lián)系起來,而不是為了用iPad而用iPad。教師課件中出現(xiàn)在iPad里精彩的視覺和聽覺形象必須符合教育科學規(guī)律,應能準確地達到教學目標,不能喧賓奪主,反而分散學生的注意力。
3.創(chuàng)造性原則
iPad上大部分App都是由國外開發(fā)的,因而能直接運用到課堂教學上的App并不算太多,而每位教師所要實現(xiàn)的教學目標和所面對的學生都是不同的,這就需要教師在運用iPad時具有創(chuàng)造力,能夠發(fā)揮創(chuàng)新精神,將普通的軟件“點石成金”。比如Toontastic本來只是一個做動畫的軟件,經(jīng)過教師的設計就變成了可以鍛煉學生朗讀能力等綜合素質的平臺;iPad的郵件功能經(jīng)過教師的安排就成了檢驗學生口頭作業(yè)的途徑。
4.啟發(fā)性原則
iPad輔助教學應能對學生獲取知識、發(fā)展能力起促進作用,利用iPad進行學習的方式不但可以在課堂上使用,也可以課外幫助學習者自主學習,獲得知識,提高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設計教學活動的時候遵循以啟發(fā)性教學為主的原則,提高教學的質量。對不同類型的學習者要采用不同的教學形式,因材施教,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App類型,完成不同的學習任務,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集中學習者的注意力,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
5.操作性原則
iPad輔助朗讀教學涉及到許多App的應用,比如制作有聲書的過程就包含了兩種App,這對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是有一定的難度的。因此,教師在設計這些教學活動的時候,必須考慮到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如果要使用難度較高的軟件,就應該事先教會學生相關的技能,確保課堂活動和家庭作業(yè)的順利進行。另外iPad上的一些無線連接技術對于局域網(wǎng)的流量要求很高,這就需要教師和學校技術部門合作,創(chuàng)造出適合iPad多媒體功能的教學環(huán)境,避免因為網(wǎng)速過慢或者流量過大而發(fā)生教學中斷的意外。
以閱讀課”水媽媽的孩子”為例,教師可以采用以下的方式進行教學。
第一步,教師應首先明確教學目的和教學對象是什么,對教學目的有一個總體的把握,先進行正常的備課,設計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活動。
第二步,確定教學內容中是否需要技術手段來提高教學效率或是學生興趣,如果這堂課更適合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則不必生硬地加入iPad;如果確定技術手段可以讓課堂更精彩,讓學生印象更深刻,理解更順暢,那么就選擇相關的軟件來組織教學活動。例如,“水媽媽的孩子”這篇閱讀材料旨在告訴學生水在固態(tài)、液態(tài)和氣態(tài)下的會以不同的形式示人,可能是雨,可能是霜,也可能是云等等,在文中所提到的各種物體中,“霜”和“霧”的形象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是很陌生的,也很難通過教師的講解來說明白,這就是iPad錦上添花的時候了,教師可以用Sonic Picture制作課文錄音,在提到水的不同形態(tài)的時候,用不同的圖片,這樣學生就能準確地理解閱讀材料的意思。
第三步,考慮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是否需要學生使用iPad來鞏固并拓展教學成果。在“水媽媽的孩子”一文中,旨在讓學生了解水的不同形態(tài)這一科學知識,那么在學習了文章之后,教師正好可以利用自己的朗讀錄音為樣本,啟發(fā)學生去思考還有哪些文中沒有提到的水存在的形式,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有聲書“水媽媽的孩子”,并且要求學生要為水媽媽再找出一個“孩子”,找到的“孩子”越多,越能說明該生有廣泛的課外知識。
第四步,指導學生完成iPad上的教學活動。教師指導學生完成教學活動分為兩方面,一方面教師要指導學生理解文意,教授學生適合文章的朗讀技巧,比如:重音、停頓、語氣等;另一方面,教師要指導學生正確使用iPad上的各項相關的軟件,從而完成課堂任務。學生要完成“水媽媽的孩子”有聲書,首先要在Doodle Buddy上畫出文中提到的各種水存在的形態(tài),每畫一張就要保存到相冊里,再清空以后重新畫。然后打開Sonic Picture插入圖片,最后開始朗讀并錄音,邊讀邊滑動圖片,產(chǎn)生動畫效果,最后保存,完成作品。
