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馬與絲綢之路
李樹峰
馬與人類在地球上共同進化,經歷了復雜的演化過程,但最終與人類走在了一起,形成了相互依賴的關系。
在人類歷史上,馬做出了難以估計的犧牲和貢獻,它們是被作為動力工具、速度工具和食品來使用的。就一般而言,力氣大的馬用來耕作和負重拉車,速度快的馬用來做通信和戰(zhàn)斗,還有的馬專門養(yǎng)來食用。成吉思汗率領蒙古大軍橫掃歐亞大陸,正好把馬的這三種功能都用到了極致。
在后工業(yè)化時代,特別到了當下,馬作為工具正在退出人類生產和生活領域,逐步演化成為特殊的觀賞和體驗對象。我們在馬戲、旅游點可以看到馬,在山區(qū)、農區(qū)馬越來越少見了,而原來的軍馬場也不斷轉產,保留下來的在全國也很少了。
馬的文藝形象多而豐富,白龍馬、黑駿馬、赤兔馬,都是老少皆知的形象;而《白馬飛飛》、《戰(zhàn)馬》等等是中外當代電影的精品。在杜甫的筆下:“胡馬大宛名,鋒棱瘦骨成。 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 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痹谛毂櫟墓P下,八駿齊騰,所向披靡。在當代攝影藝術中,眾多攝影家把馬當作重要表現(xiàn)對象,在各地尋找馬的存在,在馬的客觀現(xiàn)狀與攝影家的主觀理念碰撞中,塑造了馬的形象,如陳寶生1987年拍攝的影像,將烈馬揚鬃與馬群結合在一個畫面里,體現(xiàn)出東方意味的力度;陳志峰拍攝的汗血馬俊逸英武,如橫空出世;李剛拍攝壩上雪原中自在的馬,阿音把草原的廣闊與馬的孤寂和獨立結合,李忠的馬與天象融為一體,等等。英國攝影家蒂姆·弗拉克拍出了純粹而陌生的馬??梢哉f,在當代攝影家的鏡頭里,馬有無窮多種的意象,顯示了攝影家的個性和馬的精神氣質的不同側面。
曾幾何時,當我凝視著這些馬的意象時,悵然若失,如果站在馬的角度思考人類社會,會是怎樣呢?馬語者又是怎樣的言說者呢?
1. 絲綢之路是無比豐富的攝影之路
絲綢之路有無比豐富的地理和地貌,有地球上獨有的地質特點,巡回在這條路上,能給人無窮的知識,同時也讓人的靈魂得到洗禮。
這條古人走出的絲綢之路,沿線布滿人文遺跡,需要用影像系統(tǒng)、深入地調查和記錄;自然遺產、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都需要影像化;絲綢之路沿線的現(xiàn)實社會生活需要關注和深入反映;野生動物和環(huán)境的保護需要用攝影去特別關注;各個民族的環(huán)境肖像需要系統(tǒng)拍攝。攝影的交流是拍攝者與被攝者的交流,是攝影者之間的交流,是影像讀者的交流,其具有直接、可見、便捷和鮮活的特點,攝影立足中國,放眼世界,要為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服務,打造影像化的絲綢之路。
人類真正的利益是共同的,文明和進步的原因不是自私和孤立的,而是交融的、普遍的和包容一切的。我們應該把這一理念融入感覺、視覺思維中,體現(xiàn)在攝影發(fā)現(xiàn)和呈現(xiàn)的創(chuàng)造里。
影像化的絲綢之路,從現(xiàn)實的大唐西市出發(fā),伸向了大漠和雪山,也伸向厚重而悠久的多民族交融的歷史;這是一條深入觀看現(xiàn)實的路,也是開創(chuàng)未來的路;是經濟發(fā)展之路,也是文化創(chuàng)新之路!