“重復操練”是朗讀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過程,而在這過程中,如果不能讓學生保持探索的熱情和求知的欲望,那么必然導致學習興趣的降低,對學習效果產(chǎn)生不利的影響。而iPad里的各種應用軟件只要經(jīng)過巧妙的教學設計,便能讓學生在朗讀實踐中切身體會到完成學習任務的趣味性和探索性,iPad的多媒體效果能夠讓本身只有聽覺刺激的朗讀,變成視覺和聽覺的雙重刺激,iPad中功能各異的App大大豐富了學生的朗讀實踐結果的呈現(xiàn)方式,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是一個朗讀者,也充當了一本有聲書或一部動畫劇的設計者、配音者、繪畫者、制作者的多重角色,學生在這些活動中能充分感受到自身的價值,獲得自身成長中的成就感,從而既保持了朗讀的興趣,也培養(yǎng)了自主學習的綜合素質,滿足了自我發(fā)展的需要。而iPad這個載體也讓教師能夠不受課堂教學時間的限制,能夠對學生的作品進行一對一的評價和指導,學生只要用iPad把做好的有聲作品通過電子郵件發(fā)給教師,教師就能像批改作業(yè)一樣在課后對每一位學生的作品進行評估,相較于傳統(tǒng)課堂的時間限制,iPad大大增加了學生的課堂參與機會,也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公平地接受教師專門輔導的機會。
新生的數(shù)字移動終端iPad在教育實踐中的價值已經(jīng)得到了國內外教育界的關注,各國都開始了各種iPad輔助教學的實踐和研究。APP Store里的軟件林林總總、多如牛毛,令人目不暇接,而又良莠不齊,能讓人聯(lián)想到朗讀教學的軟件主要局限于有聲讀物。而事實上,經(jīng)過教師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許多初衷并非為漢語教學服務的軟件都可以為我所用,在朗讀教學中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iPad的存儲功能和電子郵件功能打破了傳統(tǒng)課堂的時空限制,把課堂參與的機會公平地交到每一位學生的手上,讓師生之間的一對一互動不再局限于一小部分積極舉手發(fā)言的學生,而是讓每個學生都能通過iPad向教師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暴露自己的學習問題,從而得到教師有針對性的點評和指導。
案例一:用“芬芳紫羅蘭”的教師示范錄音導入新課
上海中學國際部(縮寫為:SHSID)一年級第二學期第26課“芬芳紫羅蘭”是一則優(yōu)美的小故事,通過紫羅蘭和蒲公英的對話,反映了紫羅蘭堅強、寬容的性格。在課堂上,教師沒有播放該教材自帶的錄音,而是用iPad的Sonic Picture將課文通過動畫有聲書的形式制作出來,在新課導入環(huán)節(jié),播放給學生觀看,作為一種初讀課文的形式。
教師在課堂上現(xiàn)場示范是最有感染力的,它能直接影響學生,讓學生與文本之間產(chǎn)生共鳴。梁實秋先生回憶他的老師徐錦澄先生上課時,這樣說:“徐先生介紹作者之后,朗誦全文一遍。這一遍朗誦很有意思,好像是演員在背臺詞,他把文字里蘊藏著的意義好像都宣泄出來了。他念得有腔有調,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氣勢,有抑揚頓挫,我們聽了之后,好像已經(jīng)理會到原文意義的一半了?!盵3]可見,教師的示范是可以起到引導作用的,這能讓學生對文章獲得最初的,也是最直觀地感受。正確的范讀可以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引起學生的朗讀興趣。范讀能迅速地帶領學生走入文本,讓書面的文字因教師的聲情并茂的朗讀而變得引人入勝起來。教師利用iPad制作的有聲書不僅真實地再現(xiàn)了教師的范讀,而且插圖的動畫形式也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的發(fā)展脈絡,增強與作者的情感共鳴。在案例中,課文中出現(xiàn)的紫羅蘭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是個非常陌生的事物,大多數(shù)孩子并沒有見過紫羅蘭,而如果無法了解紫羅蘭本身的美麗、纖弱、嬌嫩,在讀到紫羅蘭遭到他人的踩踏而受傷,卻表現(xiàn)出了堅強和寬容的品質后,學生也就無法像作者那樣發(fā)出發(fā)自內心的由衷贊美,而利用iPad進行范讀之后,學生沉浸于教師營造的氛圍之中,也同時能通過圖片看到課文中的主人公,從而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課文蘊含的思想感情。
另外,由于小學低年級學生年齡較小,大都在6、7歲左右,他們行為習慣上的缺點也是教師在課堂上需要重點關注的方面。一年級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時間短,有時候在教師示范朗讀的過程中,部分思想不集中或者對朗讀不感興趣的學生就容易出現(xiàn)分心、做小動作的現(xiàn)象,于是教師范讀的價值就打了折扣,而iPad有聲書的出現(xiàn),在聲音刺激以外還加入了視覺效果,有利于引起低年級學生注意,隨著情節(jié)的發(fā)展圖片也發(fā)生著變化,這種視覺上的吸引力和好奇心的驅使能讓學生相對保持更高的注意力來聆聽教師的范讀。
在傳統(tǒng)的漢語課堂上,教師要對學生的朗讀進行點評很難在不打斷學生朗讀的情況下進行一對一的現(xiàn)場指導,而iPad的錄像功能能夠解決這一矛盾,教師可以在學生齊讀時錄下學生朗讀的情況,然后再隨播隨停地進行及時評價和指導。
另外,兩兩合作結對朗讀也是常用的朗讀教學活動,這樣的課堂活動對學生的自控能力要求較高,既要能夠專注于教師布置的課堂任務,又要發(fā)揮溝通技巧,與同伴進行協(xié)同合作。兩兩合作朗讀的形式一般有兩種:一人讀,一人聽,再交換和兩人分角色朗讀。在前一種形式中,充當聽眾對于學習積極性不高、自控能力較差的學生來說容易造成分心,而此時即使教師查看全班情況,也無法同時兼顧所有學生。分角色朗讀時比較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是低年級學生會主觀地都要擔當某一角色,而不懂得傾聽與合作,通常教師會采取個別糾正,單獨解決問題。
利用iPad的錄像功能,教師可以在學生兩兩合作朗讀時,游走全班,錄下學生的朗讀情況,教師會錄下一對好的學生做榜樣,也會錄下一對存在問題的學生,然后在不告訴全班學生教師用意的情況下讓學生觀看錄像,讓他們自己說說哪些學生好在哪里,哪些學生存在問題,以及可以如何改進,最后教師再總結點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從同學身上學到朗讀技巧,如音準、語調和停頓,更能養(yǎng)成良好的朗讀習慣,并且學會尊重他人,遵守規(guī)則,學會合作。即時的錄像往往不僅給低年級的學生帶來新鮮感,也能激發(fā)他們的自尊心和好勝心,從而起到促進學習積極性、強化學習好習慣的作用。
為了保證上課的質量,一年級的學生在學習新課前會有預習課文的作業(yè),預習中就要求學生要認真朗讀課文三遍,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中口頭作業(yè)的完成與否只能依靠學生的自覺,無法檢查與評價,但利用iPad里的應用軟件,便輕松解決了這個問題。
SHSID的一年級學生在預習課文的時候,會用Sonic Picture錄下自己的朗讀過程,并通過iPad上郵件功能發(fā)給教師,教師可以在iPad上收到和播放學生的作業(yè),從而進行有針對性點評,也可視需要在課上播放學生的作業(yè),比如作為課文的導入,或是在課堂上進行典型問題的指點和講解,或是利用課余時間給個別學生進行朗讀指導,這個方法不僅能夠為學生的朗讀作業(yè)提供新穎的評價方式,這種評價方式也對學生起到了更有效的監(jiān)督和教育作用,并能讓教師更好地了解到每一個學生不同的優(yōu)缺點,進行有的放矢的指導,讓學生得到量身定做的一對一個性化輔導。
在傳統(tǒng)的朗讀教學中,齊讀、點名讀、小組朗讀、分角色朗讀、男女生朗讀等形式是比較多見的,旨在提高學生朗讀興趣的課堂活動和朗讀訓練方式,而如今,教師可以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iPad的數(shù)字技術打破這些傳統(tǒng)方式,讓寓教于樂成為現(xiàn)實。
案例二:制作課本劇“小貓釣魚”
“小貓釣魚”是一年級第二學期第24課,故事內容和反映的道理是大家都耳熟能詳?shù)?,學生理解起來也沒有什么困難。同時,它又是一篇非常適合朗讀的課文,小貓在面對蜻蜓、蝴蝶時的三心二意的表現(xiàn)和釣不到魚的失落,在課文中通過副詞“又”和“還”充分表現(xiàn)出來,朗讀要用重音強調,而小貓和老貓的對話,要讀出小貓的氣急敗壞之嘆和老貓的語重心長之感,在課堂上,教師安排了跟讀、齊讀、分角色讀等形式來讓學生通過朗讀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
此外,教師利用了2節(jié)中文展示課的時間,指導學生在iPad上完成了課文劇“小貓釣魚”。
首先,學生要在iPad的Toontastic里畫出適合課文的背景圖片和小貓、老貓、蜻蜓、蝴蝶、魚等人物造型。
然后,教師將課文分為:“兩貓去河邊釣魚-小貓捉蜻蜓—小貓捉蝴蝶—兩貓對話—小貓釣到魚”這五個場景。
接著,學生根據(jù)場景,在iPad上依次完成每個場景的人物動畫和人物配音。他們先用手指點住人物,拖出場景之外,等開始錄音了,再根據(jù)人物的出場方式來拖動人物在場景上的移動,這樣的移動軌跡會被程序記錄下來,等播放時便能看到人物的動畫效果。在拖動人物的同時也需要朗讀旁白和人物對白。
完成動畫和錄音之后,學生可以給每個場景加上適合其情境的背景音樂,讓電影看起來更加完整。
完成所有的場景后,為影片加上片名和導演,一部小電影就完成了。
在Toontastic上制作一部小電影的過程中,學生重溫了課文,也為課堂上學到的朗讀技巧找到了“用武之地”。制作電影的過程中包含了低年級學生喜歡的繪畫形式和動畫形式,而為了電影的質量,學生們對他們的朗讀質量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熱情和責任感。為了錄音效果,他們會主動提高嗓音,響亮地朗讀出課文,為了角色的表現(xiàn)力,他們不僅主動避免朗讀中的拖音的情況,還努力賦予人物它應有的語氣語調,電影的“樣片”出廠后,一遍錄下來不滿意,還會重復多次,直到錄出滿意的效果為止,這個過程也是重復的朗讀操練的過程,學生們卻渾然不覺,反而一再地對自己嚴格要求起來。在此過程中,學生從被動的接受者,變成了主動的創(chuàng)造者。角色的轉換喚起了學生內心深處的責任感和積極性,他們也許會怠慢一次跟讀或者兩兩合作,但是面對一部小電影的誕生,每個學生都儼然成了一位負責的“導演”?;顒拥娜の缎院统晒恼故拘宰寣W生能夠自發(fā)地去綜合運用他們的各項能力,從課堂的被動接收者變成了主動創(chuàng)造者,而這份主動權讓他們的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能到了最好的鍛煉。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從一個主導者便成了一個旁觀者和引導者,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需要進行一些朗讀技巧的個別輔導,也要及時解決學生在使用iPad的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為學生提供一對一的指導。
在《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過以下要求:“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fā)展感受和理解能力。”[4]在“多種閱讀方法”中,朗讀顯然是其中一種,而且是極其重要的一種,因為朗讀對于“豐富的積累”“良好的語感”“情感體驗”“感受和理解能力”等這些語文素養(yǎng)與能力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是最為有效的。SHSID的漢語課堂上,學生不僅能從朗讀教學中培養(yǎng)語感,積累語言素材,發(fā)展對語篇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而且還在教師的引導下利用iPad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創(chuàng)作了自己的朗讀作品,教師在對學生作品進行展示和點評的過程,也就是一對一的教學過程。
案例三:制作動畫有聲書“小東西”
“小東西”是一年級第一學期第16課,課文短小緊湊,描寫了蛋殼里的小東西破殼而出前后的感受,課文中出現(xiàn)了“太小太暗”“又大又亮”等四字格詞語,既是學生要掌握的語法點,也是學生在朗讀時的重點。課文的最后沒有說明這個破殼而出的小東西是什么,給了學生一個開放式的結尾。于是教師又利用了1節(jié)漢語展示課,讓學生用Sonic Picture制作動畫有聲書“小東西”。
首先學生要在iPad的Doodle Buddy上畫下三張畫:蛋本來的樣子、蛋出現(xiàn)裂縫的樣子、小東西破殼而出。教師在布置任務的時候,也會啟發(fā)學生用發(fā)散性思維去給出有創(chuàng)意的答案,破殼而出的小東西并不只會是習慣思維上的小雞小鴨,在老師的啟發(fā)下,學生給出了五花八門的鳥類的答案,有的學生甚至想到了蛇、鱷魚、烏龜?shù)嚷焉鷦游?,于是教師進一步引導他們要合理想象,課文中明確寫出了小東西邁開腿,搖搖擺擺地走路的樣子,那么無足動物——蛇便不可能是課文中所指的小東西。小小的一幅畫卻也是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質疑精神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過程。
然后學生在Sonic Picture中插入畫好的三幅畫。
最后開始錄音,根據(jù)課文內容的進程拖動畫面,iPad會記錄移動軌跡,等播放時便會形成自動的動畫效果。
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興趣,筆者在班級里的板報上開辟出一塊醒目的“今天我來講故事”板塊,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在家里用Sonic Picture制作有聲書,學生需要先將作品給老師審閱,并經(jīng)過修改,然后才能在午休時間播放給全班同學聽,這個活動一直深受學生的歡迎,自愿參加者絡繹不絕。這樣既能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對朗讀的興趣,也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操練自己的朗讀技巧,獲得教師更多一對一的專門指導。
另外iPad里的有聲讀物很多都帶有錄音功能,教師也會鼓勵學生去朗讀這些有聲書里的作品,這個過程會比學生自己直接朗讀新的語段更輕松,因為有聲書里已經(jīng)有聲情并茂的范本了,學生能夠學到正確的讀音,合理的停頓,準確的語氣和語調,教師也能通過抽查學生的這些作品來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朗讀的優(yōu)缺點,在課堂上進行符合學生特點的一對一的指導。
把新技術引入到教育之中,不僅會對教師在課堂中所使用的教學法和教學策略產(chǎn)生影響,而且會對教學內容如何呈現(xiàn)、教學活動如何組織產(chǎn)生深刻的影響,新一代的移動終端可以是人們休閑娛樂的玩物,也可以是為教育領域更高端的發(fā)展開疆辟土的有利工具,將iPad從前者轉換到后者需要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努力,只有具備了優(yōu)秀的信息素養(yǎng)與技能的教師,才能夠對學習和教學活動進行再設計和再創(chuàng)造,從而培養(yǎng)出綜合素質全面發(fā)展的學生。
通過iPad輔助朗讀教學,讓一對一教學有了信息時代下的新意義,人—人的一對一模式因其較高的教育成本而很難以學校為單位大規(guī)模展開,然而人—機的一對一模式,能夠優(yōu)化教育資源,節(jié)約教育成本,卻創(chuàng)造出更廣闊的師生互動空間,實現(xiàn)更高程度的教育公平。
iPad在朗讀教學中的突出作用已經(jīng)在實踐中得到了證明,它強大的交互技術和豐富的共享資源為朗讀教學提供了各種突破性的可能,從而提高教學效率,豐富教學方法,還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因此希望這種新的教學模式能夠在不久的將來為更多師生所熟知,讓廣大教師順應蓬勃發(fā)展的教育技術潮流,完善教學手段,更新教學理念,讓一對一教學的優(yōu)勢體現(xiàn)在日常教學中,為教育事業(yè)開辟一片新的天地。
[1]林建祥.增強學習技術創(chuàng)新應用的可能性思考:探究“1對1”增強學習技術內地發(fā)展前景[J].信息技術教育,2006,(2):9-13.
[2]余勝泉,陳玲.一對一課堂網(wǎng)絡教學環(huán)境下的教學革命[J].中國電化教育,2007,(11):25-29.
[3]南懷瑾.論語別載 [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4]周權紅.教學讀出精彩[J].三峽大學報,2010,(12):403-404.
張煒:教育碩士,研究方向為語文教學(zhangwei@shsid.org)。
2014年2月22日
責任編輯:宋靈青
New Approach of One-to-One Teaching——The Study of Using iPad as a Teaching Aid for Loud-reading Teaching
Zhang Wei
(Shanghai High School International Division,Shanghai 200231)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formation and digital technology,it is an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for each teacher to integrate technology with their class teaching.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iPad is being studied home and abroad.Abundant practice and researches are undergoing in different countries.This will lead to a new approach of one-on-one teaching.Loud-reading teaching is playing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the Chinese class for the students to obtain the sense of language and oral speaking skills in the international school.My thesis is aimed to present the important functions of using iPad as an teaching and learning aid in Chinese class of the lower grades in the international school.The principal and methods of using iPad in class teaching was also studied and presented in this thesis.
iPad Teaching and Learning Aid; Loud-reading Teaching; International School; One-to-One Teaching
G434
A
1006—9860(2014)05—007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